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强+杨德辉
摘 要:傣族古歌谣是傣族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本质是一种民众自发的评价活动。依据教育的内涵,傣族古歌谣具有审美认知、规范整合、寓教于乐及沟通交流等教育内涵。
关键词:傣族;古歌谣;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18-02
一、傣族古歌谣的本质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傣族古歌谣是傣族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傣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礼仪习俗。傣族古歌谣包括劳动歌、生产歌、仪式歌、祝福歌、习俗歌、儿歌等。傣族古歌谣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与傣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思维意识、信仰愿望密切相关,除有娱乐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如傣族古歌谣中《祝福歌》《洪水泛滥》《欢乐歌》等。傣族古歌谣具有启迪智慧的教育价值,多集中在生活类、情感类和知识类古歌谣中。它是表达社情民意的百科全书,富有哲理性,凝结着广大民众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此类古歌谣以传播经验为主,属于理性知识,与傣族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人乐于接受。
傣族古歌谣是傣族居住环境和现实生活的标本,是傣族童年时代的活化石,是傣族先民最为本真的心声表达。从内容而言,傣族古歌谣是傣族民心民意的外化,是傣族民众智慧的结晶。从形成而言,傣族古歌谣没有具体的作者,也没有确切的创作日期。从传播而言,傣族古歌谣的生命在于“流传”,“流传”的原因在于“共鸣”。从外观而言,傣族古歌谣具有自由简洁、没有严格格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等特点,适于流传。从发展而言,傣族古歌谣是傣族诗歌的萌芽。从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
二、傣族古歌谣的教育内涵
“教育”一词,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是指“上所施,下所效也”;而“育”,是指“养子使作善也”。从广义上理解,教育的内涵,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康德说过:“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组成的,是个体自我能力的发展。”而傣族古歌谣是傣族人民长期历史实践的智慧结晶。它以歌谣的方式反映了傣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依据教育本身的内涵,傣族古歌谣作为一种群众自发形成的评价活动,也具有自身的教育内涵。它在个体自我能力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内涵。
(一)审美认知
在《辞海》中,审美活动被界定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因此,我们可以把审美活动理解为一种认知活动。认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普列汉诺夫曾说:“劳动先于艺术,人类对于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由最初从功利角度逐渐站到审美的层面来看待它们。”而“审美是主体感受到主体和客体间的和谐与融洽在人类的情感上所产生的愉悦。因此,审美作为认知活动与评价活动的双重统一体,具有认知和评价双重功能,这也是审美承载的使命与任务所在。”傣族古歌谣大部分是傣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形成的,而此类歌谣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和协调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创造活动。我们从傣族古歌谣的形成发展历程就足以看出,这类题材的歌谣十分多,大部分产生于傣族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和农耕时期,如《睡觉歌》《叫人歌》《虎咬人》《拔刺歌》《关门歌》等反映采集经济时期的古歌谣;《抬木头歌》《欢乐歌》《挖井歌》《闹火塘》等反映农耕和狩猎经济时期的古歌谣。如《叫人歌》的歌词中唱道:“走在石头上的人/ 爬在树上的人/蹲在河边的人/快快离开那里/快快回到洞里/太阳落山了/天就要黑了。”这些都反映出傣族古歌谣的产生与傣族先民的劳动生活紧密相关,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对生产生活的早期审美认知与评价判断。通过唱歌谣,傣族先民抒发自己对生产生活的情感,古歌谣承载着傣族先民对自然、生产、生活以及对真善美的一种审美认知。
(二)规范整合
规范整合发挥作用就是“用规范的内涵来分类和接纳呈现在感性经验里的具体的特殊的价值事实。如用‘好的规范‘使主体感到满意,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呈现在意识中的众多的价值事实,把符合这一标准的价值事实纳入‘好的规范之内。”傣族古歌谣通过传唱的方式,不仅使听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也达到了节奏与语言等方面的和谐一致。这种认同与共鸣是对民族和社会的认同,也是增近民族和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所以傣族古歌谣历经长期发展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然等方面凸显出傣族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趋于统一的“好”的标准,起到了加强民族和民众认同整合的重要作用。傣族先民通过傣族古歌谣进行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每个傣族人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触学习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欢乐歌》中唱道“去打猎/人心齐/棍棒多/打死虎/打死鹿/回到家。”这主要反映了在狩猎时期傣族先民狩猎胜利归来的愉悦之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傣族古歌谣》中的“祭祀歌”和“颂歌”中,表达了对傣族先民中的英雄人物和伟大首领的赞美,主要反映了傣族先民与自然英勇斗争。如《撵鬼词》《贺新房》《婚礼歌》《抬木头歌》等歌颂了傣族先民英雄叭桑木底的智慧和力量,教育傣族先民要按规矩办事。
(三)寓教于乐
傣族古歌谣是傣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劳作中产生的。而长期的劳作必然会导致劳作者身心的疲惫,因此,通過传唱歌谣享受生活的乐趣,所有傣族古歌谣还兼具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傣族古歌谣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本身就具备寓教于乐的先决条件——傣族古歌谣凭借自身通俗易懂、便于流通,易于产生共鸣等特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傣族古歌谣寓教于乐的教育内涵可以分为自娱和他娱两种形式。傣族古歌谣自娱的教育内涵,主要是指,通过传唱歌谣的方式将傣族人民从劳累状态中抽离出来,使得身心得到放松。因此,傣族人民把唱古歌谣作为调节情绪、舒缓身心的重要方式。正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诗歌就是歌者的一种发泄和慰藉。诗歌就是郁积着的情感的慰藉物。”此时,傣族人民除了进行自娱,别无目的,只是借由大声唱出古歌谣的方式,宣泄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从中获得自我审美的充分满足和享受。而他娱主要是指娱乐他人和娱神两种形式。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因此,佛教在傣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傣族的赞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口头表达的曲艺类艺术,是傣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赞哈”直译为“能歌善唱者”,意译为“歌手”,属于一种专业的民间歌唱艺人。赞哈传唱的歌曲,一代一代不断沉淀精华,传承傣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傣族赞哈在传唱傣族古歌谣的过程中,既达到了娱乐他人的目的,也达到了娱神的目的。
(四)沟通交流
傣族古歌谣传承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沟通交流的教育内涵始终在发挥影响力。傣族古歌谣的沟通交流主要包括人神交流和日常交际两个方面。傣族自古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体,人一旦生病就是因为灵魂出窍。只要魂不附体,人必会生病。所以傣族人民常常通过唱古歌谣驱鬼招魂,达到降服鬼怪、找回魂魄的目的。《招魂词》中唱道:“今天是吉祥的日子,吉祥的日子,我来把魂叫,所有的魂啊,今天要集中……野外有野鬼,林中有大象,它们会吃人,它们会吞魂。勋胡,有怪鹰;励矮孙,有红冠龙。它们都是捉拿人魂的鬼。”在《叫黑姑娘魂》中,有八十一种叫魂法,但主要想表达两种情况:一是为病人驱鬼招魂;二是为人民祈福叫魂。通过这两种形式,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傣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仪的民族。在人生经历生育、婚姻、丧葬等重要事件时都要通过念或唱歌谣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如《求亲歌》《筵席歌》《贺新房》《哭供词》《哭丧词》等。通过唱或者念歌谣,傣族人民对人生经历的重要时刻给予纪念。对逝者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对新生者或者新婚者给予祝福。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傣族古歌谣在人才培育中的教育价值研究》(项目编号BD15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著,曾傈仁译.论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73.
[2]陈新汉.论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机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6).
[3]陈新汉.论规范的评价轮机制[J].学习与探索,1994,(4).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