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语多义词研究概观

2017-03-30 17:47李淼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转喻多义词隐喻

李淼

摘 要:无论是传统语义学还是认知语义学,多义词研究都是一个重大课题。传统语义学在研究各个语义关系时侧重词汇的内部结构,对多义词的研究停留在词的层面上。认知语义学利用认知模式来解释多义现象,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下多义现象不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是人类的认知问题。主要概述国广哲弥、森田良行的多义研究及认知语义学理论下的多义词研究,旨在发现多义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出适合日语学习者的多义词分析方法及学习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多义词;现象素;多义派生;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H3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11503

日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词,多义现象大大地丰富了日语词汇,但也成为日语学习者的一大难关。多义词的各语义之间的关系、语义派生的类型、多义构造等等都是语义研究不断深化并有待解决的课题。

一、多义词的定义

传统的语义学对多义词的定义多从其与单义词以及同音异义词的区别的角度进行的。比如,“多义词是指包含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含义的同一音形的词。”[1]此定义侧重描述同一音形是否存在多个含义。国广哲弥意识到确立“现象素”的必要性后进行了再定义,“具有多个相互关联的含义或者基于同一现象素的词。”[2]此定义虽然采用了现象素的观点,但国广自身也意识到并未修正前定义中的“相互关联的含义”,于是再次定义多义词,“多义词是基于同一现象素,或基于同一抽象概念的词。”[3]

随着多义词定义标准的变化,同音异义词的定义也从原来的“包含着两个以上不相关联含义的同一音形的词”发展成“包含基于两个以上现象素的多重含义的词”。“基于语义的相似性或临接性,多义词的多个含义之间蕴涵着由具体到抽象、由行为到行为的方法(结果),以及到相似物(临接物)的原理,即使不逐一记忆这些无限扩展的语义,也大多可通过语义扩展的原理来理解每个义项。同音异义词间的义项或是历史演变的偶然结合,或是个别语言的固有现象,有时其统语形式也是大相徑庭的。”[4]特征明显的同音异义词容易区分,也有一些是很难判断的。虽然两者区分标准仍尚不明确,很难在两者间画出清晰的分界线。但是现象素的观点对多义词与同音异义词划分还是提供了一些依据的。

二、国广哲弥的多义词研究

对多义词的语义分析多方学者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其中,常年从事与字典学相关的语义分析的国广哲弥的研究成果颇为引人注目。国广的多义研究从传统语义学(即,基于构造主义的义素分析)开始,渐渐吸纳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提出了“现象素”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不断提出有效的语义分析方法,创造出大量研究成果。

(一)现象素

现象素是“某个词所指代的外界物、行为、属性等,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捕捉到的东西”[5]。随后他又丰富了现象素的内涵。“现象素是与词语的用法相连接的外界现象、事物、行为等,是可以凭借感觉捕捉到的,是存在于语言之外作为人类可认知对象的存在。”前后的两个定义在用词上略有变化,但对现象素的本质认识并没有改变。

传统的义素分析与现象素分析的适用范围不尽相同。“在对那些和外界事物没有联系的机能词进行分析时义素分析的方法是有效的,但分析那些对应着外界可感知的事物的词时就有必要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同时义素与现象素并不是全无关联的。“当一个词被认定是基于同一现象素的认知性多义时,有可能一个现象素对应多个义素。”[6]此外,国广的图示明确了现象素与基本义、引申义的关系。即,多义词是通过现象素而被认知到的多个义素的集合体,从这些义素派生出的含义就是引申义,现象素就相当于多义词的基本含义。

对于现象素与指示物的关系,国广认为:“指示物是和语言没有关系的外界存在物;而现象素则是从语言的用法中归纳出来的,把与语言相关联的外界的一部分捕捉出来的存在。”也就是说,现象素不是外界的存在物,而是人类所认知到的东西。再进一步说:“指示物是被语言所指代的东西,而现象素则是先于语言存在的,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含义,并且该含义是随着人的认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的。”

(二)多义派生的类型

在国广的语义引申的研究中列举了多种多义派生的类型。派生类型的划分依旧体现了传统语义学的专注研究多义词内部语义结构关系的特点。之后又增加了“时空比喻、时空间推义、正值引申”三种形式。随着现象素概念的导入,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在国广的多义词研究中已逐步地凸显出来。随后,国广又重新划分了多义派生的类型。其中基于现象素的派生有十种,不基于现象素的派生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心理视角的位置、时态多义、焦点化、具体化引申、比喻、提喻、转喻、时空间推义、推论性引申义、语义格多义、时空间引申、原义与扩大义(缩小义)并存、词形省略引发的语境多义等。

