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周氏科举家族的近代转型

2017-03-29 20:00沈硕垚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周氏实业科举

沈硕垚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东至周氏科举家族的近代转型

沈硕垚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周馥缘李鸿章幕府而起,位至封疆,是周氏家族兴起的关键人物,其子周学海、周学铭是光绪十八年同榜进士;周学熙、周学辉先后中举,周学渊举经济特科,成为晚清著名的科举家族。周氏家族顺应时势之变,在家族重要人物引领以及重视教育的家风的影响下,积极谋求并实现转型与发展,其事业与影响及于实业、学术、艺术、教育等领域。在清季科举变废进程中及后科举时代,东至周氏家族之近代转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典型意义。

科举家族;近代转型;周馥;周学熙

“有清中叶,文教之盛,比隆唐、宋,庐、滁、徽、歙间儒硕踵起,若江、戴之经术,方、姚之文章,尤卓然独著,前可以继古人,后足以待来叶,可谓一世之魁俊者也”[1],清朝皖境各地涌现诸多科举家族,如桐城张英家族、寿州孙家鼐家族、东至周馥家族,其中池州东至的周氏家族从晚清到民国,再到现当代,已经延续五、六代人。从19世纪中期起,周馥家族从建德县纸坑山由科举起家,开启从政从商的道路,逐步向江浙、山东、河北等沿海地区发展,以天津为中心,形成一个实业型家族;到20世纪下半叶,进而走向世界,转型成为一个兼容中西、文理并重的学术型家族,一百多年间人才辈出,从传统科举家族顺利转向近现代科学文化名门,被誉为“安徽的大宅门”,成为清代安徽诸多科举家族的代表,也是科举家族近代转型的代表,本文试就此略作探讨①。

1 周氏科举家族形成

池州东至周氏的先人周访从婺源迁至秋浦纸坑山,是为东至周氏的始祖。在唐高宗时曾官至御史中丞,“唐开元年间一世祖御史中丞,谘臣公访由徽州婺源县迁居建德之秧田坂今唐山寺,即余祖宅也,迨六世祖中丞为憲公繇复迁本邑东门外之纸坑山”[2]。周家传至第六代周繇,中了咸通年间的进士,后官至御史中丞,和其弟周繁并称“二周”。周氏家族后渐衰落,“世业农桑无显宦”;直到晚清同光之际传到周馥这一代,家族再次崛起。周馥对于科举家族的形成起了奠基的重要作用,其家族第二代中出现多位举人、进士,堪称科举家族。

周馥(1837-1921),原名宗培,字玉山,又字兰溪,生于安徽建德县纸坑山(今东至县)的一个“世业农商”之家,周馥家族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坚信“以诗书培其脉,以勤俭植其基”,祖辈对周馥教育很重视;咸丰三年,周馥参加科举考试,“应童子试第一场毕,事第二场省警信至,仅试一文而罷出场”[2]。由于太平军攻占安庆,故考试中断,而后周馥终其一生与金榜无缘,他的最高功名是捐来的“监生”,后来进入淮军营帮办文案,“相国初不识余,因见余文字招往办文案”[2]。因为他做事勤勉、忠实可靠,故受到李鸿章的重用,成为其幕僚。后来官至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谥号“悫慎”。他一生政绩蔚然,主要有治理水患,任职直隶和山东期间,整治直隶水系的河道水患,并亲自考察黄河地形水势,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方法治理了黄河的水患,在治水方面可谓专家。子孙为其整理的《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里面有《河防杂著》,专论整治河务。周馥还帮助李鸿章筹办实业,会办天津机器局、电报局等,修筑津沽铁路等。后期提出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在晚清社会剧变的情况下,周馥推行新政,为中国近代化转型做出许多贡献。

