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谈

2017-03-29 07:06林顺达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林顺达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从“品词析句,渗透积累”,“放飞想象,填补‘空白 ”和 “以读为本,以悟为主”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导师,教师在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他们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呢?

一、品词析句,渗透积累

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而品词析句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即细细揣摩、品味课文的重点词句,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他们领悟作者是如何准确、具体、生动地表达,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从而在学习中渗透、积累好词佳句,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例如,执教《触摸春天》一课时,在通读整组教材,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主要围绕“扑腾、扑闪、惊讶、张望”这四个重点词语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个重点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感悟,从中体会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爱。我先是抓住蝴蝶的两个动作词语“扑腾、扑闪”进行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蝴蝶由挣扎到畅快的这一过程,同时,让其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从中渗透写作方法——用词造句或作文时,也能像作者那样正确、贴切地使用词语;接着紧紧抓住两个关键词语“惊讶、张望”作为切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安静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品,品中读,体悟到“爱生活,爱生命”这一主题;最后利用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以下是我执教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此时此刻,我们都被感动了(课件出示),我们可以从以下题目选一选,说一说:

1.你想对安静说:“ 。”

2.你想对作者说:“ 。”

3.你想对自己说:“ 。”

4.你想对家人、朋友、同学说:“ 。”

生1:我想对作者说:“课文中你的用词太准确了!特别是‘扑腾和‘扑闪。以后我写作文也要像你学习。还有,谢谢你让我们认识了安静。”

师:如果作者听到了一定倍受鼓舞,将来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作品。

生2:我想对安静说:“虽然你的眼睛看不见,但你那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我非常敬佩你,你是我的偶像!”

师:安静也是我们大家的榜样。

生3:我想对清文(班级的学困生)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虽然你现在成绩并不好,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赶上大家的!”

师:清文,听到了吗?同学们多希望你也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

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让文本得到升华,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显而易见,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彰显出来。

二、放飞想象,填补“空白”

在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内涵丰富,藏匿着许许多多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巧妙引导学生发现、填补“空白”。这不但能丰富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翱翔,从而产生独特的体验,各抒己见,尽情彰显个性。

例如,在备课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时,我发现这篇课文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内涵较为深刻。我从中捕捉到不少教材的“空白”。如在当时严重的地球大旱灾中,“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可见水是多么重要、多么难找!然而,在漆黑的夜里,小姑娘独自一人,“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她“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为了生病的母亲,孝顺的她肯定找过不少地方,尽心尽力,直到精疲力竭,“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找水的艰辛与坚定,虽然在课文中只用“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来描写,但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师:在漆黑的夜里,当其他的孩子早已进入梦乡时,小姑娘却告别生病的妈妈,独自拿着水罐,走出家门去找水。那么,她去过哪些地方找水,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借着淡淡的月光,小姑娘来到平时妈妈常带她去洗衣服的小河边,发现河里一滴水也没有,只有几条小鱼无力地张着嘴巴。

师:鱼儿是离不开水的,此时此刻,奄奄一息的小鱼多么渴望水啊!

生2:小姑娘听说山上有源源不断的泉水,于是决定上山寻找。山路很陡峭,她一不小心摔倒了,膝盖也流血了。但她还是强忍着疼痛爬起来,接着向山顶爬去。终于爬到山顶,她却失望地发现一滴泉水也没有。

师:只要有一线希望,小姑娘都不会放弃任何找水的机会。百花盛开的美景也消失了,真可惜!

生3:小姑娘想到了大海,她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走过很多条路,鞋子都磨破了,终于来到了大海边。没想到,大海里一滴水也没有了,只剩下海底的珊瑚和水草。

师:历尽千辛万苦,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就连无边无际的大海也都干得见底了。

……

通过老师对文本的挖掘,引导学生们进行充分的想象,学生想尽办法救“母亲”的做法跃然纸上,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以读为本 ,以悟为主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教学阅读课文时我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所谓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有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安排充足的时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去读,去感悟,去理解。因为我深知,朗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增强语感,陶冶情感,能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时,我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绿”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绿”字可以换成“过”;有的认为可以换成“入”,还有的认为可以换成“到”等等。我引导学生多读,反复读这句诗,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绿”字好。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绿”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象变化;“绿”字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綠”字引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学生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从读中体会到古诗用词的严谨、准确,否则是不可能领会到的。像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既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再现了“读”这一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释放学生的个性与潜能,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孟凡云.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华章,2009,(9).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