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有人以旧思维驾驭新课程,把探究的、讨论的、开放的内容改造成确定的,把灵动的、生活的、游戏的内容改造成可灌输的,硬是把新课程纳入自己的旧经验,让孩子们的活力蛰伏于自己的权威……如此,教学依然保守,教师依然劳苦,孩子们依然“像被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无奈地伸展着获得了些无用知识的翅膀”。(杨启亮,见《江苏教育》2012.11.B扉页)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浅近淳朴、清新优美的词。一位教师顺应孩子们的天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激活其已有经验,让他们自己解题、悟文、展示学习成果,并向课外延伸,创造了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态,使“钉在桌子上的蝴蝶”终于飞起来了!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领悟词中描写的恬淡舒适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爱上诗词并乐意去记诵这首词及相关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对“相媚好”“无赖”等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让学生有“飞”的冲动
师: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首词是两个题目。
生:(禁不住喊出来)我知道,古代的词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清平乐”是词牌,也就是曲调名称,“村居”才是这首词的真正名字。
师:好呀!你的知识真丰富。那么,看到“村居”,你会想到什么?让我们和大词人辛弃疾比一比,看是我们想象得好呢,还是辛弃疾写得好?
生:看到“村居”,我仿佛看到了村庄、田野、小溪。
生:村旁有桃树林、杏树林、苹果树林……
生:不对,古代没有苹果树!(学生争执,老师让这位学生课后查询资料)
生:人们有的在村头乘凉,有的在田里劳动……
生:还有小孩子们在村边游戏、玩耍。
师:那么,辛弃疾写的“村居”到底什么样呢?打开书,读吧!
生:(读后,一个个眉飞色舞,高兴异常)呀!我们想象得比辛弃疾写得还多呢!
“解题”一般都是老师的专利,可这位老师把自己的“专利”让给了学生。特别妙的一招是让学生“和大词人辛弃疾比一比”。这一比,比出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比出了智慧和创见,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追求的课堂“愤悱”境界。在这种“愤悱”境界里学生都会产生“飞”的冲动。
二、悟文:留给学生“飞”的空间
生:我猜,“相媚好”就是很亲热的意思。
生:我补充,“醉里吴音相媚好”就是老爷爷喝醉了酒,和老奶奶亲热地说着话。
师:(来了灵感,创设情境)对呀!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生:(扮“翁”)老伴呀,看,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能下地干活了,我们也该享享清福了!
师:快,谁接着往下说——
生:(扮“媪”)是呀,老头子(学生大笑),小儿子聪明可爱,长大一定有出息。
师:能考取状元,对吗?(学生大笑)
生:我读懂了“小儿无赖”就是小儿子喜欢耍赖。
师:耍什么赖呀?
生:两个哥哥都在干活,他却在玩。
生:他还在偷吃莲蓬。
生:偷懒的意思。
生:“无赖”可能是“刁吃懒干”的意思,我妈妈常说我刁吃懒干。(笑声)
师:这样啊!你妈妈讨厌你?
生:不是,妈妈很喜欢我。
师:(拖腔吟诵)“最喜小儿无赖——”
生:(突然醒悟地高叫)调皮的意思!
生:(也高叫)我明白了,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
生:小兒剥莲蓬吃,多活泼天真啊!我觉得“小儿无赖”是对小孩的爱称。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多元”才真实,“多元”才会产生合作和碰撞,才会自发地进行误读校正并趋向正确理解(不一定是统一答案)。这样的阅读理解,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独立阅读理解,才真正是带着童心和童趣的鲜活的阅读理解。也只有这样的阅读理解,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学生“飞”起来后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而这,应归于教师留给了学生“飞”的时空,归于老师引导得恰当和巧妙!
三、展示:让学生“飞”得更自由
师:你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师:(先是惊愕,之后暗喜)没有啊,你觉得应该配上什么音乐?
生1:轻松的,因为村居生活是宁静的。
生2:我觉得还应该是欢快的,因为这里的景物生机勃勃,老俩口在亲热地聊天,大儿子、二儿子在劳动,小儿子在快乐地玩耍。
生3: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自己诵读,分组诵读,齐读,书声琅琅。)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扮演翁、媪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唱出来。
师:好哇,词本来是要唱的。
生:可我不知道唱什么曲调,只知道这曲调应是轻松柔和的。
师:下课后我们大家都查找一下“清平乐”的曲调,好吗?(生齐答:好!)
生1: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2: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3:我觉得这首词和宋代词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差不多:“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儿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诗都写得很美。我课后想搜集这类诗。(老师赞扬并支持他们)
在这个片段里,有的读,有的演,有的要唱,有的要写,有的要画……教师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一个同学读,带动了全班学生都读,而且读得那么主动,那么尽兴,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尤其是让学生两两进行角色表演,把这节课推向了最高潮。学生按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按自己的个性来“实践”。尽兴地“玩”、尽情地“游戏”,心灵在自由地“飞”。
四、延伸:让学生“飞”得更远
(一)学生展示自己有关《清平乐·村居》的文章和绘画。文章和绘画的内容都比课文和插图多。(过程略)
(二)查找“清平乐”曲调的词,用纸片抄写并张贴出来,进行品读,同时对这些词的共同点(内容和情调)略作讲析。(内容略)
(三)查找“清平乐”曲谱,然后唱。(过程略)
(四)宋代有没有苹果树。(学生查询结果:我们古代有苹果,宋代可能有“中国苹果”,但现在栽种的都是“西洋苹果”。)
(五)自荐一些优秀的田园诗词,拓展阅读。(内容略)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后自己也就有兴趣和激情去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兴趣、情愫、智慧都激扬起来了,他们在努力地向更高、更远处飞去。
总评:让学生享受“飞”的快乐。
课堂,理应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美好家园,理应带有生活的鲜亮露珠和七彩阳光,洋溢着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情调,理应进行着各种“日常意义上的会话”。这两堂课的教学,也像这首词的风格一样轻松、活泼、欢快、自然、洒脱。课堂上,学生自主悟题,自主合作探究,自主理解词意,自主提出较有深度的问题,课外又进行了饶有情趣的研究。方式又是那么新颖独特。学生在学习,但又像在“进行着日常意义上的会话”;是在上课,但又像在“游戏”。学生在“飞”着,同时也在快乐著,幸福着,美丽着。而这“飞”,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学生“飞”起来了,教师自己也跟着“飞起来”了:不再用自己的思维定势去“钉”住学生,给学生留有自主感悟的空间和时间。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作用是设计、引导、激发、管理。这实际比传统教学需要更高的教育素养和更大的教育智慧。这节课老师引导多么及时、巧妙,如“对呀,几杯酒下z了肚……”既烘托了气氛,又将教学引向深入;再如,一步步将学生对“无赖”的误解引向正确;还如,一位学生突然来了灵感,提出要表演,教师就让他们表演,从而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一位学生要求配乐朗读,教师也抓住这个事先没有设计的事件,提出“你觉得给课文配上什么音乐呢”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到这首词的意境。最为可贵的是,这位老师机智地把学生的“问题”(实际是创造性思维)作为下一阶段课程教学的内容,引导着课程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这,就是对课程“活”的资源的开发,开发了“活”的课程资源,又促使教学向更“活”、更高的境界“飞升”。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师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亲密交融,看到的是课程改革所解放出来的强大的教育生产力——“飞”起来的教学带给我们美好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