周馥并非通过正途获得科举功名,他曾在《四十自寿九首》诗中表达对科举的强烈向往,并期待儿孙可以弥补自己的遗憾:“衰宗宅土已千年,父老多情盼日边。不博科名非懒拙,欲留馀庆等儿贤”[2]。故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聘请名师宿儒教育儿孙,几个儿子皆拜李慈铭为师。周馥早年在淮军帮办文案时,还亲自教导儿子读书,不仅讲解五经、还教育其八股写作、练习试帖诗等。周学海作为家中长子,也担负教育兄弟们的责任。周学熙曾回忆说:“在籍无师,从长兄瀓之课读,督责极严,若有不力,即加忧楚”[3]12。整个家族在周馥的引导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三子早夭,其余五子皆中举。长子周学海和次子周学铭是光绪十八年同榜进士[4];四子周学熙和幼子周学辉中举人;五子周学渊应经济特科。周学海(1855-1906),字瀓之,光绪十四年中举,光绪十八年进士及第,以内阁中书用,后官至浙江候补道。次子周学铭(1859-1911),字味西,光绪十四年中顺天乡试副榜第七名,光绪十八年中五十三名贡士,殿试中二甲第四名改庶吉士,因为政绩突出,后升至二品道员,改任江西按察使。四子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号止庵,别号定吾,是周馥所有子女里面最负盛名的一个。周学熙于光绪六年,池州府童子试中试,光绪十九年中顺天乡试第十八名举人,但是事情没有那么顺利,“时因有请替者,言官参奏,且忌公家世显赫,欲以中伤,遂得朝旨特派大臣覆试于保和殿,公仍列一等”[3]。光绪二十四年,“春会试未中,八月,遵海防新例,在直隶藩库报捐道员”[3]19。曾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务,民国时期两次任财政总长。五子周学渊(?-1953),字立之,光绪二十九年应经济特科廷试取二等第四十名②,历任广州候补道、山东候补道、军机处记名等职务。幼子周学辉(1882-1971),光绪二十九年中举人顺天乡试第四十四名。

2 周氏家族的首次转型:由科举至实业

周氏家族第二代、第三代成员积极应对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周学熙投身实业救国,并带动家族子弟兴办一系列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第二代周学海在扬州经营泰合成盐,周学铭在南京经营地产生意,第三代周志俊、周叔弢等加入周学熙创办的企业,在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以启新、滦矿、华新三公司为核心的周氏企业集团。这使周氏科举家族成功转型,成为华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实业家族,而且给周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周氏家族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周学熙作为周氏科举家族向实业家族转型的关键人物,他起初并没有选择投身实业,后因为周学熙自觉仕途坎坷“幼习举子业,年近三十始博第一”,于是不再执着于八股举业,转而走向实业的道路。“余当以异路功名发达”[3]19,于是在亲家的帮助下,任职开平矿务局,帮办洋务事业。后投入袁世凯门下,走向北洋实业,在华北地区创办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近代企业。如启新洋灰公司,前身是唐山细棉土厂,1902年时任开平矿务局总办的周学熙奉命收回被英商骗走的开平矿务局,经过4年的艰难交涉,才将隶属于开平矿务局的唐山细棉土厂收回,改名启新洋灰公司,任总理。经过周学熙的苦心经营管理,公司生产的水泥获得巴拿马国赛会头奖,农商部国货展览会特等奖,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水泥生产商。据统计,1919年启新所销水泥“占全国水泥总销量的92.02℅,创办当年就赢45402元”[5],几乎垄断了当时国内的水泥行业。除此之外还创办有滦州矿务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华新纺织公司、中国实业银行等。周学熙因兴办实业名声赫赫,并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出任财政部长,被誉为“北洋实业之导师,民国财政之权威”,与南方实业家张骞,合称“南张北周”。

