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明
摘 要:句子是一篇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句子教学,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它既是字词的串联结果,也是文章的脉络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笔者多年来立足课堂,深入研究,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努力。本文中,笔者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找出主语”“体会修辞”“分解动词”“合并短句”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见识浅陋,敬请诸位指教。
关键词:语用意识;句子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97-02
“字词句、段篇章”是語文教学的基本程序,所有教师都应当遵循,在这个流程中,可以注意到,“句”处于“字词”和“段篇”之间,在这两者间起着不可替代的承接作用。所谓语用意识,其实就是先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再对语言文字进行运用,这与句子教学的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贯穿和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找出主语,读懂内容
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经过语文语感的基本训练和培养,面对稍显复杂的句式,往往一头雾水,难以明白要领。在培养语用意识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应当对句子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进行简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炼句子主语,从而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让学生尽快适应长句子和复杂句式的阅读。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说明文,由于文体的原因,课文中有大量生字且句式复杂的句子,学生阅读起来十分困难。为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笔者先让学生就句子中的生字词进行了查询,在此基础上,笔者挑出一个句子作为范例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文中有这样一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读到这句时,往往会很困惑,误以为“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我先让学生对这句话反复朗读,给学生举出这样一个例子“红红的苹果挂在树上”,让学生分辨这个短句的主体是谁,很多学生都答是苹果。在学生理解之后,让其就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里的“大自然”就相当于“红红的苹果”中的“红红的”,都只是起描述和修饰的作用,学生由此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把主语这个“生硬”的概念渗透给学生,降低了学生对句式结构的理解门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句子教学中,让学生“读懂”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对句式结构有一定的把握,能够明确分辨句子的主语是什么,从而了解句子的大意。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造语用环境,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主动理解和实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体会修辞,感受生动
修辞是一个句子变的生动的重要原因,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这种美,用心感受这份生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情感体验。在语用意识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主动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形成独有的课程体验。
在一次句子教学课堂上,我给学生展示了很多单独的主语和一些修饰词,让学生随机进行组合,看哪些词卡拼在一起是最合适的,陈述自己这样选择的理由。有的学生把“苹果”和“红红的脸颊”放在一起,因为苹果也是红色的,有的学生把“麦田”和“翻滚的波浪”放在一起,因为在有风的时候,麦田也会有一阵一阵的麦浪。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虽然没有记住比喻的概念,但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我举出六年级上册《山雨》一课中“(山雨)像一曲无字的歌谣”这一句,让学生理解雨声与歌谣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给学生讲解,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是因为把雨声与美妙的歌谣联系在一起,能突出雨声的优美,衬托作者愉快的心情。学生听完,领悟了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优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雨声的美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而,顺利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任务。
在句子教学中进行修辞手法的教学,一定不能生搬硬套修辞的概念,而要对学生逐渐引导,由直观到抽象,逐渐培养学生对美的体悟能力,逐渐深化学生在修辞上的理解,从而提高句子教学的质量。
三、分解动词,了解构成
动词是一个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处在句子中的谓语部分,这让其成为一个句子结构的“中心点”。因此,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每一个句子中的动词,明白动词表达的意思和所在的结构意义,就成为句子教学的重中之重。
例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主要是让学生感悟秋天景色的美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这句话对拟人和比喻进行了连续使用,成为这篇课文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能理解这几个句子,我让学生对这几个小短句进行了缩写和分解,着重分解每个句子里的动词。学生在分解出“梨树”“挂起”“灯笼”等很多小的词汇模块之后,把其中的动词拿掉,读一下看句子是否通顺。学生发现句子变成了“梨树金黄的灯笼”,句子中都是物体,整个句子不连贯了,无法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初步理解动词在一个句子中的重要作用,明白动词作为句子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的不可或缺性。
语用意识,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一门语言,了解一个句子的结构就成为学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对动词进行分解,对整个句子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在理解课文句子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运用,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四、合并短句,表达逻辑
在学生对句子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已有的概念进行巩固,从而让学生形成缜密的句子表述逻辑,合并短句,就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训练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开课之前,我从课文文本出发,先给学生这样两个句子“小床下放着篮子”“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让学生把这两个句子合并在一起。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回答道“小床下放着篮子和磨好的长钩刀”,显然,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两个短句是并列的关系。之后我又给出这样两个短句“男孩爬上树”“男孩削着槐米”,很多学生面露迷茫,我趁机给学生分析爬树和削槐米这两个动作的关系,学生听完恍然大悟,又给出答案“男孩爬上树削着槐米”,显然,学生理解了句子中动作要注意先后顺序这一基本的表达逻辑。之后,学生对比课本中的写法,对比自己合并出来的句子,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学生要想对不同的短句进行组合,必须准确了解每个短句的结构和意思,并理顺长句表达的逻辑,只有这样,句子才能形成恰当的表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句子的逻辑有了直观的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句子的描写逻辑。
五、结束语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意识下的句子教学课堂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不管运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都必须实现与教学文本的充分对接,避免让课堂教学形式化,教师应当在课标和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多元化的探索,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特色运用,努力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努力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高中宝.谈小学语文句子教学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
[2]杨青.试谈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句子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4,(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