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邓家鲜
摘 要:在课堂提问中,老师留给学生思考的“等待时间”常被忽略。教师在提问的“等待时间”中等待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对其内涵的探讨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关键词: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 等待
“等待时间”是美国的心理学家罗维在1974年提出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被称为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1]。其类型有:一是提出问题之后和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间隔的时间;二是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和教师对该生的答案做出反馈之前间隔的时间。[2]尤其是在后一类等待时间中学生心理发展是很复杂的,教师的实操性也较低。教学活动是由师生之间共同推进的,课堂教学中“等待时间”是由教师“发起”给予学生的,由学生主动“执行”的。教师把课堂的时间与学生共享,给予学生享有课堂时间的权利。教师提出问题,把主动权给予学生,等待学生在给予的时间里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时间里,通过自主思考、同学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如果将“等待时间”静止并拉长,静观这段时间里行为主体的活动,不外乎接收问题、分析问题、组织语言、鼓足回答问题的勇气四个阶段。那么,师生在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中到底在等待什么做什么呢?有必要对“等待”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一、“等待时间”中接收问题阶段的“等待”
当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给予学生的“等待时间”的第一个阶段即是等待学生对问题的接收。学生通过自己的听觉和视觉接收教师通过语言和文字传达出来的信息,并把教师提出的问题信息转移到自己思维认知里。信息的转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学生接收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当学生们的听觉接收到老师的这一信号,并在脑中转换成具体的文字编码,即这是接收问题。
老师在这个阶段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设计得巧妙合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反之,会使学生厌烦教师的课堂提问。如老师在《落花生》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表达方式一:许多人都有笔名,鲁迅是周樟寿的笔名,老舍是舒庆春的笔名,他们给自己取这个笔名的原因各有不同。落花生正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你们觉得许地山为什么给自己取这样的笔名?表达方式二:正如周樟寿的笔名是鲁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的笔名正是落花生,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篇课文中描写的落花生谈一谈为什么作者要给自己取这个笔名呢?从以上两种提问表达中可以明显感知第一种表达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这样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内容转移出去;第二种提问表达的内容重点突出与课文的内涵相衔接,且语言较精炼,这样容易被学生接收。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力求精当,“精”为精炼,但言简意赅,“当”为得当,问题重点突出。这样的问题才能够被学生清晰地接收。
二、“等待时间”中分析问题阶段的“等待”
在学生接收问题之后,就是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了。分析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认知过程。首先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从主体看,可采取独立分析、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分析,从内容看,可采用比较法、替换法、排除法等。如在《散步》的课堂提问中,学生们在接收了问题信息之后,接下来便是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即要弄清有哪些矛盾?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经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为此,首先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对家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再从句子中寻找体现主观情感的词语,最后将找到的词语围绕主体的情感扩展延伸。必须注意的是这整个分析过程都离不开多种认知要素的作用。
老师要给予学生分析问题的时间也是等待内涵之一。此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分析进程,适时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关键词即提供线索。“关键词”的释义原是隶属于图书馆学,其用途在于可获得更精确更丰富的搜索结果。如学生在思考许地山取笔名为落花生的原因的时候,老师可向学生抛出“重点关注孩子们对落花生的描述”;“要善于总结落花生的特点”这样的引导语。所以将“关键词”置于课堂提问的环境中,便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以推动问题分析进程的关键词,引导学生的问题分析方向,使学生正确获得问题分析的思路。
三、“等待时间”中组织语言阶段的“等待”
学生在对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之后,需要表达出来。表达之前的阶段便是对问题分析思考的过程进行总结,并对总结的结果进行信息组织,在信息构建中转化成通顺的语言。因为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是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所想所分析的全部无章法地摆出来。语言表达要求中心意思表达基本清楚,语言组织基本通顺。所以老师需要给学生组织语言的预期时间。学生组织语言强调逻辑性和归纳性。学生需要将自己的问题分析思维过程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和总结出来。
在学生组织语言阶段,老师可以使用鼓励性的语句,既有鼓励也有引导的作用。如在学生组织回答许地山取笔名的原因时,老师可以使用“如果你们能够从因为什么和所以怎么出发,一定能够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语句,如此以来学生便可从老师的引导中得到语言组织的方向和鼓励。一位教育家说:“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所以教师要始终保持微笑和坚定的目光环视全课堂,以此给予学生们鼓励和信任。
四、“等待时间”中鼓足问答问题的勇气阶段的“等待”
在现代课堂的提问中,学生会出现一些情绪,比如“不要叫我”的自我隐藏和掩饰,“每当老师要点名时,我就赶紧低下头,生怕和老师有眼神的接触后,老师提问我。”[3]已经“心跳加速”和“呼吸急促”的生理感受等。所以老师要对学生应对老师提问的生活体验有所了解,并且要留有学生缓解这样的情绪的等待时间。学生这样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老师提问的回答效率,甚至从而影响老师的课程进行。
教师的反应影响着学生的反应。课堂上有一种心理现象“讲台效应”,它是指教师站在讲台上,如果用目光扫视全课堂,他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盯着特定的学生,但每一个学生却可能感受到老师在盯着自己。这种台上台下感受的不同可以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果。如果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沉着脸,这样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本身存在不敢勇于回答的情绪,那么老师的微笑便可以缓解他们的消极情绪。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充分使用积极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以及形体语言来影响、缓解学生问答问题的消极情绪。老师更要有敏锐的教学智慧,捕捉学生的消极答问情绪,给予他们适当的情绪缓冲时间,从而等待学生克服情绪,鼓足勇气,实现和提高课堂提问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总之,课堂提问中“等待时间”是教师等待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的逻辑到组织表达问题的语言,最后经过心理激励鼓足勇气回答问题,这是一个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中,给予学生更多适当的时间,使得学生更多地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探究、解决问题。此外,需要说明地是: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的“等待时间”不是单纯地追求多,而是要根据教师、学生、学时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合理决定。
注释:
[1]丁邦平:《中国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
[2]刘玉中:《探析课堂提问中的“等待时间”》,教育理论研究(中学版),2009年,第08期。
[3]赵青坡,凌鹏飞:《学生应对教师提问的生活体验研究》,当代教育科学·课堂教学,2013年,第20期。
(王丽,邓家鲜 云南大理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6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