在周学熙的带领下,周氏家族第三代转向实业,并且由官商合办过渡成商办企业。

其子周志俊和侄子周叔弢也是中国近现代工商业界著名人物。1914年,周学熙在筹办华新纺织有限公司时,需要亲信帮忙管理工厂事务,便任命周叔弢为常务董事。周叔弢就这样开始走上实业之路。起初他帮助周学熙在青岛创建华新纱厂时,并不了解纺织工业,但是他肯专研,事必躬亲,很快就熟稔纺织生产过程,将青岛华新纱厂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在天津、卫辉、唐山华新纱厂建设发展过程中,周叔弢都付出极大心血,1932年唐山纱厂生产的“三燕牌”布,质优价廉,享誉华北地区。经过周叔弢数年苦心经营,华新纱厂成为华北地区唯一一家可以与日本纱厂相抗衡的企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周志俊(1898-1990)也是周家实业的代表人,本名周明焯,字志俊,号艮轩主人。曾在美国汉密尔顿工商学院学习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受父亲周学熙的影响,从事实业。“吾父办青岛华新纱厂,要余作舌人与西商订机器,遂抛书卷、入工厂,从吾父经营资本主义企业”[6]144。起初在青岛华新纱厂管理,1933年去欧美考察实业,回国后革新纱厂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使青岛纱厂有了长足的发展。周志俊还和外商合作,1928年和美国律师爱温斯合办美商中华平安公司。创办久安集团,另有茂华银行、和丰纱厂、大沪百货公司等企业。以周志俊为代表的第三代周氏资本集团涉及面非常广泛,将周氏实业家族推向新的高度。

3 周氏家族的再次转型:由实业而学术

周氏家族的第三代开始由实业向学术转型,但依然经商兼做学术,到了第四代及其往后,则基本脱离实业,大多数进入学界,正式转向学术道路。

周世家族在学术领域涉及广泛,比如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等等。周家在收藏领域成果颇丰。周明达,后改名为达,字今觉,周学海长子,是中国的“邮王”,多次参加国际邮票展览,屡获大奖。周叔弢受过严格的家塾教育,具有很深的文化功底,他作为藏书家的名气远远大过实业家。他把毕生经营所得财产,大部分用来购买收集善本书籍和金石文物,其藏书之丰富和版本之精美而国内闻名,他还校勘许多古籍,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逐渐将藏书捐献国家。周学海的第四子周进,著名收藏家、考古学社员。著有《季木藏印》《贞居草堂汉石影》《周季木遗墨》。周学熙的孙子周绍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收藏大量的书籍、碑帖拓片和宝卷。

在艺术和宗教方面,周家也是人才辈出。周学熙的长子周明泰,在戏曲研究方面很有造诣,不仅研究戏曲史,而且爱好收藏戏曲资料。著有《几礼居戏曲丛书》《读曲类稿》等专著。周学渊的二女周铨庵,也是著名的昆曲艺术家。

周叔迦(1899-1970),周学熙第三子,是著名的佛学家。同济大学毕业后从商失败,后转而研究佛学,任教于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讲授中国佛学史等课程,并于1940年创办中国佛教学院,1953年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周叔迦对新中国宗教事业的建设做了重要贡献。其子周绍良受其影响也是著名的佛学家。

周氏家族虽然是以文化起家,但是在科技领域也有很突出的成就。周今觉是著名数学家,他自己专研中国算学书籍,创立中国数学会,任董事;第四代的周炜良是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华裔数学家、周杲良是神经生理学家、周以良是植被及植物分类学专家、周景良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震良和周与良是大学教授等等。

周氏家族转型为学术家族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还是在文化界。周一良(1913-2001),周叔弢长子,著名历史学家,是周氏家族第四代代表人物。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塾教育,具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学过德文、梵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学贯中西。后来到燕京大学历史系就读,师从陈寅恪,后又留学哈佛大学,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其学术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用功颇深,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等专著,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对中国佛教史及敦煌文献较有研究,不仅讲授佛典还参与《敦煌变文集》的编校工作,有专著《敦煌写本书仪考》等。除此之外,他在亚洲史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中日文化关系史论》等。周一良的弟妹们也大多进入学界,成为学者或教育家,周珏良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周艮良先后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周治良是北京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周与良丈夫是著名诗人穆旦;周煦良是著名英国文学翻译家、教授、诗人、作家。

周氏家族的第五代、第六代人,分布在世界各主要城市,大多从事学术工作,专业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许多人已成为所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4 转型成功的原因

近代许多名门望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或衰落或匿迹,而安徽东至周馥家族能够成功转型,长盛不衰,则有其内在原因。

