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颖,倪东鸿,沈 丹,刘 菲
从作者视角谈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合理使用
张福颖,倪东鸿,沈 丹,刘 菲
从作者视角出发,分析在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时作者关心的问题,讨论编辑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并阐明编辑应正确使用AMLC:不盲从AMLC的检测结果;合理界定文字重复率;公平公正处理违规稿件。
作者视角;学术期刊;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简称AMLC)采用技术手段能有效地防止抄袭、剽窃、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不仅可以大大减轻编辑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1],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从微观上说,它有利于保证学术期刊自身的质量;从宏观上说,它能够维护学术道德,推动学术发展[2]。然而,对于作者、特别是刚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作者,往往对期刊编辑部如何利用AMLC不甚了解,无心之中其论文就被AMLC检测出文字重复率过高、甚至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那么,从作者视角出发,AMLC是如何界定文字重复率的?AMLC应检测论文的哪些内容?AMLC检测报告能否发给作者本人?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或会议论文能否重复?这些问题值得编辑思考。弄清这些问题,有利于编辑合理使用AMLC,做好稿件的学术不端检测工作。
AMLC重复率的定义为:重复率=重合字数/总字数。AMLC将重复率分为轻度(0~40%,绿色)、中度(40%~50%,橙色)和重度(50%以上,红色)三档。在实际工作中,检测报告所起的作用应是参考性的,编辑须根据稿件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判断,而非仅依赖检测报告做最终判断。李强[3]认为:即使重复率为0,被检查论文也不一定都是原创性的;而重复率超过40%,该文也不一定存在问题。笔者处理过一篇稿件,检测报告显示,重复率为16.7%,未超过40%;但仔细比对该稿件与相似文献的重复内容时发现,该稿件与相似文献的区别仅在于个例分析选择的时间不同,除此之外,两篇论文基本一样,实际相似度超过90%;最终判断,该稿件无创新性,且有自我剽窃之嫌疑。因此,对重复率未超过一定标准的新稿件,编辑须综合专家审稿意见等,最终给出科学判断。此外,就某个专题撰写的综述性论文,或对已达成共识的观点、方法等的总结性论文,AMLC检测出的文字重复率可能会高于50%,这时编辑就不能一概机械地认为论文存在抄袭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综合专家审稿意见等最终给出科学判断。又如:相同作者的两篇论文,虽然原始数据有一半重复,但“讨论”则完全不同,属系列研究成果,其文字重复率即使超过40%,也不能简单判断一定存在剽窃行为,必须实事求是、科学判断。
AMLC检测论文的文字重复率,主要是通过全文文字比对的方式,检测论文与数据库中全部论文的文字重复程度。稿件的主要内容包括题名、摘要、正文(包括引言、图表、结论)等,而稿件的全部内容还应包括作者信息、基金项目、致谢、参考文献等。AMLC检测论文时,非主要内容使得全部被检测文字增多(重复率公式的分母增大),导致论文的文字重复率减小。然而,AMLC并没有硬性规定论文内容的检测范围,检测时也不会自动识别并删除非主要内容。为此笔者建议:在上传论文检测前,可删除作者信息、基金项目、致谢、参考文献等非主要内容,仅提交题名、摘要、正文(包括引言、图表、结论)等主要内容,从而使得检测结果更加精准,检测效率更高;在AMLC系统升级时,可考虑增加相应功能——自动识别、检测上传论文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引言部分需大量引证已发表论文的内容,出现一定的文字重复是可以理解的,但完全重复其他论文的引言则不被允许;当正文的图表和结论以及摘要部分出现文字重复时,需认真核查、谨慎处理。
胡朝明[4]提出:“检测报告是否对参检人员本人公布?公布程度如何?只公布数值,还是整个报告全部公布?这些问题都应该深入研究并解决,不然在具体工作中很容易引起纠纷。”在稿件处理过程中,作者确实非常关注该问题。关于该问题,杜新征[5]认为,检测报告不应该告诉作者,只能告知作者文章存在抄袭。根据笔者经验,如果将AMLC检测报告原封不动地提供给作者,那么作者往往主要关注、修改检测报告中提及的与其他论文有文字重复的部分,而对论文创新性和学术性等方面的进一步修改则基本没有。这种参照检测报告仅对论文作文字性的修改,仍属抄袭行为;但是,这种参照检测报告修改过的论文却能轻易避开AMLC的检测,存在AMLC检测不到的隐性抄袭。因此,AMLC检测报告不宜原封不动地复制给作者本人。此外,使用AMLC应坚持保密原则[6]。编辑按审稿流程,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当论文超过规定的文字重复率时,编辑应与作者充分沟通交流,以判断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情况;在编辑和作者均认可的情况下,编辑应提醒和警示作者改正。但是,编辑不能泄漏论文的检测结果,更不能将之公布于众。这样做能及时消除学术不端行为对期刊和作者的不良影响,既维护了期刊利益,又避免作者的声誉受损。
编辑使用AMLC检测论文时,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况:论文的文字重复率很高,有时甚至超过80%,而重复部分则为收录于数据库中的作者本人的学位论文或会议论文。那么,编辑如何处理此类稿件?如果依据AMLC的检测结果,则论文的文字重复率过高,似乎不被允许;而重复内容又来自作者本人的学位论文或会议论文,这是否构成了学术不端呢?对此,笔者认为应对论文的内容做客观分析,不能单凭是否属学位论文或会议论文的再投稿而决断。在学位论文未被出版社正式出版前,若期刊论文由学位论文析出,且在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又独立成文,则尽管检测的文字重复率较高,也是应该被允许的;若学位论文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则由学位论文析出的论文不应再发表。若会议论文已由出版社以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则该论文不应再发表;若会议论文没有以任何形式正式发表,则该论文可以再投稿和正式发表。此外,由学位论文析出的期刊论文发表时,第一作者应为研究生本人或研究生导师,其他人作为第一作者则被AMLC明确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
