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里的“情”

2017-03-30 08:31李婷婷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诵读绘画情境

李婷婷

摘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抓住诗歌的本质特征,更有助于完成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诗歌(古诗)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以境入情;以读激情;以画绘情;以乐渲情;以文抒情。

关键词:情感;情境;诵读;绘画;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00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即使向学生提供全诗译文,他们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又怎能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呢?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诗歌(古诗)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总结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

一、以境入情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每一首古诗的产生既有特定的背景,更有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知古诗的背景,就不能正确领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古诗时要创设情境引发情感。所谓“情境”,指某种能造就人特有心理的一种氛围。它对人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就古诗而言,语言凝练,意存高远,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文内涵,创设情境,充分凸显形象,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只要“情境”创设得妙,“情感”便激发得浓。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入“情”。可以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可以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让学生进行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二、以读激情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教师还要动之以情,以教师的情牵动学生的情,使学生情感的弦得以奏响,使他们随同诗人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悲的情怀中。朗读是学习各种文体都需要的教学手段,在诗词教学中尤为突出。朗读表面上看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质上是与对课文字词句的熟悉程度,對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程度都密切相关的。如果在诵读时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注意诵读节奏快慢的处理,声调高低舒徐的安排,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打开通向诗歌王国的大门,那必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指导学生朗读《春晓》这首诗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人对春天,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得出结论:朗读这首古诗,要突出“喜爱”二字。当然,单单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还不够,还必须掌握古诗朗读的一般节奏规律。《春晓》这首诗的读法应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其中符号“‖”表示停顿稍长,“。”表示停顿较短,“,”表示轻微停顿,似有若无。)学生明白了朗读方法,笔者便顺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试读——比赛诵读”一系列步骤,把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到最高境界,同时达到有感情背诵古诗的目的。整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直译或意译能力,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同时在朗读中感悟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三、以画绘情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又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情景交融的境界,产生对大自然奇妙造化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在教授此诗时,笔者让学生在熟读古诗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同时让学生在吟咏后动手画图,根据想象画出包含近景图和远景图的春景,并着重指导学生按诗中的“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来给春景图上色,从而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四、以乐渲情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而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德国作曲家舒曼曾经这样说:“一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现象都可以用音乐传达出来。”因此,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致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古诗词。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将古诗中的情感化为可作为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思想感情、节奏、韵律、句式等配上不同曲调乐曲,使学生沉浸在古诗特定的情感氛围中。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站在诗人的角度眺望家乡的方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就和当时的明月下的江南春景图相辅相成,月光下微波粼粼的江水,静而不止,流而不喧,还有,春天一切都开始萌动……学生在音乐中感知,放飞自己的联想,入情入境,文字蕴涵的思乡之情久久在他们心中激荡,这样生出来的感受是丰满的。在带领孩子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笔者更是摒弃了传统的以古诗标题导课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一段深沉的古筝曲,古筝深沉的曲调伴着江水涌动的声音引人深思,特别是那哀怨愁苦的曲调更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将学生带入诗境和诗人的內心。

五、以文抒情

古诗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进行情感体验。而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笔墨抒发对所学古诗的理解无疑是加深情感体验的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记得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李白望着望着,仿佛望到了什么?自古繁华的扬州正是烟花三月,春意正浓,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可以用四字词语来说,可以用学过的诗句来描述,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并出示填空:烟花三月的扬州( )。学生展示古诗积累的同时,教师进行板画。智慧的火花由此闪现,学生接二连三地站起来,妙词佳句脱口而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柳青桃复红。”“烟花三月的扬州,桃红更带宿雨。” ……学生一连说了近三十首诗,还意犹未尽。之后,又安排了一个写诗文传友情的环节: 有感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国古代文人常将诗词书画赠与友人,以示友谊。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朋友。我国古代文人还常常写诗赠答,现在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话不在多,有情则诚。”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己就变成了诗人,眺望着孤帆的远影,吟诗长叹……他们参与情感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从而融情入景,深刻地理解了诗意。

古诗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通过古诗教学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形象思维、审美能力和文字素养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把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开掘出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领会诗意,感受“歌”里的“情”!

猜你喜欢
诵读绘画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