4.1 家族重要人物的引领

周馥作为这个家族的关键人物,其许多优秀品质深深影响周氏后代。他早年书生起家,科场无缘,为了谋生贩卖茶业、代人写信,后来进了军营,因为工作出众,才有幸被李鸿章相中,非正途出生却最终位至封疆,靠的是他良好的作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为人清约寡欲,义所当为,屡斥万金不顾。自少以至笃老,未尝废学”[2]。这些勤俭、进取的品德深深影响周氏后代。周馥注意言传身教,晚年编写治家宝训《负暄闲语》,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等十二个方面谆谆教诲子孙学习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即能谨守数语,终身不失,亦必受用良多”[2]。周馥以后,东至周氏家族一直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负暄闲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学熙作为周氏家族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带领周家走向巅峰;周学熙晚年辞去政界和商界的职务,着力于社会慈善和家族教育,专心在家教育子弟学习,把家族引上读书治学之路。“见日本人在中国之横行,人民生活痛苦,因此思想上认为应从道德方面发起复古运动,遂在自己家族中,创办了师古堂,讲学,定期作课艺,并延老师宿儒整理经史旧籍,研究经世之学,编印师古堂丛书,同时想以家族单位,作为社会基础组织,整顿社会风气,来进行社会改造。意即既不能行之于一国,欲先行之于一家”[6]138。当时科举已废,清末民初,他认为“尔生此时势,但安分守己,谨慎度日,毋使我忧虑即是孝道,切不可贪得妄求。凡名与利,皆是天命,时至为之,不可幸邀。人生斯世,读书修身是本分事,须自勉力……当此时势,正宜效法古人隐居躬耕”[7]201。故不在单纯支持子弟继续从商从政,“切勿存心高妄想,总思出人头地,招怨招忌,后祸无已”[7]201。于是将家族引上读书治学之路,主张子孙把读书修身作为第一要务,“世家子弟以读书为恒业,为本分,仕宦乃傥来之物,冠冕之来寄也。”为此,他晚年回归田园,把重心放在子孙的教育上面[7]197。1922年,创办秋浦宏毅学舍,宗旨以传统的“道德文学”为根本,辅学外语、计算以及“新知识”等为实用,期望可以培养出“任重致远”的人才。宏毅学舍聘请的教师都是鸿儒之士,有方槃君、姚永朴、陈慎登等大家。周学熙还创办“悫慎精舍”包括开文课、学课、讲课,并于1926年在天津创办了“师古堂”,亲自制定各项课程标准和规章制度,规定每个月上两次课,分为诗词、文学、习字三门,老师定期考核奖励,“使本支子弟增学问而振兴家风也”[3]77。1930年,又在北京成立师古堂刻书局,进行刻书为家塾所用,敦促周氏弟子重视读书。1938年,“举行师古堂讲课……讲授孝经及性理古文等书,使入学诸生知国学为根本”[3]98。周学熙退休后所创办的一系列高水准的家塾教育,历时之久,为家族成员的国学功底奠定基础。周学熙在晚年仍不忘告诫子孙“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他曾说“人生世上不过数十寒暑,若不能自立,作有益于人之事,虽活百年,究与禽兽何异”[3]6?在他的引导下,子孙多从事教育、科学行业,侄儿周叔弢在建国后积极响应国家公私合营政策,主动将企业上交国家,都是有益于人之事。周学熙是周氏家族由官到商的转折人物,他的一系列行动也从深处决定了家族的转型方向。周叔弢是周氏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周氏家族成功转型为学术家族的关键人物。周叔弢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旧时代,吸鸦片和纳妾是比较常见的,但周叔弢以身作则,洁身自好,给儿女们做了良好榜样。他曾在信中告诫周一良“人能笃实,必有辉光”。周一良后来回忆说:“这两句话使我深受教育,至今不忘。以后一生悃福无华,与这样的家教分不开”[8]。在子女教育上面从不吝啬,为周一良聘请的老师大多是文化名流,如张悫、毓康等。对于子女专业的选择也很开明,鼓励子女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自力更生,为建设祖国贡献出力量。

周馥、周学熙、周叔弢分别是周氏家族一、二、三代的代表人物,他们使周氏家族由书生起家,再由官宦而至实业,最后完成向学术家族的转折。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给后代精神深处植入了积极进取的动力。