(一)杜绝对AMLC的工具性盲从
在检测时间恰当、文献比对源较为匹配的情况下,AMLC对论文文字重复率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高,由此导致部分编辑过分依赖AMLC的检测结果,甚至到了盲从的地步。“所有的文字复制由机器和系统说了算”成为部分编辑的习惯性思维,这是一种教条的工具理性,而非科学理性,因此在论文检测过程中,许多合理引证被误判为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而许多学术不端现象却因系统的疏漏而蒙混过关。这种因检测不公而导致的学术不公屡次发生,影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7]。在编辑审稿中,AMLC有着很强的辅助功能,但实际来稿情况非常复杂,非简单借助AMLC就能对全部稿件做出正确评判,编辑还需运用其他手段来综合评价稿件。盲从AMLC的检测结果无疑是不负责任的,是不科学的。因此,编辑应杜绝对AMLC的工具性盲从,而应将AMLC视作辅助工具,切忌“不问青红皂白”,采用“一刀切”的盲从做法。
(二)合理区分与界定文字的继承性和重复性
文字复制包括合理引证、过度引用、抄袭(含自我抄袭)、剽窃、重复发表等多种情况。仅从检测出的文字重复率就轻率地判定其为合理继承或抄袭剽窃,都是不科学的。判定合理继承,首先应判断其文字是否属于合理引证,其内容是否必要、文字是否适量、引用标识是否清晰,合理引证与抄袭剽窃存在本质区别。有时在内容必要的情况下,抄袭剽窃也往往仅是引用文字过量或未赋予合理的引用标识。因此,编辑应对检测出的重复文字进行二次判断,合理区分继承性和重复性的内容,绝不能武断地下结论。首先,认真研读全文,从全局的角度来判断重复文字的引用量是否恰当,论文对引证文字是否作了合理标识。其次,对那些“形式合理”的引用做实质性剖析,认真区分、辨别,将伪引、不当自引与互引、错引等不合理引用鉴定为学术不端。对重复文字的继承性和重复性的评判,是学术不端检测的焦点与难点,唯有标本兼查,才能得出最为客观的结论。
(三)公平、公正地处理违规稿件
编辑在认定和处理违规稿件时需慎之又慎。经AMLC检测发现稿件有学术不端的嫌疑后,编辑不应轻率地直接向作者发出稿件违规声明,而应认真分析稿件的违规之处,及时与作者沟通交流,指出问题所在,耐心听取作者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尊重作者的意见。只有经过编辑与作者双方的充分沟通交流后,才能最终判定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于不能轻易判定是否违规、存在争议的稿件,编辑应将相关的全部材料提交给该研究领域的同行专家,请第三方进行独立评审,从而获得编辑和作者都能接受的公正处理意见。对于确有学术不端的违规稿件,编辑应本着“以人为本,重在教育”的原则[8],公平、公正地处理。经过编辑部讨论以及与作者核实后,稿件一旦被认定为违规,编辑应立即作退稿处理并向作者出具警示函,该警示函明确告知作者,若对编辑部处理意见存在异议,仍可与编辑部联系申诉理由。
在数字化出版时代,编辑在充分享受AMLC因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带来的便利同时,应合理使用AMLC。AMLC是编辑审稿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审稿的全部,编辑不能简单地以AMLC提供的检测报告的文字重复率作为取舍稿件的唯一标准,而应坚持严格的审稿制度,遵循合理的审稿流程,充分发挥编辑的学术鉴别能力和稿件处理能力,同时引入同行专家评议机制,精准甄别学术不端论文。
[1] 王丽华.CNKI多语种图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6):45-46.
[2] 张旻浩,高国龙,钱俊龙.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14-521.
[3] 李强.编辑应正确处理审稿中的文字复制比问题——以教育科学论文为例[J].学理论,2014(29):123-124.
[4] 胡朝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与建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4):33-35.
[5] 杜新征,余茜,王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使用体会[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167-168.
[6] 谭华,崔洁.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建议[J].编辑学报,2010,22(2):153-155.
[7] 丁明刚.文字复制比检测的误区及其防范[J].出版广角,2015(1):95-97.
[8] 吴培红,冷怀明,汪勤,等.防范科技论文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实践与思考[J].编辑学报,2009,21(5):434-436.
责任编辑:李应青
Review on the Usage of Academic Misconduct Literature Check from Authors’ Perspective
Zhang Fuying, Ni Donghong, Shen Dan, Liu Fei
From author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concerned by authors,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r editors, and expounds that the editors should properly use Academic Misconduct Literature Check (AMLC).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ree points: do not blindly follow the check results of AMLC; reasonably define the word repetition rate; fairly deal with the illegal articles.
authors’ perspective; academic periodicals; academic misconduct; AMLC
Z62
A
1673-1794(2017)01-0126-03
张福颖,大气科学学报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与出版;倪东鸿,沈丹,刘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南京 210044)。
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