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的使用及特征探析

2017-03-29 20:37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语言

武 宁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闻语言的使用及特征探析

武 宁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当今时代,传媒领域日新月异,信息化前所未有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新媒体与自媒体加速了我国媒体领域的转型和创新,新闻报道内容、传播渠道趋于多元化,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新闻语言,也体现出多维度使用方式和时代特征。本文采用举例论证等研究方法,旨在剖析当前媒介环境下新闻语言的使用与其凸显的特征。

媒介环境;新闻语言;使用;特征

语言的使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一个民族的历史,涵盖着其语言的发展史。文化正是在语言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得以历久弥新。

一、新闻语言在信息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及重要影响

所谓新闻语言,是通过媒介渠道,向受众传播新近发生且具备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应用的、符合新闻报道要求、具有新闻特性的语言。语言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和信息传递介质,我们通过语言交流思想,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协调和组织。语言作为传播使用的交际工具,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实践。时代的变迁对媒体领域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新闻语言的使用也呈现出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变化。无论是口播新闻还是书面语言,都是媒体与受众之间最为直接的沟通桥梁,是新闻信息最为有效的传播纽带,是新闻价值最为精准的集中体现。

二、我国新闻环境的现状及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环境愈加开放和自由,受众发表民意的渠道不断拓宽,媒体间的信息流通与传播更加广泛。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仅限于传统媒体的“一家之言”。科技让我们周围的传播领域不断延展,自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信息交互过程中并驾齐驱,每日以快速、新鲜、大量的新闻事件和多样信息吸引并试图锁定受众的目光。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方式较过去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他们不再迷信“权威”,而是结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公理认知将新闻在头脑中筛查,进行客观的反思并且质疑,并通过手机与电脑传达自己的心声。在当前大众性、开放性的新闻环境下,受众已能够借助新媒体和自媒体广大的舆论空间以及丰富多样的科技手段来满足自己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并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随着媒介环境的开放和进步,新闻语言也需要在语义、语体、语用和语法等方面革故鼎新,在自身强大生命力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永葆生机。

三、新媒介环境下新闻语言的使用及分析

(一)语义

在快节奏和纷繁复杂的信息生活中,新闻语言中的语义运用展现出新的态势,尤其是词汇方面的变化。

首先,旧词新用的现象屡见不鲜。经济类新闻报道中,常常用“套牢”一词表示股票交易时所要面临或承受的风险,而其本义是指将物体牢牢套住,加以固定;“备胎”一词原指汽车在特殊情况下所准备的临时轮胎,而在时下用语中多指男女感情归属的其他寄托;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多用“土豪”一词形容富有多金、挥霍无度又张扬炫耀的人,而其本义原指依仗财势横行霸道的恶人,在土地改革和革命时期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

其次,网络用语、外来词、音译词、口语词等非官方、非正式的语言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成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如英语中的“bar”一词,作为专有名词时指的是雷达波的一次扫描,另外还可以指压强单位、场所昵称、枪械简称、函数名、字根词源等。我们将其音译过来,构成酒吧、书吧、氧吧等表示地点和位置的时尚词汇;“不明觉厉”这一词语经常出现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中,意思是“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在当代民生新闻与日常交际中,“吐槽”一词使用频繁,常表示“挖苦”“抱怨”“找茬”等意思,其来源于日本的一种类似相声的站台喜剧,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

再次,复合词汇的使用程度大大加深,在社会民生新闻中尤其明显。如“凤凰男”一词指家境贫寒,历经艰辛上大学,毕业留城工作、生活的男性群体。这样的词语紧扣时下热点话题,引发社会共鸣,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口口相传。

(二)语体

在日常公共社会领域,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在多样的语言环境下,语言发挥交际功能时所形成的词汇词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特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实际的语言沟通,人们需要对语言内在内容、语言本体、语料等因素进行准确选取和组合。新闻语体是由书面语体划分出来的,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工具。长期以来,新闻语体形成了一套传播形态稳定、表现形式丰富的专业体系。新闻语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别,依照报道内容可划分为国际新闻、政法新闻、体育新闻等;按照新闻题材可划分为座谈记要、节日新闻、批评性报道等;按照报道对象可划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等;按照写作方法可划分为述评新闻、特写新闻、综合消息等;按照传播介质可划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等。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新闻语体具有传递信息、宣传教育、传播知识等作用,其生动具体的语言形式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达新闻内容,简洁平实的表达方式能够贴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不同需求。

