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华林,孙凤华
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探析
盛华林,孙凤华
电视新闻报道一旦和“故事”联系在一起,便增加了趣味性,丰富了电视节目传播形态,增强收视效果和传播效果,更易满足电视观众需求。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电视新闻故事化削弱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造成了同质化现象,且过度强调刺激。可以从引导议程、坚守底线、适度运用、避免真空几个方面提升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水平。
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
关于新闻故事化,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但认识基本相似。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认为,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人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故事化的手法最早运用在西方媒体报端。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报业媒体出现了便士报,出现了采用煽情主义和极度夸张的写作手法渲染新闻事件的“黄色新闻”,吸引了广大读者的视线,首开了新闻故事的先河。在此基础上,故事新闻不断发展,开始从报端走向荧屏。1968年,美国CBS电视台创办的经典新闻电视栏目《60Minutes》,开启了电视新闻故事化报道模式的先河。上世纪90年代,CCTV首次将讲故事的理念带入电视新闻《东方时空》之中,并定义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得到了电视观众广泛的热爱。自1998年起,各类情感故事类和法制故事类电视节目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央视的《讲述》、《今日说法》,山东卫视的《拍案》,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近年来,各地卫视的故事类新闻栏目也快速发展,均开设了故事类新闻栏目。如:北京卫视的《法治进行时》、海南卫视的《新闻故事周刊》,安徽卫视的《真实故事》、《新闻故事会》,山东电视台的《每日新闻》、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等。在电视传媒中,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就是“采用故事化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报道结果、关注细节和情节,采用一定艺术手段,挖掘人物情感,提高可读性和感染力。”1也有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纪实、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2]
电视新闻故事化报道正是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和刻画技巧展现其魅力。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收视效果和传播效果
和普通电视新闻相比,故事化的电视新闻从百姓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讲故事”手法播报新闻,非常贴近观众。如安徽卫视《新闻故事会》节目,不仅有对本来新闻事件的报道、叙述,更融入了主持人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评论,评论在客观分析新闻事实的同时也有调侃,更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其次,这种方式易于观众从自身视角去体验,与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相比,故事化节目通过情节、画面的综合处理与衔接,让节目具有更强烈客观性和现场感,进而增强新闻的可信性与可读性,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很好的收视效果和传播效果。
(二)丰富电视新闻传播形态
形象化、直观性是新闻故事节目的主要优势,通过采编和播放时多媒体的结合,就能极大丰富电视新闻的传播形态。如通过运用特写镜头,事物的细微变化得以很好展现,人物表情和心理变化得到凸显;在编辑制作过程中可以运用特写镜头的形象感、直观性,配上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的文字加以说明,能使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表达得以充分体现;配以节奏明快或舒缓的音乐,能让观众的情愫着新闻的进展此起彼伏,起到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满足了电视观众的需求
电视新闻故事化为观众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在故事化的过程中,新闻从业者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疑点,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注意力,满足观众好奇心。3电视新闻故事以社会新闻居多,具备选题广、内容平民化等独特优势,故事性和情节性强,相较于传统政治、经济类新闻,受众在日常繁重工作之余乐意选择此类节目来丰富视野、消遣时间,在工作节奏较快的现代社会,观众的收视需求得到很好满足。
新闻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闻报道生硬、枯燥的状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削弱新闻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核心。由于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过于追求故事情节,不可避免地产生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等痕迹,导致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受到影响。一些节目过度强调艺术真实、屏幕上的真实,忽视了新闻本身的客观,甚至会留下摆拍和导演的痕迹。“不论如何,文学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必须以事实为根基,不要滥。即使使用,主观的影子也必须克制。”4
(二)降低新闻时效性
新闻以故事形式播出,这就要求在情节上完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对节目进行编排,增强其故事情节所产生的效果。因此,不可避免造成了拖延播报,导致时间差,削弱了新闻的新鲜性、降低了时效性。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撒贝宁时间”曾报道2014年发生在安徽省全椒县的“12·18杀人案件”,该案件于2014年12月20日晚即告破,但直到2015年12月27日才搬到荧屏上进行呈现,时隔1年之久。“一直讲述过去的事情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厌倦感,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降低新闻类节目的收视率。”5
(三)同质化现象严重
同质化意味着创新的不足。从媒体自身来看,同类媒体间的同质化现象越严重,就更加加剧了同类媒体的竞争。近年来,一些电视媒体为了增加收视率,竞相开设新闻故事类栏目。有的电视频道如省级电视台的公共频道、生活频道、民生频道等甚至开设不止一档的故事类新闻节目。这类电视栏目通常以法治新闻、民生新闻类为主,多集中在晚间档播放,风格大同小异。长此以往,不仅导致电视频道本身的节目多样性遭到破坏,而且会使整个电视媒介的传播生态受到影响。在新媒体传播平台蓬勃发展的今天,同质化的发展更易导致媒体竞争力的下降和长期树立品牌特征的逐渐丧失。
(四)过度强调刺激性
