摘要:西藏短期内快速转型的社会制度、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绚丽灿烂的民族文化,导致土地要素极为匮乏、劳动力资源要素极为有限、资本回报率低难以吸引到足够的资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要素不毛之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西藏依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通过对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类发展指数的纵向、横向比较,本文认为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经济社会实现了“发展奇迹”,根本原因是中央治藏方略的成功实践。
关键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人类发展指数中央治藏方略
西藏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了对全国平均水平的赶超、落后、再追赶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与发展约束条件相类似的中国南亚周边国家对比,西藏人均GNI和人类发展指数分别实现了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的赶超。本文认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实现依赖于中央治藏方略的成功实践。
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基础
现代经济社会是靠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和制度创新等要素驱动来发展的,分析研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了解西藏的发展前置条件。
(一)从历史变迁维度来看
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在形式上实现了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目标,1959年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封建的政教合一农奴制度,1965年自治区成立让西藏正式纳入传统中央地方关系框架中,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为西藏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动力。西藏在短短60多年来,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快速转型,为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从自然地理维度来看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全区80%的国土海拔高于4500米、92%的国土海拔高于4000米,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自然环境恶劣,可开发利用土地极少,重点开发区域仅有6.04万平方公里(国家级3.24万平方公里、自治区级2.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2%(国家级占2.70%、自治区级占2.33%),生产要素极为匮乏。重点开发区域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聚集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适合进行工业化城镇化的地区;限制开发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从事农牧产品主产区,另一类是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的地区;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之和为全区面积,禁止开发区域为已经包括在其中的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
(三)从文化习俗维度来看
现代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之一是“人是理性的”,這种理性包含着人的自利行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敬畏神山、敬畏圣湖的藏传佛教哲学观,现实中即使付出再多艰苦劳动也无法在贫瘠的土地上获取更多收入,人们的幸福观就会从现世主义向来世主义转变,形成了“信仰高于理性,来世重于现世”的来世主义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对现代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短期内快速的社会制度变迁、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浓厚的藏传佛教文化等,共同形成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面对的前置条件,导致依靠自身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本存量、也无法拥有足够多而强的劳动力资源、可利用的土地要素也极为匮乏。按照现代经济增长要素分析,西藏就是“要素不毛之地”。
二、西藏对国家的特殊战略意义
西藏是天然的国防和生态屏障,特殊的地缘区位和历史沿革、民族文化等决定了西藏在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建设好西藏对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西藏稳定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西藏是中国、印度和中东力量的交汇点,也是中国南亚周边国家的战略制高点,至今西藏边境地区仍存在对印争议地区。另一方面,“西藏问题”是世界反华势力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话题,与西藏相邻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藏区,极易受到西藏形势的影响,进而波及全国。
(二)西藏生态环境对地区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西藏素有“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之称,亚洲多条河流源于青藏高原冈仁波齐峰流向东方的为马泉河,藏语“当却藏布”,即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上游、进入印度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向西方的为象泉河,藏语“朗钦藏布”,即印度河上游萨特累季河上游;流向北方的是狮泉河,藏语“森格藏布”,即印度河上游;流向南方的是孔雀河,藏语“马甲藏布”,即恒河上游。。全区生态系统极为丰富,活立木总蓄积量、天然草地、湿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各类自然保护区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27.2%;地表水资源总量占全国1/7以上。同时,西藏的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体来看,西藏生态环境对我国乃至亚洲周边地区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多个民族的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发展过程中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藏民族深深植根于青藏高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民族文化,吸收了古印度文化,也融入了藏北草原的游牧文化和藏南边境一带门巴族、珞巴族文化,属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
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等。西藏短期内快速转型的社会制度、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绚丽灿烂的民族文化,导致土地要素极为匮乏、劳动力资源要素极为有限、资本回报率低难以吸引到足够的资本要素。但从现实发展来看,西藏依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并实现了对中国南亚周边国家的赶超。
(一)从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来看
1.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西藏人均GDP实现了对全国的赶超。自治区成立之前,西藏主要经济指标显著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959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74%。
2.计划经济时代,西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65年,西藏人均GDP快速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01倍;1978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7倍、1.3倍。到1978年,西藏人均GDP、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8%、1.3倍、1.67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西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85年,西藏人均GDP、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3倍、1.34倍、1.36倍。到1995年,西藏人均GDP、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降低到1995年的46.48%、55.44%、95.12%,到2000年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86%、58.84%、104.58%。
4.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迅速缩小与全国的差距。2000年之后,西藏主要经济指标有了波动式的缓慢提高,到2015年人均GDP、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84%、72.18%、81.61%。具体见表1。表1西藏自治区主要经济指标(1959—2015)
地区生
产总值
(亿元)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绝对数
(元)相当于全
国平均水
平(%)绝对数
(元)相当于全
国平均水
平(%)绝对数
(元)相当于全
国平均水
