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金
摘 要: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字之一,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写法。随着时代的演进以及更多书法大家的涌现,中国文字的书法艺术也逐渐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更多时代的内涵。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书法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主要围绕这些最基本的注意事项展开,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练习书法前,了解汉字相关知识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着重说明书法教学的目标以及意义;第三部分讨论联系书法与培养心性之间的关系;最后为结论部分,提出作者观点,总结全文。
关键词:汉字知识;教学目标;培养心性
一、了解汉字的相关知识
中国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祖先为了记事而发明出来的文字。汉字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同于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汉字,早期的汉字更像是字符画。实际上最早的汉字就是由画演变来的,人们为了记事而将事物用简短的线条画出来,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慢慢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线条,进而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字,而且也会不断地演变下去。此外,汉字比较特殊的一点在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可以单独表达意思的,甚至有些汉字可以单独构成一个小故事。比如说“众”字,三个人在一起,表达了多人的意思,与发音的关系并不大,而是通过其他象征符号来表示意思的。不同于拼音文字,如英语、西班牙语、朝鲜语、日语等,只表音,通过读音来将字和意思结合起来。表音文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日语和朝鲜语。在日语中,掌握了五十音图以及清辅、浊辅音,那么听到任何日语词汇都可以将其拼写出来,而汉字则不能做到这一点,有很多音是汉语所发不出来的。
二、书法教学的目标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世代的流传不断增添了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所以说,书法教学并不单单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更是传承文化,继承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好看的汉字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形象,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初中阶段的书法课要讲究“四美”,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进行充分的考量。针对初中生的书法教学,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引和指导。
1.以培养人为首要目标
书法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文字的魅力,而且还可以用文化去熏陶学生,让学生充分受到文化的感染,进而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与精神层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而书法作为一项特长,可以达成这个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2.适当分层教学
在书法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人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幻想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但是学生必须充分参与,将字练好是最低的要求。同時,还要着重培养那些具有天赋的学生。
3.书法教学必须持之以恒
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否则日久会生疏。教师也应该为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在练习中不断思考,逐渐感受书法背后的文化魅力。
4.书法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尽量全面地为学生介绍各种经典的“体”,让学生大致了解,让学生自行尝试,多看多练,逐渐引导学生的兴趣。
三、练习书法培养心性
书法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是多重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心性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练习书法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
前文已经提及,好看的字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形象,可以让学生刮目相看,让学生更加充满自信。
2.书法教学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耐性
书法绝对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速成的,一定是在长年累月的练习中不断完善的。而且在有些条件下,学生在比较枯燥的条件下练习,可以让学生思考良多,能够坚持下来,就可以在日后有始有终地做事。
3.练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举办与书法相关的兴趣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比较,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地嘉奖,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练习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观赏与研习,在一定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最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为目的。
总之,初中书法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上所提及的几点内容。首先,要学习书法、练习书法一定要对书法的对象——汉字,有最基本的了解,了解越深就可以感受更深,从而在练习的时候更有针对性。第二,要明确书法教学的目标,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最后,在教学生练习书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渐感悟,逐渐体会,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加强学生自我心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游曼.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王宇.初中书法教学探索:以西安高新第三中学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王琳琳.跨文化交际中的书法教学路径研究:以泰国学生学习书法为例[D].吉林大学,2013.
[4]聂媛媛.书法的趣味性融入初中书法教学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