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琴+罗国忠+李录琴
摘 要:贫困山区居民居住分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为了节省教育资源,考虑到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贫困山区中学都实行寄宿制度。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在山区寄宿制中学学习的初中学生出现了普遍性的问题行为,初三年级的学生问题行为尤其明显。昭通市昭阳区某乡镇寄宿制中学的初中学生问题行为表现突出且具有代表性,据此可以探析贫困山区寄宿制中学初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途径,为良好校园氛围的形成献计献策。
关键词:贫困山区;寄宿制中学;初三年级;问题行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14-03
一、贫困山区寄宿制中学初三年级学生的突出问题行为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了昭通市昭阳区某乡镇某寄宿制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该学校初中部共有学生1028名。初三年级学生共366名,共6个教学班。共发放自编《寄宿初中生日常行为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为86%。此外,为保证调查的效度,发放教师问卷《寄宿初中生问题行为评价表》共32份,回收32份,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工具
调查使用两套自编问卷,均为测查学生近一周的行为表现情况。第一套问卷为学生填写的《寄宿初中生日常行为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大项目。第一个项目是问题行为测查,主要包括课业学习、人际关系两个维度。课业学习包括课堂、自习、旷课与迟到四个方面的表现,每个方面有5个问题;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早恋、亲子关系四个方面问题,每个方面也由5个问题组成;第二个项目为问题行为原因诊断,包括家庭、地方文化、地理环境、课堂生活、课余生活、校园文化6个维度,每個方面有5个问题,主要测查初中学生的态度或适应问题,从而,探析诱发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整套问卷共计70个问题,由学生对照个人行为进行自评,个人的行为要参照近一周的表现。
第二套问卷为教师填写的《寄宿初中生问题行为评价表》,由教师对任课班级的学生本学期的问题行为进行评定。包括学生课业学习情况、违章违纪情况、师生关系状况、家校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要求教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做出评价,并进行简单归因。
(三)方案实施
第一步: 向该校初中三年级六个班级的学生发放《寄宿初中生日常行为调查问卷》,要求当调查对象认为曾经出现与问卷上描述的行为相符的自身行为时,做出标记。请校内教师填写《寄宿初中生问题行为评价表》,对学生某一方面问题行为出现的频次与程度做出评价与归因。
第二步:对表现较明显的问题行为选取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分析原因。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题行为的归属类别,分类统计某一方面的问题行为出现的人数,并计算出现问题行为者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一),在学习方面,学生问题行为发生人数最多的是自习课上的违纪行为,包括讲话、打闹、吃零食、睡觉等各种行为。学生自习课上的学习效率低下。其次是课堂上的违纪行为,包括耳语、睡觉、走神、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此外迟到和旷课现象频发。但深度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与自习问题行为习以为常,但对迟到与旷课行为比较敏感,尤其担心学生旷课,因为出现旷课意味着有较大安全事故发生。
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四个维度上,被调查学生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见表一)。其中,亲子交往方面的问题最严重。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周内出现亲子之间的正面冲突、亲子之间的冷战、拒绝与父母谈论个人思想问题、不愿做家务等行为,出现以上至少一种行为问题的学生高达4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初三年级寄宿生与家庭的矛盾冲突较为严重。另外,有35%的学生报告与同伴交往存在问题,认为同学之间讥讽、攀比的现象较严重,有的同伴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打架是学校常见的事情。还有25%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存在隔阂,主要包括教师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对学生的冷漠,对课堂的管理不力,不负责任等。
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态度判断方面,调查结果表明(见表二),学生最不满意的是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有高达78%的学生明确表示厌恶当前生活的环境,希望走出去。在问及是否认可当地文化的一些风俗习惯时,有53%的学生明确表示反对。这表明初中生们在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一些传统认可上,已经与当地居民出现冲突。
在学校环境方面,有68%的学生对校园文化不满意,认为校园寄宿生活枯燥、孤寂、烦闷。有50%的学生对课堂生活不满意,认为课堂生活枯燥。不爱上自习的学生有93人,占30%。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贫困山区寄宿生的校园生活状况和厌学的原因。
另外,被调查学生对自己的家庭不满意的程度非常高。有159名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有不满情绪,占总人数的51%。他们当中有的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愿与父母交谈,不愿向父母吐露心声;有的因为个人想法与父母不同,一周内曾与父母在电话中或家里发生较为激烈的争吵;有的对父母的品行表示质疑,对父母阳奉阴违;有的认为父母并不关心自己。在这159名学生中,70%的学生来自留守家庭。
