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嫔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小学生正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重要时期,阅读能力是其所应具备的语文素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读书,并形成永久的阅读动机。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案例,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做出了以下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首先要培养并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自主阅读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阅读课上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应为其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并为其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其调动各种感官用心品读课文内容,读出味道、读出感情。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其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功能,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种刺激,营造丰富而有趣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在乐中学。其次,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语文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其阅读兴趣。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教师有责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认知能力,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使其积极向上的阅读内容。因而除了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之外,还应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极力倡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课外书,让他们充分利用课后的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人至少准备一本课外读物,要求他们在课后自觉阅读,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他们的阅读情况布置合理的阅读数量。
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童话故事,学完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欣赏描写四季的美文和古诗词。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把材料中经典的句子或是自己认为美好的词句摘抄下来,用来丰富自己的写作。
三、范讀与探究性阅读相结合
范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语文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到阅读教学中来,就是要提倡探究性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主动权,使其在自主阅读中自由并无限地发现和探索。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地朗读,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他们也就会跃跃欲试,这时,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在自主朗读中主动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并敢于提出质疑。如此一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使其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形成探究性阅读能力。
四、先单篇短章,后进行“大部头”阅读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在阅读过程中经常读完一本书的开头就置之不管。我们都知道,让学生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是不合理也不恰当的,“大部头”中的信息量较大,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连贯能力,否则就只会读了前面而忘了后面,始终乱如团麻。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刚刚发展,即便能坚持读完了“大部头”,也还是不知所云,因而教师应让学生先读单篇短章,再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进一步读简本或“大部头”。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摒弃大量讲解阅读的教学方法,并“授之以渔”,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出发,为其创造宽松的阅读氛围和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阎光霞.从小学生阅读现状谈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3).
[2]李树玲.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Z1).
[3]王昌荣.利用课文“空白”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