国广多义派生类型的研究,尽管彼此间存在交叉,但是它无疑为探究多义词的整体构造奠定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他提出的现象素观点,对焦点化、比喻、隐喻、转喻等概念的诠释,为日语的语义研究提供了经验。国广的多篇重要研究资料中的多义词分析,更是成为了语义研究的范本。

三、森田良行的多义词研究

森田良行的语义研究立足于日语教育,《基础日本语辞典》[7]是其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基础日本语辞典》在词义的罗列上特别关注了从词的基本含义到引申含义的发展过程,并且选择性地对语义间的联系进行了诠释。森田良行语义分析的方法和立场在他的很多文献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正如“只有通过实际运用,才能使词义大放异彩”[8]所主张的那样,词的中心含义、引申含义都不能脱离实际运用,必须在语境中理解词义。而且,语境也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森田认为,语义研究应该既是通时的又是共时的。也就是在把握语义发展的历史变化的同时,分析语义与语境语法的相互作用。因此,森田以词源及其含义的变化发展为线索,充分考虑词的语感、与其他词细微的差异、词本身带有的感情色彩等等,在文章、句子的范畴内研究语义。

在森田良行的《基础日本语辞典》中列举了以下八点作为语义分析的重点。①主语;②对象;③所使用的句型;④句型与语义的关系;⑤词义本身是否具有意志性;⑥瞬间动作还是持续动作;⑦是表示部分还是整体;⑧行为动作的方式、趋向。也就是说,他主张在分析词义时重点论述词本身的性质以及其使用的语境场面。

森田的语义分析比起词自身的多义性、多义构造来说,更关注它与其近义词的关系。重点不是该词的中心义、引申义是什么,而是它在什么样的语境场面下使用。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上来说,毫无疑问这有助于多义词的理解和产出,有益于实际应用。但是也往往因此忽略了对词义整体构造的把握。

四、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多义词研究

认知语义学是运用人们具有对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认知能力的观点来解释词义的科学。认知语义学通过人类拥有的一般认知能力来诠释语言,进而探究人类与语言本质。认知语义学这一学科建立以来,从事日语研究的学者们运用其理论及方法展开了多义动词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各种各样的意象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相似的,又有哪些是相关联着的等等,这些词的多义性问题与人对外界的认识紧密相连。运用认知语义学的观点使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可能。”[9]

(一)原型理论

人们依照某种观点对所感知或认知的事物进行归类,被称为范畴化。在同一范畴中,有具有代表性的成员,也有边缘性的成员,也就是说该集合中的每个成员的典型程度是不同的。在某个范畴中,作为典型的例子被列举出来的就是“原型”。多义词中的典型含义,多被认为等同于它的基本含义,非典型的含义也就是由基本含义派生出的引申义。认知语义学正是运用这样的原型理论来分析多义词的含义的。

判定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的典型含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比如多义词“所”,可表示:①空间性范围;②时间性范围;③作为思考对象的抽象范围等含义。在判定哪一个是典型含义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上看,侧重于看它在用法上是否存在着制约。②③这两个义项在实际使用中是需要前接修饰语,而义项①就不受到这样的制约。因此义项①被判定是“所”的典型含义[10]。

但是,所谓“原型”它是依附着该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而存在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即使是归属于同一语言环境中的词,与它相关的百科辞典的知识也是有所不同的,故而其典型性也是有可能存在差异的。

(二)多义派生的类型

多义性研究重要的课题就是明确各义项之间的关联,原本相异的多个含义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引起语义扩张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隐喻和换喻。

1隐喻

国广的隐喻相关研究着眼于具体与抽象间的语义相互转移。隐喻是以比较认知能力为基礎的,基于两个事物、概念的某种相似性而产生的[11]。但是,有些表达方式并非是基于相似性的映射关系,也有一些语义是基于同一概念领域内的相似性而产生的扩张。隐喻概念的不统一引发了在隐喻判定上的分歧。认知语义学的隐喻研究大多把重心放在“跨越不同的概念领域”这一点上。

