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玲
摘 要:《品社与生活》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一门综合学科,是将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教育、及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它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如何上好品社教学课,是我们一直苦苦思索,努力在课堂上实现的。只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农村生活中去,才能推动学生产生道德行为,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才能给学生的实际生活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农村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52
《品社与生活》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一门综合学科,是将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教育、及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如何上好品社教学课,是我们一直苦苦思索,努力在课堂上实現的。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品社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要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当地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生活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满足他们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比如,在《美丽富饶的家乡》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我所教的班级都是农村的孩子,当他们介绍土特产时都饶有兴趣。他们介绍了土特产的形状、大小、味道,在当地的影响、知名度,从中产生自豪感,激发起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又如,在《我和小动物做朋友》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喂养小动物”这样一个活动。学生都从家里带来了动物的饮食。然后,我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喂什么饲料,并引导学生亲自喂养关照小动物。在喂养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地拿出自己带来的食物和饮品去喂小动物,并在精心的喂养中发现了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与责任心。通过接近动物、了解动物、喂养动物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小动物的可爱,激发了他们由对小动物的“好奇”变化为“喜欢”小动物的情感,从而愿意和小动物交朋友。因此,我深刻感受到了合理的活动设计可营造出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带来的快乐。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善于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动力和老师,是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而引发兴趣的则是外界的情景,这些情景学生最感兴趣。如教学《我们在行动》一文时,课堂上所需的材料都需要学生课前进行采访、调查和问卷。因此,课前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学生实际情况分组。为了使所有搜集的材料真实可靠,具有实际指导价值,教师应现场指导学生编写调查、访问提纲、制作问卷,指导学生拍摄各组的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使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充实、生动有趣,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又如,教学《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一课时,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而且,这些资料都是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学生见过的、有所了解的东西,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利用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的方法来使学生总结出从电视机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发达了。再如,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时,我先创设了父母在工厂辛苦劳动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表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后。我用竞赛刺激法,让学会说说帮父母做过哪些家务,并表演做家务,比一比谁为父母想得多。这样就形成了以“境”促“情”,以“情”化“境”的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热情和激情感染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绝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悦学生,而是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热情和激情感染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礼貌用语》一课,教师可首先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说:“小朋友们,请你们帮老师个忙,好吗?谁愿意帮老师把书发给在座的小朋友?”这时候,学生会争先恐后,非常愿意帮助教师。接着,教师说:“谢谢。”这样就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这么有礼貌,当然更愿意帮助教师了。教师还可举行不同的活动,比如让学生与客人打招呼、或是向别人借东西等引出更多的礼貌用语,如你好、谢谢、不客气、再见等。这样创设了不同的情境,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也抓住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当别人对你说话非常有礼貌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果别人需要你帮忙,说话又没礼貌,你又是怎么想的?这样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说真事,讲真话,谈感受,发自内心的体验到了礼貌用语的好处,从而产生真正发自内心的行为——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就能在表演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实,品社课教师在留作业时就应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就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四、教学内容要贴近自然,重回儿童生活
教学要重回儿童生活,必然要求教学内容要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宽以待人”这一主题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师可以创设“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就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学走进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又如,教《身边的规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老鹰做小鸡”的游戏中悟出生活需要规则。当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游戏玩不下去”的理由后,他们更强烈地体现出规则的重要,没有规则连游戏都玩不下去了。这样在汇报交流生活中的规则时,学生更加积极活跃,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道理,懂得规则在生活中重要性。
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走向人类的发展。其实,有好多时候,教育就渗透在生活之中。只是我们没有刻意去注意,去发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才能推动学生产生道德行为,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才能给学生的实际生活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我们还应让德育走近社会生活,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其实,我们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在渗透着品德教育,比如给学生留个家庭作业,教学生懂得感恩和回报,给父母洗洗脚等。这是最直接、最实际的教育。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将当地农村生活、情感体验和参与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礼全.构建活动式的多姿多彩的思品课堂[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8):58.
[2] 苏炳炎.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教学思路[J].学苑教育,2014(23):22-23.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