(三)语用

使用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运用称为语用。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工作者根据不同的现场情况和事件性质,选取不同的新闻语言和修辞手法,将其合理、规范地融入新闻稿件当中,让受众捕捉到最准确和客观的实时信息。在重大或突发事件报道中,语言的选择及使用应当非常谨慎并正式;在民生新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大众化、较活泼的语言使用频率较高;对于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会议精神,则需要用叙述严谨、气势恢宏的语言来进行信息传达。

(四)语法

新闻报道的整个篇幅需要紧密的语法结构来支撑和固定。时下的新闻报道对语法有着更加鲜活的运用,许多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如程度副词“很”加上一个名词可发挥形容词的作用,使单句的复杂程度大大加深;复句关联词的衔接更加精准和巧妙,句式更加灵活多变,如“为……所”结构是由古汉语中的“所”字结构衍生出来并沿用至今的,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当今媒介环境下新闻语言的使用特征

新闻语言的运用是体现新闻接近性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新闻理念的有效手段,是新闻表情达意、贴近受众的快捷途径,也是新闻主题最直接的输出载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人物特色和新闻感染力。当今时代,媒体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与创新,新闻语言的使用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大踏步前进而散发出崭新的活力和新意。

(一)语言变体更加丰富多彩,创新中显现生动活泼

个性化和前瞻性的语言思路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人继承和发展,甚至能够引发一定的语言思潮。许多充满时代气息、别具一格的语言方式顺应了社会发展和世界潮流,反映了当代流行的生活方式和大众的语言习惯。

(二)语言的使用更加简洁、清新,贴近百姓生活

在符合语言规律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大力倡导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文风。在许多约定俗成的语言基础上保留传统语言的精华,发展成为富有生活气息、感染力的大众语言,有助于使新闻信息愈加生动鲜活、通俗易懂。

(三)突破死板、教条的单一语言模式,语言使用更加包容、恰如其分

当今时代孕育着开放和民主的社会环境,使新闻语言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力求言简意赅的同时又能将思想和情感更好地融入其中,使受众更加感同身受。如2011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稿件。“给力”一词属于网络语言,首次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是东北方言和日语混合而成的产物,表达很棒、厉害、支持和给予力量等意思。这次独到的尝试引起社会广泛热议,是国家主流新闻媒体变革传统、贴近民众的“试水”举措。

(四)新闻报道当中存在若干言语滥用和语言暴力现象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今社会,不免出现一些违背语言交际伦理和语言规范的不良现象。低俗化用语、网络语言暴力、语言使用歧义模糊、恶意中伤并诋毁他人等都是新闻报道中需要规避和抵制的现象。应通过树立良好的语言形象、维护严格的语言秩序、弘扬良好的语言风尚等有效途径,运用积极向上的修饰和措辞来引导舆论,切忌望文生义,避免误导受众。新闻工作者应在报道活动中选取合理的描写语言,规范使用自身的新闻话语权,切实把握言论自由和语言暴力之间的尺度。

五、结语

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和博大精深的文明内涵延续至今,拥有极强的创造性和不朽的生命力。语言和文字作为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文明的进步与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新闻行业应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在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价值取向上,肩负起大数据时代语言使用的示范和引领之重任。

[1]张琦.当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J].青年记者,2012(35).

[2]姜慧舟.论新闻语言的时代特色——以近十年的报纸为样本[D].湘潭:湘潭大学,2008.

[3]杨雪梅.强化新闻媒体语言文字规范——对新闻报道中网络语言使用的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13(9).

[4]程沛.新闻语言的使用误区[J].新闻世界,2012(11).

2016-12-12

武宁(1992-),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传播研究。

H151

A

2095-7602(2017)05-0091-03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语言
语言是刀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