正统的新闻往往由于其“循规蹈矩”而形成固定的受众群,但是,在收视率就意味着广告费和收入的今天,出现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从而想方设法吸引受众的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故事新闻中,为了突出故事性,新闻选材在把关过程中,会从满足受众的“猎奇性”或是“窥探欲”角度出发,选取博人眼球的刺激性故事作为新闻题材,在制作过程中,对新闻进行夸张描述和渲染加工。这样,就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也会导致一些暴力、惊悚、粗俗的电视画面出现。例如,某地电视台频繁播报的校园暴力事件,画面充满暴力血腥,初衷虽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和礼仪教育以及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反思,但对暴力残忍画面采取不作处理、甚至渲染夸张的方式,不免有偏向猎奇隐私、流于低俗之嫌。同时,过度宣扬暴力,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前文所述,尽管近年来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模式得到很快的发展,然而,故事化的电视新闻在发展中也出现很多问题,部分节目甚至盛极致衰,一些电视栏目不得不停播或重新调整播放模式,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模式亟待再造与提升。
(一)以人为本,引导议程
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要彰显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把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以人为本就是要在选题上,做到多样化、典型化,有时代性;在采制新闻素材时要有群众观点和平民思维,做到站在广大群众的视角去看问题想事情;要以人载事,以人说事,有人文关怀,人物故事中要体现细节,通过细节彰显出人文精神,在报道中要揭示故事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让受众从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精神得到满足,在愉悦中进步。6同时,在新闻故事的选题方面,媒介应保持清醒,不能被故事“一叶障目”而不自知,追逐故事性强新闻性不强、深度不够的“小新闻”,舍本逐末地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忽视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事件、重大变革,就会忽视媒体对议程的设置作用,从而丧失媒体能力。
(二)秉持真实、坚守底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要遵循完全真实的原则,而非“艺术真实”。虚假的新闻即便再美丽也是谎言。新闻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就会使新闻失去真实,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在此基础上用鲜活、生动的事例加以充实和包装,寻求“真实性”与“故事性”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电视新闻需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收集和整理新闻线索的过程中,必须亲临现场,查找事件的真相。7故事化电视新闻要遵循真实原则,就要做到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完全真实,绝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随意添加甚至杜撰事件或情节。
(三)挖掘深度,强化功能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认为,传播的基本功能之一即为“提供娱乐”。然而很多媒体却过度重视渲染和包装,一味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忽视新闻本身的导向。报道中的新闻题材应该避免通篇的明星绯闻趣事和百姓平常的鸡毛蒜皮小事,不能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性”或是“窥探欲”,一味地追求新闻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从而失去了新闻的本真。“琐屑化”报道虽然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富有人情味,但长此以往就会忽略社会的大事件,挂一漏万。因为,故事新闻不等同于娱乐节目,作为媒体,应当尽力避免新闻往低俗化方向发展,而作为受众不仅渴望轻松和娱乐,同时也有获得更深刻更深层次的需求。故事新闻绝不能因为注重描绘细节和过程而忽略其想表达和宣传的主题思想。电视节目一旦缺乏主题思想,就缺乏灵魂和精髓,故事新闻的发展方向就会低俗化,媒体的消遣和娱乐载体功能逐渐强化,媒体的部分重要功能就会丧失。这就要求新闻工作在报道新闻过程中要注意发掘新闻背后隐含的重要因素,从而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艺术表现,适度运用
这里所说的“艺术”,区别于文学上的表现手法—虚构,而是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换句话说,就是“人物形象通过某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使其产生美感与联想,这丝毫不会影响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故事化必须重在选择真实的生活,对人物与事件进行有目的的综合和组织,并自然巧妙地注入自己的感情与主观倾向,使之既艺术,又可亲、可信。”8
(五)全面报道,避免“真空”
一些新闻仅对新闻事实作出报道,对新闻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却不阐释清楚,对新闻事实的全面报道不够,所报道的新闻缺乏整体感和层次感,显得孤立、单调,就如同在“真空”中一般。所以,新闻报道要强调“冰山原则”。新闻报道的“冰山原则”要求我们做到:报道的新闻事实中选举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强的典型片段与画面,这就是露出水面的只是八分之一,用特写镜头加以强调,用简明文字传达深厚意蕴,要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阐释新闻背景,凸显新闻的内在逻辑和联系。
[1] 金铁明.谈电视新闻的故事化[J] .记者摇篮, 2005(5):42.
[2] 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J].当代传播, 2005(4):106.
[3] 高凤群.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J].记者摇篮,2013(4):33.
[4] 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6(4):143.
[5] 霍雷,董柱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相关问题探析[J].新闻传播,2011(7):97.
[6] 张良君.论电视新闻故事化人文精神的彰显[J].新闻界,2010(2):158.
[7] 任文,刘冬春.浅析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项[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5-56.
[8] 孙宏.电视新闻故事化的魅力[J].当代电视,2006(9):66.
责任编辑:刘海涛
G222
A
1673-1794(2017)01-0054-03
盛华林,中共全椒县委办公室秘书,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孙凤华,全椒中学中教师,硕士(安徽 全椒 239599)。
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