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
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模式新谈
李艳艳
文学作品赏析课是文学课最重要的环节,是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重头戏,也是其公共基础课之一,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直接的作用。但赏析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试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尝试中找出作品赏析的基本规律,进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美的好奇心、惊奇感,培养他们文学兴趣和感悟能力,塑造良好的审美心态和较为纯正的艺术趣味,以优化其学习状态。
文学赏析;教学模式;学习状态
文学作品欣赏是通过主客体的情感体验,以对文学作品意义的把握以及对文学语言品味、文学技巧的认知等作为线索,选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本,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精心琢磨欣赏的过程。它是学生获得人生感悟和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学赏析,学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心智上的提升,是由语文知识学习到提升人文素质学习的过渡与深化,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学课程奠定了基础。
(一)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文学作品赏析课作为非文学专业课是公共基础课,课时量有限,课程延续的时间也不长,通常在一个学年内结课,有的甚至只是一个学期。其实这需要文学作品阅读量的积累,也需要充足的课外时间,这就给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特别是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粗略了解,仓促完成作品的阅读,难以真正获得与作品共情。
(二)当下网络媒体和新文学对传统阅读习惯的冲击及影响
当下文学样式多样,特别是网络作品中的微电影,微小说,短平快的碎片化文字信息冲击了以往的阅读习惯,学生再难以静下心来花稍长一点的时间读一些经典的作品。缺乏持之以恒去“啃读”的毅力,而流于快餐式的速读和“获得捷径”,不能完全体会到探奇—深入—吸引—困顿—淤滞—瓶颈—突破—攻克—获得—共情愉悦的阅读过程和美妙感受,当然也就难以做到对作品灵魂的把握和动情地赏析,更不用说对字、词、句,段、章、义的探寻,对作品深广思路、情感内涵的深刻体会了。
(三)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教师主导性过强
教师的主导型太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教师处在一个自我陶醉、自我沉浸、自我赏析的闭合环状,而学生却处在这个圆环之外,并没有进入作品,也没有与教师同频共振,形成良好的状态。学生只是“观看”了一堂教师动情的赏析课,不曾获得赏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这主要是由于教师选择的篇目主观性太强,对当下学生关注关心的问题缺乏了解,赏析的角度不太准确,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四)受应用型学科的影响
文学赏析本身不是效能应用型学科,不能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虽然学生不反感甚至比较喜欢听,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更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兴趣文学素养水平。这就导致该课程整体的效果并不如人意。
(一)课前准备
教师要有提前预设,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或是网络平台,将提前选择的作品推送给学生。可以按照时代、主题、风格或是作家作品归类,但注意不宜太多,要和课后推荐给学生的阅读书目及链接书目区分开来,要基本保证他们能有时间阅读。通过交流阅读体会,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问题需求和阅读心得,并试图从他们的角度试着去分析作品,获得共同的兴趣点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逐渐把教师对作品的赏析角度和品评传递给学生。
(二)课中实施
第一,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收集归纳整理网络平台或是第二课堂的信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个小组可以从作品的主题、人物的塑造、故事的脉络、作品的结构、环境描写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参与加以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
第二,分组讨论之后,教师再梳理出作品结构脉络、故事走向、情节设置、语言表述,或者让学生在重新讨论之后,给出清晰明了的赏析方向。在这一环节,教师对作者的介绍和导入是指导学生赏析作品的基准点。对作品的赏析,是赏析主体—学生和教师与赏析客体—作品的共同实现过程。先从作者入手,因为这是先于作品、学生、教师的重要存在。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态、历史环境和作品有重要而直接的联系。作者呈现出来的作品受作者的成长轨迹和人生经历影响。学生因为年龄和人生阅历的关系,对作者的经历和介绍反而会不太关注或是理解不到位,这恰恰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的,也是作品赏析要达到的审美和教育之所在,借作家作品来启迪学生对人生的认识。
第三,文本精读、细品。作品主题的深刻含蓄,情节的跌宕起伏,语言的精彩绝伦,修辞的婉转贴切,内容的丰富博大,篇章的恢弘气势,语言的清新绮丽,结构的轻巧绝妙,开篇的引人入胜,结尾的耐人寻味等,都需在文本细读中才能获得。在这一赏析环节,教师可以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同一题材比较或是同一时期作品比较。要提前做好功课,在课前收集学生喜欢的题材以及作家的作品,在赏析过程中用来穿插比较或是举例提及,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会有明显提高,效果也更好。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作家作品“四位一体”的共情,切忌教师只专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陶醉。
第四,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不止于读懂字、词、句、段落、章节示人之义,以及探幽索微,发掘其深广的思想情感内涵,更应该具备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一首诗借由怎样的音韵旋律才得以铿锵有力或温婉恬静,一篇散文运用了怎样的修辞而让抒情得以收放自如或是内敛含蓄,一部小说因了什么样的叙事结构而荡气回肠或跌宕起伏,这才是真正的赏析才能真正体会文学之奇美,才是作品赏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为此,在课堂上应该加强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如诗歌赏析,可以让学生朗读,用心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甚至可以开展诗歌朗读比赛。如一些经典的戏剧作品,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参与其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感情的起伏,感受戏剧冲突。对于一些长篇作品在课程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借由欣赏影视作品来完成。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兴趣。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画面的美感,让学生体会到审美愉悦。所以教师要权衡取舍,扬长避短,既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又要尽可能地展现作品的灵魂精髓。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音律画面的美学感受,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以激发其最佳智力学习状态。
(三)课后延续
第一,熟悉一个作家。课后学生要进一步对作品的产生年代相关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以便更全面客观地看待作品,这样就可以有新的知识涉猎,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列出一份书单。教师根据所赏析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书目,作为延续阅读。提供的可以是该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类型或者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可以是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作品,也可以是不同时期纵向相比较的作品。这书目列得稍多一些,学生可以用今后较长一点的时间来完成阅读。
第三,仿写一份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读后感。赏析的作品篇幅如果较为短小,比如散文随笔类的,可以让学生仿写,要求他们能够完成一个主题定位或是一种写作方法,比如托物言志或是借景抒情。长篇小说难以仿写,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以上台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对较有兴趣的戏曲戏剧则可以选取某一片段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等。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娱乐消费及网络媒体的发达,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上探索学习交流的时间增多,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获取知识接收人文熏陶的时间日渐减少。应鼓励学生多去实地感受领悟,热爱祖国本民族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认同。
总之,文学作品赏析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与作家作品共情的一个活动过程。它是与作家作品同欢笑、共悲伤,体会其中喜怒哀乐的过程;也是感受其绵延深沉,领悟其道理精髓的过程;是一个能令人掩卷沉思的过程;也是一个无限可能、无限美妙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做好中介,带给学生精神上的启迪和心智上的提升,引导他们领略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张然.结合实例论中外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5]郭伟.试论学生主体与教师中介相结合的文学赏析课[J].聚焦教育,2015(12).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2.2
A
1671-6531(2017)08-0061-03
李艳艳/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基础部高级讲师,硕士(云南昆明6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