平(%)19591.7414265.7419653.27241101.8610845619786.6537598.17174130.24575167.44198517.76894103.23533134.051002135.57199027.70127676.7358084.511643108.79199130.53135871.3761586.742032119.49199233.29146863.1865182.972122104.69199337.42162453.8770376.31239292.79199445.99196448.3081466.66339297.01199556.11235846.4887555.44407495.12199664.98268845.7397150.435123105.88199777.24314448.69108151.715230101.35199891.5366653.64115453.365540102.111999105.98418058.06125356.706109104.36续表地区生
产总值
(亿元)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绝对数
(元)相当于全
国平均水
平(%)绝对数
(元)相当于全
国平均水
平(%)绝对数
(元)相当于全
国平均水
平(%)2000117.8457257.86132658.846567104.582001139.16531861.34139959.117251105.702002162.04609464.48151561.217906102.642003185.09685064.63168564.24820796.872004220.34803464.79185463.14835288.652005248.8893962.69207063.60856781.642006290.761028561.95242667.63910777.442007341.431189858.50277767.081133782.242008394.851358856.82316466.461271380.562009441.361500857.81351968.281379580.322010507.461702755.70412369.661525879.842011605.832007755.74488570.021649675.642012701.032293658.00569771.971836274.752013815.672632660.77655373.662039475.662014920.832925262.73735974.392201674.93201510263199964.84824472.182545781.612015年,國家对西藏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进行了工资调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平均比例明显提高。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二)从主要经济指标与中国南亚周边国家比较来看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PPP)2011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2015年西藏人均GNI达到9382.3美元,高于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等中国南亚周边国家。对比可知,1960年西藏人均GNI为105.4美元,低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尼泊尔等国家;1970年、1980、1990年情况类似,依然是低于中国南亚周边国家(缺失1970年西藏数据、1990年阿富汗数据),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到2000年时,西藏人均GNI已达到1340.6美元,超过了尼泊尔和阿富汗,但依然低于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到2010年西藏人均GNI又超过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仅低于周边最高的不丹;到2015年,西藏人均GNI已实现了对比较范围内国家的全面领先。具体见表2。表21960—2015年西藏人均GNI与中国
南亚周边国家对比情况表单位:人均GNI(PPP,2011年美元)
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世界平均581.21035.1325055217043.712250.512933.6中国162204.1352.9577.417438243.814469.8不丹853.414532020.45713.66573.2印度264.5362858.11184.21427.84380.34991.7续表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巴基斯坦302.7633.41113.31364.31962.83828.45243.8孟加拉国294.4458.8739.9989.51349.42523.84022.2尼泊尔149213.2385.7571.3682.81756.92160.9阿富汗165.3434.8761.9331.41575.41631.8西藏自治区105.4138.0374.11340.64992.49382.3注:作者根据世界银行数据,采用各个国家2011年不变价格和现价美元的汇率法计算而得。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PCAP.CD?year_low_desc=false。西藏数据系作者根据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与全国数据对比计算而来,西藏1960年数据取1959年114元作近似处理;阿富汗2000年基础数据现价美元119.9为2001年数据。(三)从人类发展指数与中国南亚周边国家比较来看
西藏在1980年、1990年、2000年仅高于阿富汗,低于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到2010年已高于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阿富汗等,仅低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依然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到2015年底,西藏HDI达到0.669,高于中国南亚周边国家印度、不丹、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阿富汗等国家2014年HDI,迈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在1980—2014年期间,世界平均HDI增长了0.152,中国HDI增长了0.304,西藏HDI增长了0.423,远高于中国南亚周边国家HDI同期增长幅度。由此可见,西藏HDI在2000年之后实现了对中国南亚周边国家的赶超。具体见表3。表31980—2015年西藏人类发展指数与
中国南亚周边国家对比情况表
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4年HDI变化量
(1980—
2014年)世界平均0.5590.5970.6410.6970.7110.152中国0.4230.5010.5880.6990.727(90)0.304印度0.390.4280.4960.5860.609(130)0.219不丹0.5730.605(132)—孟加拉国0.3360.3860.4680.5460.570(142)0.234尼泊尔0.2860.3840.4510.5310.548(145)0.262巴基斯坦0.3560.3990.4440.5220.538(147)0.182缅甸0.3280.3520.4250.5200.536(148)0.208阿富汗0.2300.2970.3340.4480.465(171)0.235西藏自治区0.2660.3080.4130.5400.669(115)0.403注:西藏自治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HDI来源于胡鞍钢胡鞍钢老师系作者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导师,同意此处引用导师著作中此数据。著《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120页,附表7全国及各地区人力发展指数(1982-2020年);a:HDI0.669为笔者根据2015有关数据计算所得;各国家1980年数据来源于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其他年份各国家数据来源于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15》;括号内数字为当年在统计范围188个经济体内排名。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制度原因
每当中央對藏政策发生重大调整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发生较大波动,表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央政策有极其敏感的依赖性。
从纵向对比来看,结合西藏的历史变迁和全国宏观经济背景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并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保留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主要经济指标显著落后全国。1959年民主改革、1965年自治区成立后,党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的帮扶支持,在计划经济时代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西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迅速实现了对全国平均水平的领先。到1985年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西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明显回落、特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2000年之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持,并先后召开了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可见,西藏经济发展取得如此成绩得益于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得益于不断发展丰富、与时俱进的中央治藏方略。从横向与中国南亚周边国家对比来看,西藏60多年来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南亚周边国家的超越。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奇迹”。可是在西藏,几乎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要素不毛之地”,西藏自身社会生产力和实现国家定位目标之间存在“能力缺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实现依赖于中央治藏方略的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5).
[2]《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1(11).
[3]胡鞍钢,王洪川,魏星.中国各地区人类发展:大进步与大趋同(1980—2010)[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6]孙勇.从制度理论角度解析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内涵[J].西藏研究,2010(2).
[7]西藏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刘旭东,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处主任科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