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课的教学思路

2017-03-29 07:06燕晓娟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路教学

燕晓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保护传承从儿童抓起,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图以一节敖鲁古雅兽皮画艺术欣赏课为例,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即通过观看纪录片,揭秘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鄂温克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兽皮画的制作工艺和手法。让学生了解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兽皮画艺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拓展思路,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敖鲁古雅;兽皮画;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60-02

一、教学设计思路的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传统文化事象,今天,对它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业性的学问。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傳统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知识、传统生活知识、传统仪式、传统节日七个大类。非物质文化有七个基本特点,分别是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非物质文化涉足的地域和国家非常广泛,但近十几年来随着传承群体的老化、窄化及传承环境的改变,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使其得到发展已迫在眉睫,因此,欲保护和传承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从学生抓起,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让下一代从小了解掌握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特点,使之延续、传承下去,从而达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内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被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称为“历史的后院”,世居在这里的有汉、满、蒙、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柯尔克孜等11个民族。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被列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有上百种,充分反映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特有的精神文化标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民族精神。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内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能加深对文化多元性、多样性的理解。

《探寻敖鲁古雅兽皮画艺术》这节课的内容取材于生活在大兴安岭北部根河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阿北林场等地的鄂温克族猎民的日常生活。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概念,民族文化具有许多共性,但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民族风情也存在差异。鄂温克民族是中国最后一个以饲养驯鹿为生的民族,被世人称为“最后的狩猎部落”。他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被列为国家级代表项目的有:桦树皮制作技艺、驯鹿习俗;列为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的有:熟皮子技艺、口弦琴制作技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撮罗子、鹿哨制作技艺。

二、授课方式及主要内容

作为欣赏课,在教学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影像手段,让学生了解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地形地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知识,使学生探究知识,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和神秘感。然后趁热打铁进入第二个环节:展示兽皮画作品《奔跑的驯鹿》《驯鹿》,这时传来同学们阵阵唏嘘之声,局部放大的画面中是六只奔跑的驯鹿,动感十足,惟妙惟肖。学生都奇怪这么精美的兽皮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于是我播放了兽皮画制作过程的纪录片。

兽皮画,是用驯鹿和驼鹿的腿皮缝制而成的,经过三百多年的变迁。鄂温克族敖鲁古雅兽皮艺术的传承者、现代敖鲁古雅兽皮画的创始人叫柳芭。柳芭存世的兽皮画仅有4幅,代表了她一生最高的艺术成就。目前在敖鲁古雅乡仅有宋仕华女士一人在做兽皮画,她的技艺是由柳芭的母亲亲手传授给她的。

播放纪录片,可以使学生了解兽皮画制作的全部流程。做兽皮画最重要的一点是先学会熟皮子。熟皮子很辛苦,一般出自妇女之手,整个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全靠手工完成。鹿皮剥下来,首先要割去蹄、耳、唇、尾等不需要的组织,削去鹿皮上的残肉、脂肪,称“刮皮板”。然后洗去沾在皮子上的泥沙、血液等赃物。清理以后,将其肉面向外挂在通风处或弱阳光下干燥,晾至八九成干时,把它垛起来,上面用木板或重物压平整,然后继续晾晒,直到干透。揉制兽皮时,将生皮涂以捣烂的鹿肝及动物脑浆,使其变软、发酵,再用大兴安岭中腐朽的古木烟熏后,将皮子顶在膝盖或放在垫物上,用特制的工具和手反复揉皮,直至揉软为止,这样的熟皮子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掉毛不褪色。每一幅兽皮画从创意、熟皮、制线到创作完成,单人需要2~4年。这对创作者的手工技术、艺术素养、意志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用兽皮画的形式反映这个民族的独特生活,不仅是创作者的思想展现,也是鄂温克人传统手工技艺的再现,是文化发展的标志,对研究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民间美术工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三、教学成果的评估

通过《探寻敖鲁古雅兽皮画艺术》这节课,学生们明白了兽皮画的制作过程,也了解了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及现代文明的推进,一些特有的民俗文化艺术正逐渐消逝,鄂温克兽皮画只是其中一例,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直观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一遗产,既是认识历史、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的需要。

这节课不仅达到了欣赏课的教学目的,也促使学生思考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正如苑利老师所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是时代的进步。她显示出国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这也会给非遗项目的普及带来更多的帮助”。

四、现代化教学技术给予的启示

(一)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须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如采用多媒体、网络、录像视频、计算机作图、现场读图与应用指导等手段,它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影像欣赏,改变以往“讲听式”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问题教学法、过程导向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实例解析法等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深入的学习,可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模型、教具、挂图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例如,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敖鲁古雅兽皮画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工艺,更直观地了解这一特有的民俗文化艺术,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达到了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营造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不光要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直观性认识,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较多的现场体验和理论学习环境。如带领学生们到内蒙古博物院实地参观,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或把传承人请进课堂讲解制作过程。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法,抓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习的本质,使学生对其历史传承和审美艺术的了解更透彻,此外,还要尽力营造积极参与、讨论并进行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教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呼和浩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乌力吉.视觉草原[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路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我的思路我做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