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及历史意义

2017-03-28 15:46:47施延吉胡晓林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吕碧城女报女学

施延吉 胡晓林

论清末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及历史意义

施延吉 胡晓林

清朝末年,许多能人志士掀起一次次政治革命,力图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国家,随着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国人开始以世界性的眼光解读性别政治。以清末女报人的办报活动和思想为契机,分析清末我国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和历史意义。

媒介建构;女性形象;清末女报人

[作 者]施延吉,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胡晓林,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清末性别政治的建构与女性精英文化圈

清末民初的女性解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包括女性身体在内的自然解放;其次就是女性的社会解放,以秋瑾为中心的近代女报人将男女平等上升到革命高度。无论是女性身体解放还是男女平权,都与近代舆论精英的努力分不开,女性报刊和女子办报成为近代女性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尺。从性别政治的层面审视近代女性社群,大体可分为:政治改良框架内探讨女性解放;革命框架内探讨女性的出路。前者以康同薇为代表,后者以秋瑾为核心。

(一)维新语境中康同薇、康同壁与清末女性精英文化圈

维新语境下的性别政治大多与康有为、梁启超有关,而近代主张维新的杰出女性中以康同薇、康同璧姐妹为主。康同薇为康有为长女,1879年生,1892年在父亲的勉励下学习日文,后为其父编撰《日本变政考》而翻译了大量日文资料。1897年,《知新报》在澳门创办,康同薇被父派往澳门,担任该报翻译并编撰。康同薇以办报及时评在女学界声名鹊起。1898年,康同薇在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堂任教习。1898年6月,为加快维新步伐,康同薇等创立中国女学会,7月,该会创办机关报《女学报》,称:“本报为提倡女学,并不牟利。”作为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女学报》倾向鼓吹变法维新,尤重女学,主张婚姻自由,争取女权等。妹妹康同璧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国外。1899年,随父康有为居南洋,走印度,漫游欧美,一度代父赴欧美演讲,获得巨大社会反响,遂为女界名流。1903年,康同璧赴美洲考察,途经日本,应邀在东京发表演说,《苏报》称其开中国女界之先。在女性形象建构上,康同璧注重中国传统人文情怀,1909年在香港创立并主持“中国复古女服会”,意在“研究改进女子服装,推进女界文明”。

(二)秋瑾的男女平权与女性精英文化圈

以秋瑾为代表的杰出女性从革命的层面分析男女平权。秋瑾作为杰出女性,兼受中西文化影响,用古体诗歌表述革命话语。她善与人交往,属于清末女性精英文化圈中的领头人物。

1.秋瑾与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生于山西太原,是近代较早从传统女性身份走出来的代表人物。吕碧城自幼习诗文、绘画,得到良好教育,对女学颇为向往。吕碧城曾多次在《大公报》刊文,受舆论界关注,基于女权的共识,与秋瑾成为知音。实际上,吕碧城拒绝参加革命活动,但她用文字宣传思想,投身创办天津女子学堂,重视师范人才培养。维新与革命的区别,导致秋、吕在报刊宣传的价值取向上有所区别。

2.秋瑾与吴芝瑛。吴芝瑛早年受过中国传统的女学教育,字紫英,1868年生于桐城浮山(安徽枞阳县)。吴芝瑛之夫和秋瑾之夫同在度支部(清代掌管财务的机构)共事,秋瑾在北京居住期间认识吴芝瑛,两人结为闺中密友。秋瑾曾参加吴芝瑛发起的“妇女座谈会”,会上得识日本人服部繁子,所以产生日本留学之志。留学期间,秋瑾仍与吴芝瑛保持书信联系,吴氏对秋瑾办报等革命活动多有支持。

