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回归常态体育教学

2017-03-29 07:06吴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发挥改变体育教学

吴芳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所学内容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问和解答,还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发挥;改变;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117-02

新課标实施以来,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总结和反思。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新的课程标准,又感觉做得不够。如今有些体育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实效性不强,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与新课程标准要求背道而驰。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练习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保持健康的生活理念为归宿,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以体育课堂为体育教学、教研的主阵地,以“三段式”教学模式内涵为载体,紧抓以下“六点”,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发挥体育学科优势,寻找“着手点”

体育学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有学科优势,还有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借助体育学科的优势,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发挥体育的育人、情感渗透、审美情趣等功能,不断更新观念,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构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低年级跳绳教学中,我采用了以“绳”为主线,一“绳”多用,一“绳”巧用的教学方法,利用“绳”指导学生做出“踩蛇尾”“摸尾巴”“快快跳起”等游戏,让学生对“绳”感兴趣,打破了“绳”在学生脑海中只能跳的单一模式。在练习普通的跳绳方法后,我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创编新的跳绳方法,并取好与之相称的名称。通过探究、讨论、实践,学生创编出多种跳绳方法,如两人、四人、六人、多人等。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创编成果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创编成果及表现,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新的玩法不断涌现。教学实例证明,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非是空白的,只是我们没挖掘他们的潜力,没从根本上改善教与学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潜心钻研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合理利用器材,本着教师主导到位而不越位,学生主体充分而不过分,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二、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

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确立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不失时机创设各种情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问和解答,还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景物、音乐、游戏、挂图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低年级“兔跳”“蛙跳”教学中,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练跳,学生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兴趣不是很高;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唱出有关兔子、青蛙的儿歌,组织学生边唱儿歌边进行有节奏的跳跃。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每上一节课、每学一个内容都有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挖掘教材创新因素,把握“立足点”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研究教材、设计教案时,首先要分析教材与学情,不仅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还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启发想象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于学校班级多、班额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注重分层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寻求不同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例如,在武术组合拳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组合动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每一个攻防动作都要深入研究,积极思考,力求一种进攻能用多种防守化解;而一种防守又能克服多种进攻。通过探究、求异、实践、变通和创造,组织学生讨论、辩解和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良好习惯,提出独特见解,并通过实践进行检测,进而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的能力。

四、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找准“连接点”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利用方法,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富有趣味、创意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合理分工,让每一位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例如,在水平三韵律操教学中,我只进行单个动作教学,然后分组合作学习,提出合作分工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将各个动作串联进行练习,怎样串联?如何串联更佳?学生充当什么角色,由小组长具体分工。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地尝试,才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品。为了进一步升华,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继续练习,要求自行串联动作,自由变换队形,自行增加一些动作。随着要求的提高,问题的增多,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思考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降低“标准点”

新课标中指出:“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在体育课上,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运动能力、生理变化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确保大多数学生能达成学习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制定四年级《跨越式跳高》学习目标时,根据学生情况设置不同程度的技能目标,约80%的学生能做出跨越式跳高动作,两腿依次过竿,约20%的学生动作连贯,两腿依次过竿,落地屈膝缓冲。在学练过程中,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在跳高场地设置不同的高度有50厘米、60厘米、70厘米等,学生在掌握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基础上根据运动能力,选择场地,在体育小骨干的带领下练习,对学困生教师要单独指导、鼓励、帮扶,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恐惧感,体验、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培养学生正确面对运动带来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体验“成功点”

情感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表现,对客观现象的一种反应。体育课上关注个体差异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忽视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实效性,评价的方式多元化,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我们不仅要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合作、探讨、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被关注、被表扬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七、结束语

总之,在常态体育课中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是一切知识和技能学习体现的过程,也是一切“教”与“学”的果实。我们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坚实的“育体、育人”载体直面健康第一及学生受益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关注课堂常规、关注教育意志与兴趣爱好、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把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吴庆军.自主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

猜你喜欢
发挥改变体育教学
浅谈如何发挥好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如何发挥离退休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形势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