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龙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与政治问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的双重困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在此背景一下,本文就立足于目前当前国内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提出一些改进思路和具体的建议,以期望引起大家的的思考。文中的部分思想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创业;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 G6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1、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
1.1我国大学生就业供大于求。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广阔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最鲜明的特色,高校逐年扩招输出大量的毕业生使我国本就十分不景气的就业市场变得更是疲惫不堪。大量高校的毕业生涌入市场,致使总体上大学生供大于求。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50万左右,2017年将达到765万,同时也给出了近15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对比图(图略)。根据奥肯定律,经济的增长对就业市场产生拉动作用,而根据过往几年的就业报告,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而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率到底如何呢?对此,我在各种文献中广泛搜索,我国各省市都会发布当年大学生毕业前各个时间阶段的大学生就业率,总体上来讲,数据是喜人的,有的省份可以达到90%以上。但身为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管理的教师而言,我深知数据背后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供大于求,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
1.2大学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差距扩大。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在于,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不足,专业知识落后、社会经验匮乏、动手能力差,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1)学校的培养方式问题。高校教育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严重与社会脱节,填鸭式教育在我国大学阶段仍有存在,相比之下,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要求较少,这就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在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方面都较为匮乏。(2)当今大学生习惯于安逸之下,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根据相关问卷,在有去西北部贫困地区和乡镇基层就业锻炼的情况下,绝大部的大学生并不愿去尝试,主要集中在怕吃苦、薪资待遇太低、更怕扎根基层等原因。(3)大学生自我评价失衡。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在赞扬中成长,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攀比心严重,不能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相关优缺点并未认识到位,而毕业后盲目制定自己的就业预期,制定薪金过高,就业地点要求条件高等等。
1.3大学生就业中的就业歧视。由于目前大学还是能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面对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挑三拣四之下就产生了各种歧视规则。可以发现,无论在公司招聘还是事业单位招聘,经常出现的歧视规则有: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户口歧视、相貌歧视等等,这些都极大的打击了大学生的自尊心,严重的会对自己与社会产生极度的不自信与不安全感。
1.4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供大于求的大学生资源市场造成了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培养人才,用人单位逐步提高自己的招聘门槛,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要求、户口甚至社会关系要求也水涨船高,这对于刚刚毕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其难度可想而知,不少大学生望而却步。用人单位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制定招聘计划,定会抹杀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加之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扎根基层,去西北部发展,慢慢将自己变成待业青年。而用人单位即便招到了符合意向的人才,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也很难留住人才,再次造成失业和人才的流失。
2、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制度原因。目前,我国推行的高校毕业生根本就业制度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采用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的方针,虽然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的漏洞仍然存在。比如,我国的人才严重分布不均,区域差别大,城市之间差别大,城乡之间差别大,又受到地方保护,户籍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阻碍大学生的流动和就业。其次是用人单位。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大学生逐年剧增,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环境下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姿态,造成人才消费现象。不立足于单位自身的发展现状,设置“高门槛”,造成人才的“一次流失”,而之后的“大材小用”又造成人才的“二次流失”。第三,高校原因。不少高校的发展战略来说追求办学规模大、专业设置全、师生员工多、社会效益广,更不负责任的是,将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效益的风向标。不以科研学术、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努力方向,而在追逐功利、强调效益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严重脱离了我国的办学宗旨,严重违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无用之才,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声誉。第四,大学生自身因素。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社会认知中忽视对大学生的素质和道德教育,多数青少年没有理想,没有报复,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家长过分的宠爱孩子,更缺乏对青少年的择业观,就业观等培养,导致学生没有目标,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等心理,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
3、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指导高校办学的途径和方法
3.1适应社会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的办学方针,是办学方向,是高校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要定位准确,定位好是学术型大学还是应用实践型大学,明确办学和教育理念,找准自己的办学思路,主动调节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社会现状。主动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设置长远的培养计划,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学科分布、师资力量等等。围绕市场办专业,要强调能力和质量,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现状,有没有能力办好专业,又要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是否能适应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型人才成为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争夺目标。单纯的专业性极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极具专业素质并有较强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人才市场炙手可热的存在。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应该在相关办学及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以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理念,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积极投身与创业大军,以综合的高素质赢得未来的长远发展。这不仅对大学毕业生本身具有实在的益处,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实实在在的重大意义。
3.2树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人才战略。围绕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高校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逐步缩小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素质之间的差距。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企业的竞争是产品,而高校的竞争是培育的人才。不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最终会倒闭,高校也是如此。学校要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一切战略方针都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学校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需求,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有帮助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引领学生提升知识水平,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很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就业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缺乏人才培养战略分析和定位,导致学校学生就业率不断下降。
3.3高校纵向一体化人才战略。在毕业生就业困难,质量下降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应该借鉴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发展思想,将人才培养纵向一体化,降低企业人才在培养教育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中的就业歧视。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应沿着企业生产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控制原材料生产和销售渠道,扩大企业在行业的影响,获取高额利润。从大学生录取方面,要跟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相适应,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分数,虽然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大学可以将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特色突出出来,供学生报考志愿时选择。从输出端,高校应和社会、企业相对接,将企业和社会的人才要求,纳入自身的人才培養过程中,从教学到校园活动,到学生日常生活。这种纵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延续,同时也将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3.4重点培养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战略。针对用大学生就业中的企业人才高消费问题,高校应当结合企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特色技能,突出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的需求。针对当前就业的大背景和人才泛滥的社会局面,高校在突出重点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在人才培养理念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不要将高等教育当成模具,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都高度相似,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多元化,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的土壤,让学生自由发展,不要用传统的标准去衡量人才,衡量学生是否优秀,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多元化发展。
4、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下,高校应当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主导作用,从高校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企业和社会是高校的“人才消费者”,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应当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将问题留给企业和社会。本文结合当前就与情况,就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做了简要的概况,同时就大学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作出了客观的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指点。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8-20.
[2]刘智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2-15.
[3]王俊明.新时期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3(8):104-105.
[4]黄敬宝.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改革与战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