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冷 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分析
李 慧,冷 斌
教育主客体角色的互换、内容的多元包容、方法的互动开放、载体的丰富多样、传播渠道的快捷方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新特点。高校要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完善网上网下互动机制,强化队伍建设等途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互联网+”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下,互联网作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直面“互联网+”时期的到来,从思想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和效果上全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主客体的角色互换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具有较为权威的形象,受教育者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两者之间是一个较为固定的不平等交流模式[1]。“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者和和受教育者处于同等地位,双方可以互换角色,受教育者也可以成为新的教育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由上下级的单向关系逐步转向双向交流、能者为师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转化为相互平等的“对话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日益被唤醒,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同时,教育主体必须先接受教育,用思想理论知识武装自己,而当教育主体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在接受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反哺”,因此人人都可能成为教育对象。
(二)教育内容的多元包容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多元性、便捷性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精神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手段。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高校要正确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从“一元化”向“一元主导、多元包容”转变。一方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决不动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教材、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头脑”;另一方面, 也要允许多元文化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存在并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有民族眼界、世界眼光,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东西方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既要避免复古主义,也要反对虚无主义的倾向;对于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有选择地为我所用,既不能盲目追崇,也要避免全盘否定。
(三)工作方法的互动开放
“互联网+”时代,网络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这既极大地改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环境,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加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和平等性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作为主体个人的主观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新知的欲求,这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交流,同样也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教育载体的丰富多样
杜威说:“青少年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展,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2],“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地让“低头一族”成为了一种普遍社会现象。高校必须积极主动迎接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强化阵地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平板电脑、手机等新载体的作用,拓宽思政教育空间,传播正能量,紧紧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五)传播渠道的快捷高效
传统的课堂说教模式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既显得枯燥乏味,也达不到最佳效果,难以获得广泛认同。“互联网+”时代,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可以瞬间跨越时空距离,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思想动态信息的捕获、分析和处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可以同步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方便快捷、栩栩如生地将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心理有机切合,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认同感,最终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是前提
一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改变将大学生纯粹作为被动接受对象,仅仅是为了“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传统思想教育模式,而要将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高度,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网络,作为人类知识和智慧的产物,他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终结者”。网络大步跨入大学校园的今天,我们不能旁观以待,更不能放任自流[3]。面对深陷网络包围之中的大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网络,以开放开明的眼光正视网络中的大学生,纠正对网络的不正确认识,消除对大学生“沉醉”网络的偏见。“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不能回避、不能拒绝,更不能压制,只能接受、接纳、介入、融入[4]。要主动到虚拟网络社会中与大学生打成一片,深入网络虚拟社会倾听大学生心声,积极回应虚拟网络社会的大学生的关切,切实为大学生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是基础
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已然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应该重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扩大网络教育平台在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力。一是要科学挖掘和整理各类专业知识、课外知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等传递给大学生,进一步丰富教育手段,拓宽教育渠道,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大学生利用平台和自主学习与教育的热情和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选择大学生骨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某些模块的管理者,让大学生将他们青睐的知识信息上传、发布至平台,自由自主地传递思想、观点和看法,真正实现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转换;三是要积极搭建班级微博、微信平台、QQ群、手机飞信等,便于与大学生对话、聊天、传递信息、共享文件,从而更加快捷高效地进行思想交流和辅导,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三)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是支撑
新媒体平台具有多样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如常用的Email、QQ、BBS、微博、微信、飞信、人人网等交互平台,都可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观点[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面对网络,主动学习利用网络,要通过参与媒介理论知识培训、网络宣传技能培训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网络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6],学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同时,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构建一个传播正能量的、规范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是关键
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巩固传统机制、弘扬传统方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课堂,加强任课老师理论知识培训,提升教育能力,完善考核和评价的方法,定期围绕阶段性重点课题和热点话题,举办各种形势与政策报告会、论坛、讲堂等,面对面开展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和交流心得。另一方面,要通过上线“思政教育信息门户网”、开通思政教育微博、微信等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畅通诉求渠道,加强舆情管控,网上发现问题,网下解决问题,实现网上与网下牵手、虚拟与现实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
(五)强化队伍建设是保障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员工要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教书、管理、服务三方面育人。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素养和水平,并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象。“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而是需要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可能和空间,促使大学生全面成长成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灌输”模式,积极主动地将网络技术、新兴媒体、交互式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学习教育和逻辑判断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
[1] 朱小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策略探赜,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23-24.
[2]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
[3] 陈敏.刍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研究,2016(1):100-105.
[4] 朱千波.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途径[N].新华日报,2015-04-17(5).
[5] 曹 政.试析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45-46.
[6] 陈华栋.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6(2):77-80.
[7] 聂立清,王兆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63-64.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1
A
1673-1794(2017)01-0099-03
李慧,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冷斌,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5B16);滁州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4SK08)
2016-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