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娇
邳州市岔河镇西桥小学 江苏徐州 221300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第12册第2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这是一篇涉及历史题材的课文,它以文学化的笔触叙述了“卢沟桥事迹”这一历史事件,讴歌了中华民族抵御日寇野蛮侵略,捍卫祖国安全与尊严的无所畏惧的顽强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教学目标?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设想。
语感是一种感悟语言的重要能力,表现为直接性与迅速性。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阵地,教师不可等闲视之。为此,教师要紧紧抓住文本中的潜在资源,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特点,为我所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锻炼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悟能力。从《卢沟桥烽火》一文的课后练习设计中,可以窥见编者在语感训练方面的匠心独运——课后第2题设置了“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练习。原来,词语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这便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体会其“色彩”的不同,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汉语言的表义功能相当丰富,同一个词语处在不同的语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而表达同一个意思时,陈述的对象不同所选用的词语也应有异。比如,在《卢沟桥烽火》一文,同样是写军事行动,描写日本鬼子用的是“偷偷地”、“摸来”,而描写大刀队员用的却是“悄悄地”和“进发”——可以交换使用吗?绝对不行!这样遣词造句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而课后设计的练习则是从文本中选取的两个对比性的例子,文本中关于词语感情色彩的学习资源还有很多。比如,文本中描写日军时用了“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人仰马翻”“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等词语,而描写中国守军时则用了“严词拒绝”“同仇敌忾”“英勇”“呐喊”等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本文在描写上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富有情感的语言文字,透过不同的色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一篇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文章从来都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相反,它凝结着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与驾驭语言的功底。文章所选取的素材好比是闪亮的珍珠,那么串起这些珍珠的则是一条红线,即作者的写作思路或线索。而思路和线索,则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叙述线索,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洞察语言文字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课文《卢沟桥烽火》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条理分明,体现了作者清晰的行文思路。而这谋篇布局上的特点,恰好成了本课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训练资源。这从课后练习第3题“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中得到了有力的体现。而完成这一任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弄懂课文叙述线索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达成教学目标?阅读活动中,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事件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时间节点,并用笔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仔细阅读,捕捉信息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领悟到如何去谋篇布局,选择叙述的线索。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解与运用母语,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个性质所决定的。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凭借依然是语言实践活动,即在运用中学会运用。那么,《卢沟桥烽火》一文可以开展哪些语言实践活动呢?首先,立足于文本的叙述特点,可以开展复述活动。复述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训练,该方式要求学生放下课本,摆脱课文的束缚,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的情节——当然,对于课文中的语言不是不可以使用,重要的、关键性词语还是要用的;但也不是原原本本地照搬课文,而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与记忆进行再加工。既运用课文语言,又结合自己的记忆与思维,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锻炼语言的流畅性。同时,对于《卢沟桥烽火》一文的复述,还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这样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以让一名学生从头到尾地复述,一气呵成;也可以采取接力的形式,每位学生复述一个时间节点所发生的事情。复述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评价与点拨,适时地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鼓舞其信心。
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而课外资源却是无限的。阅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只是一扇“窗口”或“引子”,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课文的“窗口”或“引子”的作用,打开学生的视野,引领他们透过窗口去眺望更多的风景,结合引子延展学生的思维触觉,进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比如,学习《卢沟桥烽火》一文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抗战时期的英雄来故事来阅读、交流,做到人人读一篇抗战故事并能够熟练复述。
此外,课外阅读还可以跨学科进行。语文学科跟思想品德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为,思想品德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而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教材也具有这一特性;思想品德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成长,而这也是语文教育所承载的任务之一。
综上所述,品读、感悟、运用、拓展是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