2.教师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在被调查的32名教师中,对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均有报告,且人数较多,反映出学校教师对这些问题已经具有一定的共识。尤其在家校合作方面,有高达81%的教师认为是存在问题的。在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归因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存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也再次反映出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家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调查结果小结。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统计,以及结合深度访谈的内容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初三年级寄宿生在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行为问题。其中自习和课堂问题行为频发,迟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旷课。在人际交往方面,亲子关系和异性交往问题突出,亲子之间隔阂较大,异性交往中存在害羞与蔑视,早恋的学生为数不少。在进行学生行为问题原因调查时,我们发现课堂生活枯燥、自习无目的、校园文化单调、家庭矛盾频发、地方文化落后、地理环境封闭都成了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endprint
二、贫困山区寄宿制初三学生主要问题行为形成原因探析
(一)课堂生活幸福感低
贫困山区寄宿制中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吸引力差。首先,在贫困山区寄宿制中学普遍存在教师队伍老化现象。这所学校中一些年纪偏大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其教学手段、形式与现代教育理念差距较大。他们的课堂教学仍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中学生的学习要求仍然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学的主要方法仍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读、写、算,学习的目标是应付考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山区的中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往往导致学生厌学情绪,课堂行为问题频发。其次,在该中学任教的青年教师多来源于地方师范院校,专业能力较低,教学水平不能使学生信服,权威性较差。再加上山区交通不便,物质资源缺乏,教师们的生活较为清苦,很多老师只能周末才能回家,平时则住在条件简陋的教职工宿舍。所以,老师们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差,怨气较大,很难静下心来教书,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也渐次拉大,在和学生们交往沟通中障碍增加。这样必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再次,贫困山区一些学科的专职教师十分短缺。一些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在笔者调查的该中学,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课程因教师数量较少,开设不足),出现了“一人多科”“一人多课”的现象,导致教师工作量过大,身心疲惫,很少有时间关心学生的身心状况,也很难有时间研究教学改进的理论和方法。最后,由于寄宿制中学较为封闭,与外界沟通较少,评价制度不健全,许多教师治学不严谨,上课流于形式,下课与学生嘻嘻哈哈,对于学生的学业问题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连学生作业都怠于批改。在该中学进行期末考试时甚至出现教师提前带领学生练习考试题目的现象。学生在这樣的学习环境中,自然会对学习产生懈怠。
(二)自习无目的,学习效率低
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调查中发现,这些贫困山区寄宿制初三学生的自我认知感低,不能明确表明自己的学习愿望与理想,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
(三)校园文化生活枯燥单一,身心健康发展受限
近些年来,虽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强对贫困山区寄宿制中学的硬件条件进行改善,部分学校的校舍和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计算机和投影仪大批进入校园,但是很多贫困山区寄宿制中学的硬件条件仍不达标。笔者调查走访的该中学,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图书馆资源稀缺,图书资料已经过时,畅销的书籍较为少见,即使是教学参考与学习辅助资料也是较为陈旧的版本;第二,学校操场的面积不达标;第三,一些被学校认为是“非重点的学科”教学器材不完备。有的山区寄宿制中学只有几台电脑可以上网,很多教师查询资料很麻烦,学生上网查询资料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与附近城市学校的硬件条件相比,差距甚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寄宿中学生白天上课,课间聊天,课余时间除了看教学辅导材料与教科书,几乎找不到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的其他途径,枯燥的生活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埋下了伏笔。一些同学以早恋的方式来排除心中的孤独感,一些同学想方设法出入网吧寻求刺激。
由于与家庭沟通交流较少,社会经验也不足,很多初三寄宿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冲突严重。校园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小社会,很多初三学生习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了达到自己目的欺负同学。这些学生的家长又对其较为放任,或其家庭中就有暴力因素存在。在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他们为了夺取同学的钱财或为了自己的所谓面子与自尊,在校园里拉帮结派,不惜伤害同学。笔者调查发现,那些身体孱弱、外貌与衣着不如他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沦为受欺负的对象。
由于环境的封闭,受欺侮者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欺侮者则无法无天,更加猖狂与嚣张,败坏学校的风气。所以,寄宿制中学的校园欺凌行为如果不得到有效制止,将会危害无穷。
(四)家校合作虚空,家长的理解和关怀严重不足
