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成
高校教学
“四个自信”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赵龙成
“四个自信”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相通的,“道路自信”是教学主题,“理论自信”是教学目的,“制度自信”主导思想,“文化自信”是着力点。因此,要用“四个自信”引领“纲要”课教学。
四个自信;引领;“纲要”课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重要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追求目标。用“四个自信”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使高校大学生“坚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决心和信心”[2]18。
从鸦片战争至今的170多年里,坚持不懈地寻求民族复兴之路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恒定因素,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习总书记的“中国梦”等,都是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正是“纲要”课教学的主题。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包括革命的路线、形式、目的和策略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1313革命的形式主要是武装斗争;目的是夺取政权;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实践已证明,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扫清了障碍。
之后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700-70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等,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而且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整个过渡时期,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动荡,事实证明,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既不是指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是指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163“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3党的八大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初期探索,党的十三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初步的阐述,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集中概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2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纲要”课围绕民族独立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个主题,画卷似的展示了中国人民探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特色之路的艰辛历程。这些特色之路,就是中国通向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之路,因此,要用“道路自信”作为“纲要”课教学的主题。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阐释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7]85-86使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即“理论自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不行的。伟大导师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8]311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极好的教训。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最终丧失了革命的果实(以护法运动的失败为标志)。中国该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此时,俄国革命的胜利使迷惘的中国人清醒过来,他们开始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由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并开始研究、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完成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地阶级政党”。[9]578五四运动使中国的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富裕的两大历史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类的解放事业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之前,没有任何阶级、任何党派能够彻底地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新中国的到来,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纲要”课介绍了“三个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三个建国方案是指以国民党右翼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建国方案、以共产党为代表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建国方案和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利益的建国方案。以国民党右翼为代表的建国方案是想建立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专制独裁的国家,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建国方案是想建立一个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建国方案是想建立一个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然,民主党派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不仅中国人民不答应,帝国主义也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与其平起平坐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想使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更何况,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不允许出现一个与他们有不同主张的政权,民主党派的建国梦破灭,最后只剩下两个关乎中国命运的选择。选择专政独裁,等于选择了以前暗无天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已经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选择人民民主共和国,等于选择了光明和新生,所以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共产党是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将进入社会主义。“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0]651
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工作曾出现了“左”的倾向,虽然进行了反思和纠正,但“左”倾思想并没有根本消除,以至于1966年爆发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主义建设仍受“两个凡是”的束缚,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由于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虽有发展,相对周边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已经落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在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已成为党和国家最迫切的任务。由此,带着快速发展的渴求实施对外开放,尽可能地吸收全世界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的发展已离不开世界,“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已经变成世界经济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11]205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必将导致落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在交流和抗衡中赶超发达国家。所以必须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实施改革,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必须与世界接轨,必须对冷战时期的政策加以调整,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否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成为一句空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惘然。
通过“四个选择”的教学使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即“理论自信”。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11“理论自信”也是武器,“纲要”课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拥有这种武器。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间断地向西方学习,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由于大多数青年人不懂党史、国史,眼睛被西方政治制度所遮蔽,认为西方政治制度好。邓小平说:“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6]206要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中西之争最根本的是制度之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害怕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世界展现,进而拼命地诋毁和压制中国,在“纲要”课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史,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具有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认识西方制度的实质。综观整个近现代史,中国照搬西方模式没有不失败的。正如毛泽东指出:“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不能实现。”[3]1470我们必须结合国情,独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制度,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销他们的民主制度,并把它上升为“普世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的社会,这些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纲要”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的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特点,有适合自己的民主制度,中国的民主制度与西方民主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民主制度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属于社会主义制度。
“纲要”课讲述了中国由封建专制制度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共同构成的。”[1]12-13有人把它称为“中国模式”,这是相对于“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及其他模式而言的。
“纲要”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中西方政治制度,明白世界是多样的,各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模式。不再迷信西方,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6]311的理念。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并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到19世纪中叶,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失去物质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代中国国力衰落,中国的文化相应成为弱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随着中国物质力量的跃升,中国文化必将跨越边界、走向世界,由弱势走向强势。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有这样的基因,才能粉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在“纲要”课教学中,要着重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颜吾佴.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C].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方晓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8]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A
1671-6531(2017)08-0057-04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SK12)
赵龙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部副教授,硕士(贵州都匀5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