3.秋瑾与陈撷芬。陈撷芬的报刊活动多于《苏报》相关,其父是清末著名报人陈范。1903年,《女学报》在上海创刊,陈撷芬任主编,该报鼓吹女权革命,倡导性别政治,与鼓吹种族革命的《苏报》相呼应。“苏报案”发生后,陈范携女儿陈撷芬逃亡到日本。陈撷芬在此期间与秋瑾相识。1904年,陈撷芬与秋瑾等留日学生重组“共爱会”,“宗旨是反抗朝廷,恢复中原,主张女子从军,救护受伤战士,一面通信国内女学,要求推广”。另外,秋瑾还召集全体女留日学生大会,鼓励陈撷芬反抗父亲将她许婚粤商为妾一事,迫使其父解除婚约,可见秋瑾在倡导男女平权革命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二、清末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

(一)《知新报》与康同薇对女性维新形象的建构

康同薇的办报活动主要与当时华南政治舆论平台《知新报》有关。1897年,《知新报》第32册刊有《本馆告白》:“近刊之日本报大半为南海先生之女公子康同薇所译,揭之于此以免掠美”,康同薇于1989年接替辞去《知新报》日文翻译的本山正义。康同薇翻译的不仅有代表日本权利枢纽的《内阁官报》,也有日本地方性刊物,如《东京日日新闻》《长崎新报》,这些都成为维新变法中传播日本新政举措的重要资料。她在《知新报》第52册发表《女学利弊说》,称:“男女形质不同,而为人之道则一”,提出男女平权。她还提出女子教育的重要性,称:“男女之轩轾,良有所因,而国家之盛衰,亦非无故也。”“非先遍开女学,以警醒之,启发之不可”,兴女学已刻不容缓。在康同薇看来,应“遍立小学于乡,使举国之女,粗知礼仪,略通书礼,则节目举矣;分立中学于邑,讲求有用之学,大去邪僻之习,则道德立矣;特立大学于会城,群其聪明智慧,广其材艺心思,务平其权,无枉其力,则规模大立,而才德之女彬彬矣”。女子素质的提高,关系国家政治的素质,她强调大兴女学以强国,而报刊宣传是其传播女学的重要工具。

康同薇的女学思想代表了近代维新女学先行者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二)吕碧城与《大公报》对近代女性形象的建构

吕碧城的报刊活动和社会影响多与《大公报》相关。1904年,吕碧城应英敛之所邀,担任《大公报》编辑,她的大多思想来自报刊传媒。

吕碧城善于作诗,所作诗词大多饱含爱国热情。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吕碧城作《舟过渤海偶成》刊于《大公报》第672号,诗曰:“旗翻五色卷长风,万里波涛到眼中,必有其愁消不尽,楼船高处望辽东。”同时,英敛之应时配合,高频率地刊发吕碧城的诗作,并在《大公报》“论说”栏后刊有:《读碧城女史诗词有感》,称:“试读本报所登碧城女史之诗词,其寄托之遥深,其吐嘱之风雅,我国女界中何尝无人?”引发国人热议。吕碧城对近代女子教育也有一定的见解。她在《大公报》刊文《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云:“女学之倡,其宗旨总不外普助国家之公益、激发个人之权利二端。国家之公益者,合群也。个人之权利者,独立也。”她还刊文《敬告中国女同胞》,提倡破除“好古尊圣,因循守旧”,目的是“以造未来女子之幸福,使之男女平等,无偏无颇”。这些无疑是清末新政时期,吕碧城及《大公报》鼓吹女学的重要言论。在英敛之等人士的帮助下,吕碧城创办了天津女子公学。

(三)秋瑾与《中国女报》对近代女性形象建构

秋瑾的办报经验和革命思想多源自其日本留学经历。1904年,经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正式加入同盟会,在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上,秋瑾被推为浙江分会主盟人和评议部议员。可见,秋瑾在日本期间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并具有一定的政治身份。

