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特征的探讨与研究

2017-03-29 07:06李华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实一体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李华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目前职业院校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发现其秉承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但在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等方面还有待改善。该文为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57-03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目前职业院校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简单组合,而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帮助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随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推广,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研究以汽车刮水器及清洗器构造与检修为研究对象,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活动等方面的特征,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时间序列分析法

时间序列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理统计学和随机过程理论的用于处理动态数据的统计方法。运用该方法研究随机数据序列遵从的统计规律,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在教育研究中,时间序列分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通过时间、行为者、行为类型等展示出来。本研究为了记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他们使用的教学媒体的类型和用途等信息,我们运用了时间序列分析法。

(二)类属分析法

类属分析法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框架对教学案例进行归纳、分析的方法,即在定性研究分析資料过程中,把多次出现的现象及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拥有相同属性的资料归纳为同一个类别,以相应的概念命名。祝智庭教授结合认识论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和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分别为X轴和Y轴的二维模型,归纳出二十多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依据这个二维模型,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类属分析。

(三)S-T分析方法

S-T分析方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该方法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非常适用。S-T分析方法中的行为分为教师T和学生S两种类别,从而增加了行为编码分类的准确性,简化了编码操作,提高了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方便教师运用这一方法对教学的把握和完善,达到实现专业发展的目的。

S-T分析方法中,T行为主要有教师的讲话、教师的演示等行为; S行为是T行为之外的所有行为。为了形成S-T数据,在观看视频资料或观察教学过程中,需以一定的时间为间隔,对观察的内容进行采样。通过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学生行为占有率Rs及师生行为转换率Ch,参照一定的标准,将师生互动行为模式分为练习型、讲授型、混合型、对话型。

(四)Flanders分析法

Flanders分析法即通过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与改进教学行为的“互动分类编码系统”(FIAS)。Flanders课堂互动行为编码系统将课堂上的互动行为分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停顿三大类。Flanders通过对大量的课堂教学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了“三分之二原则” ,即在课堂上,讲话占一节课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大约三分之二的课堂讲话是教师在做,大约三分之二的教师讲话是对学生的直接影响,直接影响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他认为评价一堂课最佳的方法就是对课堂内师生行为的互动分析。本研究根据职业教育的“做中学,学中做”的特点以及结合赵呈领老师的富媒体环境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互动分析编码系统(如表1所示),对课例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中,徐景波老师的《汽车电器与电路检修》中《雨刷不工作故障检修》为课例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征。

(一)课例基本信息

《雨刷不工作故障检修》课例的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主要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正确描述风窗刮水器的组成、分类及工作原理;正确描述风窗刮水器的控制电路,简述间歇刮水的原理;根据维修资料分析影响电动系统工作性能的因素。(2)技能目标:会根据维修资料诊断、排除风窗刮水器和洗涤装置中的常见故障。

(二)数据处理结果

1.时间序列分析法。

结合课例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得出本次课主要设计了资讯、决策与计划、实施与控制、评价与反馈四个教学环节。在这四个环节的完成过程中,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从时间、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几个方面将《雨刷不工作故障检修》一课主要的教学过程描述,如表3所示。

2.类属分析结果。

依据类属分析方法,研究者组织4名研究人员反复观看课例视频,结合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按照资讯—决策与计划—实施与控制—评价与反馈的流程进行了教学实施,如表3所示。

3.S-T分析结果。

运用S-T分析法,采样的时间间隔设置为3秒,对课例中的师生行为进行编码采样,共采集869个编码,算出课例中Rt为69.85%, Rs为30.15%, Ch为10.24%。结合数据分析,课例中,师生互动行为模式为混合型,Ch<0.4。

4.Flanders分析结果。

根据Flanders互动分析编码表,设置采样间隔为3秒进行编码采样,把课堂内所有师生行为记录下来,结合观察记录原则,研究者对课例的教学视频进行了编码, 共取得869个编码,生成了互动分析矩阵,计算出了课堂教学行为比例表,如表4所示。

三、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特征分析

(一)教学理念分析

教师对教学的集中体现,对教学活动的看法以及持有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即为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可以分为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深入发展的前提条件,如类属分析结果显示,本课例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基于多媒体实训室,PPT课件,学习软件、车辆等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采用“资讯—决策与计划—实施与控制—评价与反馈”的流程,让学生掌握了风窗刮水器和洗涤装置中的常见故障排除的技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快速理解课程的重点。

(二)教学结构分析

教学结构指在特定的教育思想、學习理论、教学理论引导下,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在某种环境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反映了教师按照怎样的方式组织教学。结合S-T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课例教学的基本结构,Rt为69.85%,Rs为30.15%,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比例约为2.3:1,教师行为比例高于学生行为比例,其中教师讲授教学内容行为比率为39.00%,大于课堂教学总时间的三分之一,而学生的行为比例明显少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这充分说明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掌控了更多的主动权,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较低。根据课堂观察,教师的同一种行为持续时间较长,且行为的频率高,而学生的行为持续时间短,且行为的频率低。这些数据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沉默或混乱行为比例为0.69%,行为比例较少。结合课堂观察,在课例中,沉默或混乱行为大部分出现在教师提问后或教师讲解知识点后,学生的思考问题及知识点的时间。依托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来看,本课例具有“主体—主体”的教学结构明显特征。

(三)教学活动分析

“行为稳定格”就是在行为编码矩阵中对角线上的各个单元格,“行为稳定格”上的编码表示某种行为的持续时间超过3秒钟,结合课例的编码矩阵,绘制出“行为稳定格”行为频率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课例中(4,4)“行为稳定格”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了257次,4代表教师讲授教学内容,表明在课例中,教师教学行为占主导地位,显示出了 “主体—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结构。序对(10,10)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多,达到了112次,10代表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演练,表明在课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也较高,充分体现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双主体即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序对(5,5)出现的次数为77次,5表示操作信息技术,表明在课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师同时也结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很有限,在现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可以增加信息技术的使用。序对(12,12)的出现次数为82,12表示小组讨论,表明在课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序对(9,9)(学生操作信息技术)和(11,11)(学生接收信息技术)出现的次数都为0,表明在课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

由行为编码矩阵能看出,课例中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展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四、课例的诊断性评价

结合上文的分析研究,本课例秉承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突出了“主体—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结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但是在研究分析过程中,也发现课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课例中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应该更多使用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学生接受知识时会显得更加快速、更简单。一方面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很多抽象的知识点能更加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的语言阐述。

2.课例中,教师的行为比例为69.85%,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该展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结构,在课堂中,教师通过提供学习素材、巧妙设问、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与讨论,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自主学习的习惯。课例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0,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营造开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

五、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类属分析法、S-T分析法、Flanders分析法,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课例《雨刷不工作故障检修》进行分析,获得了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双主体教学结构及“做中学”的特征,同时也存在教学中信息化技术使用少、学生主动提问少等问题。该文为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信息化教学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度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汽车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检修》为例”(项目编号:2015LX09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海.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的方法与特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3).

[2]赵呈刚,梁云真,阮玉.富媒体环境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行为及特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

[3]张敏霞.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4]刘治安,张均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5]宋连喜.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理实一体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Javascript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设计的探讨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新装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增强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