4.2 积极顺应社会变革

中国曾经遗忘世界,但世界不曾遗忘中国,当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时,中国的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学习西洋文明,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淹没。周氏家族因为洋务起家,具有较为开放的的文化视野,支持子孙接受西洋文化,在科举废除以后,周家家长注重培养子孙的谋生能力,才使周家不至于落入平民行列,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顺利转型。

周馥在帮办洋务的过程中,对西学的认知不断深入,逐渐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意识,“外洋艺学虽不足以语大道,然亦格物穷理之一端”[2]。由于操办洋务,周馥见识到了西洋“声光化电”先进务实,周馥主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周学熙曾去过日本考察工商业情况,其眼界更为开阔,他在给子孙制定教育内容时,添加外文课,并考虑到出洋留学的问题:“再附设译学馆,教英文,日文,子弟之聪颖而程度不合入学堂者,于此令习一国文字语言,亦可有谋生之具”[7]88-89。周学熙的次子和四子都有出洋经历,“七月,明恩赴欧美见习银行业务,兼调查商情。一年后回国”[3]82。“夏,明焯出洋考察棉业,数月后归国”[3]90。而周家第四代更加接受新式文化,出国留学的更多。

科举废除后,断了仕子们的出路,科举家族面临危机与挑战,为了子孙们谋生,周家家长可谓用心良苦。“今日科举已废,仕进又无正轨,故使天下读书人无谋生之路,迫而出于奔走夤缘……尔等各房宜各量人力、财力,及早筹画,勿待临渴捆井也”[9]。在科举刚废之时,便为后代谋计出路,“吾家子弟以后不得不入学堂谋生路。此语尔等须知意之所在,重在谋生路……即不入学堂,自家求师,专攻学问,造就到极点,亦自有生路”[7]193-194。周氏家族的转型成功和积极顺应时代变化、谋求生路有很大关系。

5 结论

在清季科举变废进程中及后科举时代,东至周氏家族之近代转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典型意义。家族的兴衰沉浮,往往伴随着国运的兴衰而行。在晚清前所未有的动荡局势下,周馥殚精竭虑振兴国家,成就一番事业;民国政坛不稳,军阀混战,周学熙于乱世中成为一代商业巨子,带领家族走向巅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时局稳定,家族中许多专业人才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大多成为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当代,周家第五代第六代仍旧活跃于科学文化领域。

科举家族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封建社会的转型而不复存在,昔日荣耀的科宦家族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大多没有继续曾经的家族荣耀。而安徽东至周馥家族审时度势,改弦更张,延绵一百多年而未衰,成功地从书生而官宦,从官宦而实业,又从实业到学者转型;不变的是周氏族人始终继承的良好家风和深厚家学。

注释:

①关于周馥研究重点在其协助李鸿章治理水患、办理洋务,推行新政等。周氏家族研究的重点在周氏家族的实业、变迁,如王忠和所著的《东至周氏家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主要介绍周氏家族从周馥开始祖孙四代人的经历和周家文风延绵百年之久的文化成因;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的《周馥家族与近代天津》(《河东区文史资料》第十八辑)充分展示了周馥及其后人与天津的渊源,和在近代天津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②经济特科是清末新政特设的科举制科,为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员的科目。光绪二十九年在保和殿进行了特科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是正场,正场被录取后参加第二场复试。正场一等48名,二等79名,准予复试。复试录取人数较少,此处周学渊应为正场二等第四十名。

[1]李国瑰.皖志列传稿序二[M]//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493.

[2]周馥.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3]周学熙.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一辑.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96.

[4]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42-1248.

[5]娄友昆.启新洋灰公司历史概述[Z]//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唐山市委员会教科文工作委员会.唐山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5:25-26.

[6]文昊.我所知道的资本家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7]周学熙.周学熙家语:卷上[M]//近代史资料:总77号,1990.

[8]周一良.毕竟是书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5.

[9]周学熙.周学熙家:语卷下[M]//.近代史资料:总78号,1991:82.

[责任编辑:钱果长]

K295

A

1674-1102(2017)02-0072-05

10.13420/j.cnki.jczu.2017.02.017

2016-12-13

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812)。

沈硕垚(1992-),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周氏实业科举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小小花钱看科举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