因不满日本政府对留日学生的政策压制,秋瑾于1906年归国,积极创办刊物,鼓吹男女平等,倡导排满革命。归国后的秋瑾在上海积极筹办《中国女报》,她曾刊文《创办〈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广告》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倡导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中国女报》于当年十二月初一问世,秋瑾在发刊辞中写道:“我中国之黑暗何如?我中国前途之危险何如?我中国之女界之黑暗更何如?我女界前途之危险更何如?予念及此,予悄然悲,予抚然起,予乃奔走呼号于我同胞诸姊妹,于是而有《中国女报》之设。”此外,秋瑾也很关心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她将日本赤十字社的看护妇女讲义翻译成中文《看护学教程》,并发表于《中国女报》第一、二期上,希望对中国女性职业化的“看护业”有所启迪。秋瑾有诗《勉女权歌》:“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中国女报》的刊文者多为秋瑾知音,如吕碧城等近代著名女性。秋瑾殉难前曾书“秋风秋雨秋煞人”,只承认自己主张“男女平权革命,非满汉种族革命”,《中国女报》也未及出第三期。

《中国女报》的办报思想和内容大多体现了秋瑾的革命抱负,办报侧重男女平权革命也呈现了近代中国妇女刊物达到的历史高度。

三、清末女报人媒介活动的历史意义

以女性身份创办报刊或刊载文章成为近代救亡图存主题下的一个新现象,这些媒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首先,近代女性的媒介活动推动了女学教育的发展。甲午战争的失败被国人看作日本学习西方的胜利,因此,留学日本成为社会潮流,包括秋瑾、何震、陈撷芬等都有留学经历,这些经历也为她们推行女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来源。近代杰出女性推行女学教育的途经主要为两方面,首先是办报刊文,近代报刊登载着一些女子教育改革的文章,如《知新报》发表《女学利弊说》,称:“非先遍开女学,以警醒之,启发之不可。”其次创办女子学堂,如吕碧城创办了天津女子公学并担任校长,《大公报》曾发表《天津女学堂创办简章》,其中申明办学宗旨为:“本学堂以开导女子普通知识,培植后来师范,普及教育为宗旨。”

第二,近代女性的媒介活动推动了报业的发展。甲午战争之前,外报在国内报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报业。杰出女报人在国人办报高潮下也紧跟步伐创办一批政论性报刊,对打破外报垄断的局面起到重要作用。康同薇、吕碧城、秋瑾等报人也是以政治身份办报,开我国女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在新闻业务方面,女性报刊也兼有新闻和评论功能,内容覆盖面也有所扩大,如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还刊有女性看护学等内容。女性办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报人、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

第三,近代女性的媒介活动推动了改革进程和社会变迁。新闻事业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近代报人办报的最终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提供舆论,女性报刊也不例外,康同薇、康同璧姐妹为推行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四处宣传,办报立言;秋瑾本身就是中国同盟会成员,所以她的媒介活动也是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为主。另外,清末民初正值社会转型时期,精英女性的媒介活动对于改良社会风尚、加速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女性问题上,她们禁缠足、提倡女性身体解放,主张男女平权,倡导女性思想解放,是近代社会中呈现的新现象。

四、结语

近代女性精英参与政治活动或创办报刊以此来追求社会改良的经历,反映了近代女性解放既有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女性地位的取得,也有主观意义上女性形象的建构,秋瑾、康同薇、吕碧城等杰出女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李保民.吕碧城年谱.吕碧城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刘慧娟.中国近代第一批女报人的诞生及其影响[J].新闻知识,2010(11):44-46.

猜你喜欢
吕碧城女报女学
近代报刊女性主义的叙事特点探究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美育学刊(2019年4期)2019-07-24 01:49:00
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
女子双侠
爱你(2017年25期)2017-09-12 13:54:42
断魂何处问飞蓬
安徽文学(2016年12期)2017-01-11 18:25:36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公民与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3
最美的23条裙
女报seaside(2014年10期)2014-04-29 21:02:51
晚清女学的视觉呈现——以天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媒体多元化背景下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以《都市女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