首先,山区寄宿初中生获取社会性支持较少,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给予的心理支持严重不足。初三学生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心理上冲突严重。由于山区的文化较为封闭,家长们对性的问题避而不谈,造成初中生们耻于谈论这方面的问题,很多好奇与迷惑被压在内心。
其次,学校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山区寄宿初中生的家离学校较远,一般情况下,寄宿初中生一周回家一次。而在学校的时间里,随时有可能发生各种导致初中生情绪波动的事件。这些事件家长未能及时知晓,初中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学校为避免路上发生不安全事件,要求学生周六早上从学校出发回家,周日下午六点之前返回学校。有的学生在路上就要耽误三四个钟头的时间。这样算下来,他们一周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就一天左右。而这些寄宿生回家之后还有繁重的农活要干。
所以,他们与父母直接交谈的时间很少。在很少的交谈时间里,许多家长限于与孩子谈谈学习成绩和生活费的开支状况,以及家庭的收支状况,极少会与孩子交流他们身心成长的问题。已经有两年多寄宿生活的初三学生不愿意向父母透露自己在学校的生活状况。这样,学校发生的一些不良事件没有在第一时间与父母进行沟通,教师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问题。
长此以往,寄宿初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积累较多,极有可能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再次,贫困山区的村民为了改变生活的困窘,很多人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导致很多寄宿初中生成为留守儿童。父母疏于陪伴,留守的初中寄宿生倍感孤独与凄凉。而父母对于金钱的追逐也使留守的初中寄宿生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很多留守的初三寄宿生要走向社会,他们之中很多人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金钱,而世间人情淡漠。在与同学交往时,很多初三寄宿生盲目攀比,填补内心的空虚,同时,这种现象也造成了农村初中毕业生的价值观失衡。
三、解决贫困山区寄宿制初中生存在的问题的途径探析
(一)提高教师素质与积极改革课堂教学双管齐下endprint
首先,学校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放手让教师们去改造课堂,甚至可以走出教室,走向山间田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体现“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从而,提高初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学校要专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源,丰富课堂。多参加信息技术类、艺术类、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再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针对学生获得关爱较少的现状,争取在学校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
(二)创建校园文化环境,增强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1.山区寄宿制学校可以利用独特地理与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培养学生自觉努力学习的意识。比如,可以开展科技类活动,让学生利用已有资源,动手动脑,自己设计制作农用器械和生活工具;开展绿色校园活动,让学生勤俭节约,每人种植寄托自己希望的山区植物,美化校园;开展地方文化活动,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开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活动,比如,各种民间工艺展销民俗活动等;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图书开放,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
2.鼓励和引导学生打破班级与宿舍的界限,建立可以经常沟通和获取支持的团体,比如,按兴趣爱好组建兴趣小组;按家庭居住地组建回家小分队,按某门课程的学习情况组成学习小组等。另外,还可以组建互帮互助小组,师生之间可以组成交流小组。
3.山区寄宿制学校仍需加快校园环境建设加大硬件投入。首先,要加强图书馆建设,引入较为先进的文化资源,并随时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充实自己,满足精神需求,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理念,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学校应积极向政府反映学校运行状况,争取政府的资助。学校管理层也应走出大山,向社会各界寻求资助。力求增加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再次,寄宿制学校要向社会关心和支持山区教育发展的人士敞开怀抱,欢迎新思想、新文化进入校园。最后,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教师和教学资源短缺问题,保证学校各类课程开齐全,開到位,教学材料充分。
(三)山区寄宿制学校要构建与家长长期联系的有效机制
山区寄宿制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学校开放日,欢迎家长参观、听课。定期向家长发放学生在校表现通知单,但一定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不良表现的描述要客观,注重问题解决而不是向家长告状。对长期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学校要定期向他们通报学校的各种情况,并要求家长定期与学生通电话。对不与学校配合的家长,与政府部门联合,采取一定的惩治措施。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贫困山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要从改善硬件,优化师资、关注学生心理,加强家校合作等多方面入手,汇聚各种积极力量,让贫困山区寄宿制学校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雪娟.延边地区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2]邱耿.对我国农村寄宿制中学发展的教育学思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3]侯佳.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