“在不同的概念领域(源领域和目标领域)的对应关系中是存在着一定的方向性的。那些具体的、与人类自身经验紧密相连的领域是较容易成为源领域的。”比如,①由空间关系到时间关系;②由空间关系到因果关系;③由物体的操作到交流;④由容器到内心;⑤由位置到状态;⑥由连接到关系等。

基于上述隐喻性多义派生的倾向,对于认定多义词的基本含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合理地解释了部分多义词语义扩张的路径。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对隐喻的定义各学者间还尚未达成明确的统一,因此,在个别多义词的多义派生模式的判定上也存在着争议。

2转喻

传统语义学中的转喻被认为是以语义间的关联性为基础的语义扩张。在认知语义学范畴,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所谓的关联性应该在与知识构造的关系中进行理解。转喻是在某个特定的知识结构中把某个要素和其他要素连接起来的方法。这样的知识结构被称为框架或者认知模式隐喻用来解释不同概念领域间的关系,转喻则表示同一概念领域间某两个要素的关系。

日语多义词语义派生中可判定为隐喻的关联性有以下几种[12]。这些是关联性的种类,并非转喻的分类。一个转喻的表达中可能存在着多重关联性。

①空间关联性。空间近接性、空间性的部分整体关系、地点表示政府机关、场所表示事件、场地表示活动。

②时间关联性。时间的近接性、时间的共起、日期表示事件、事件表示时间。

③因果关联性。生产者表示产品、作者表示作品、统治者表示被统治者、道具表示使用者、声音表示生源、原因表示结果、外表状况表示内在心理。

④目的、功能关联性。身体部位表示机能、机能表示物体。

以上这些是关联性的种类,并非转喻的分类。一个转喻的表达中可能存在着多重关联性。

此外,提喻是指含义在同一概念领域内的一般化与特殊化间的派生。一般化是由下位概念到上位概念的派生,特殊化是由下位概念到上位概念的扩张,大多数学者认为提喻实际就是基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转喻。在此不做过多讨论。

五、多义词研究与词汇习得

多义词难以习得是不争的事实。学习者倾向于把母语的含义构造直接应用到外语中,日语的学习亦是如此。即使是学习日语多年的人也很难掌握多义词的整体构造。要想了解某个多义词的所有含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查字典。然而大多字典都是按序号罗列词义,学习者很难掌握各个义项间的联系,在头脑中也很难形成一个多义词的整体结构,进而造成词汇学习的僵化。

目前也有研究者尝试将认知语义学的多义词研究最新成果应用到日语教育中。比如,选择一些多义性较强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动词,插图与文字并用详尽地解释每个多义词各义项的关系,并构建多义结构网络图,旨在使学习者通过意象来理解多义词。但是,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帮助学习者习得多义词,学习的效果又会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做出验证。

六、结束语

如上所述,很多学者都关注多义词的语义研究,日语多义词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多义词各含义间的关系,整体的多义结构也日渐明了。无论是哪一种研究方法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调查例句以及研究者内省的方法进行词义的论述。并且把发现新的词义作为最主要的研究目的。从研究成果上看,认知语义学更是把构建多义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那么如何将多义词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日语教学中,考虑了学习者母语特点的语义关系分析、多义结构又将会变成怎样,这些对学习者又将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都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广哲弥.意味论的方法[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2.

[2]国广哲弥.理想的国语辞典[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

[3]国广哲弥.日本语的多义动词——理想的国语辞典[M].东京:大修馆书店,2006.

[4]儿玉德美.意味论的对象和方法[M].东京:黑潮出版,2002.

[5]国广哲弥.语彙论与辞书学[J].月刊言语,1995,24(6):38—45.

[6]国广哲弥.认知的多义论——现象素的提唱[J].京都:言语研究,1994(106):22—44.

[7]森田良行.基础日本语辞典[K].东京:角川书店,1989.

[8]森田良行.意味分析的方法——理论和实践[M].东京:羊书房,1996.

[9]松本曜.多义性与范畴构造[C]//泽田治美.羊意味论讲座第1卷 语·文和文法范畴的意味,东京:羊书房,2010.

[10]籾山洋介.认知意味论的仕组[M].东京:研究社,2002.

[11]籾山洋介.认知言语学入门[M].东京:研究社,2010.

[12]松本曜.语的意味[C]//松本曜.认知意味论,东京:大修馆书店,2003:17—72.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转喻多义词隐喻
多义词
《活的隐喻》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