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中武汉城市媒介形象呈现
——基于《人民日报》2010—2016年报道

2017-09-18 01:44:21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城市形象武汉

陈 熙

主流媒体中武汉城市媒介形象呈现
——基于《人民日报》2010—2016年报道

陈 熙

选取2010—2016年《人民日报》篇名中含有“武汉”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有关武汉报道的数量、报道体裁、新闻来源、新闻主题、新闻倾向等五方面的内容。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呈现的武汉媒介形象与武汉在中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有着紧密的关系,基本上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分析出武汉现有的媒介城市形象。并对如何提高武汉媒介形象提出了相关策略。

武汉;媒介形象;《人民日报》

[作 者]陈熙,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形象塑造也日益深入。作为华中重镇的武汉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中城市地位开始下降,而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2011年武汉提出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全国性重要影响。2014年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69.48亿元人民币,成为继广州之后第二个GDP破万亿的省会城市。2015年,武汉当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追逐了十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2016年,武汉晋升国家新一线城市行列……武汉正如它的城市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一样,正以一个一线城市迅速崛起的姿态展现于全世界。而当前我国主流媒介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图景中,武汉媒介形象如何?武汉的城市形象建设是否初具成效?本文以《人民日报》近年来对武汉的报道为例,分析当前我国主流大众传媒中呈现的武汉媒介形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武汉城市形象的具体内容解读来分析主流媒体对于城市媒介形象与传播战略的媒介话语建构。以下是内容分析的具体操作。

(一)抽样

通过综合考虑国内的主要报纸类型和研究的需要,笔者主要选取“人民日报”上的报道作为研究的对象。内容分析的样本选取自中国知网全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时间范围是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以“人民日报”作为消息来源,以“武汉”为关键词搜索“标题”,剔除其中内容重复和无关或只是提及“武汉”却没有对此进行具体描述的报道,得出有效样本108篇,由于该样本包含了武汉大学等学校名字中包含“武汉”字样的部分学校,为了对其文化教育进行更好地研究,笔者分别以武汉另外6所在汉部委属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为题名进行了搜索,又得到有效样本7篇,故本文的有效样本一共115篇。

(二)分析类目与设置编码

根据本文研究的问题,将样本分为五个研究变量进行编码统计,包括:

1.报道数量。(1)分别对2010—2016年每年的报道数量及每年各新闻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2)按照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发布的国家一线城市名单,对《人民日报》关于这些城市的新闻报道数量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2.新闻版面。主要分为头版和非头版。

3.新闻体裁。主要包括消息、通讯、深度报道和评论。

4.新闻主题。按照新闻的具体内容,可将样本分为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民生热点、公共服务、交通发展、医疗卫生、法律治安、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城市发展(若一篇报道出现多个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则将此报道统一归类为城市发展)、娱乐新闻、科技创新、人物特写等13类。

5.新闻倾向。即文章的情感倾向,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

二、研究内容

(一)报道数量

报道数量是媒体关注度的重要体现,新闻报道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媒体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只有足够的报道数量才得以充分展示城市媒介形象。通过对《人民日报》2010—2016年有关武汉的有效新闻报道统计发现,最近7年来有关武汉城市的报道有115篇,但纵观2010—2016年每年的报道数量却分布不均,以下为具体数据分析。

图1:2010—2016年《人民日报》关于武汉新闻的报道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从2011年开始,人民日报关于武汉新闻的相关报道数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16年的报道数量已不足十篇。2010年,《人民日报》继续增版,共24版。2013年,《人民日报》版面继续发生变化。周一至周五版数不变。周六增加假日生活与生态周刊,周日增加特刊与国防周刊。在《人民日报》不断增版的情况下,以武汉为题的相关报道却在下降,从这一方面看出武汉近几年在主流媒体中的关注度并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新闻数量有18篇,占总报道数量的约15.65%。随着报道总量的减少,头版的新闻也随之减少,可以看出武汉的城市形象在主流媒体中式微的趋势。

笔者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对《人民日报》关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天津、南京、重庆、西安、长沙、青岛、沈阳、大连、厦门、苏州、宁波、无锡等19个一线城市报道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得出以下数据。

图2:2010—2016年《人民日报》关于19座一线城市新闻的报道

从图表中,我们发现,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其特殊地位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新闻报道的数量上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北京和上海依靠综合优势不仅占据了排行榜的前两位,而且所占比例接近50%,而作为老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以及其他两个直辖市的天津和重庆其新闻报道的数量也充分代表着该城市在国家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排在武汉前面的还有南京、杭州及成都,武汉在《人民日报》的报道数量位居内地城市第十位,这与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武汉排名内地城市第十一基本吻合。这个数据也从侧面体现了武汉媒介形象在全国的综合排名。笔者又对自己的家乡张家口进行了数据分析,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自2015年成功申奥以来可谓名声大噪,虽然《人民日报》在2010—2016年期间对其报道的数量仅有18次,但自从2015年8月1日申奥成功以后报道数就有8次,相较于之前67个月10次(0.15次/月),现在17个月8次(0.47次/月),频次有了大幅度提升。从以上的数据都可以看出社会——政治结构对于主流媒体报道的影响。2016年年末,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特殊的行政地位决定其特殊的媒体地位,武汉应借此政治策略进一步提高媒介形象,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武汉。

(二)报道体裁

根据对样本的统计分析,在《人民日报》对武汉的115篇报道中,报道体裁可分为消息、通讯、深度报道和评论这几类。总的来说,《人民日报》中关于武汉的报道以通讯为主,其次是消息,这两类报道类型分别有76篇和20篇,占据了总报道量的66%和17%。消息主要是报道新闻的动态,选题范围较为广,但仅仅只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缺乏深入地挖掘和具体的事件细节。通讯一般篇幅较长,所传达的信息更多,对事件的描述也更加深刻详尽,对事件的细节展现更加传神。采用其他体裁的文章较少,深度报道有8篇,评论有11篇。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表达一种意见性信息。对于报纸来说,主要通过消息在传播的横向范围上打造一个城市的形象,通过通讯、评论和深度报道来取得对该城市在深度上的刻画,很显然,我们可以通过人民日报对武汉的城市形象的呈现看出,纵向的评论和深度报道等体裁类型的不足。

(三)报道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报道主题是塑造框架的重要变量。对每个报道主体频率和频次的统计可以探讨出媒体报道时的侧重点,进而得出研究对象在该媒体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在记者视角下此类媒体对研究对象表现出的整体认识和基本态度。

总体来看所有样本中,关于“武汉”的报道涉及面较广泛,较为集中在“城市发展(16.5%)”“文化教育(15.7%)”“公共服务(9.6%)”“民生热点(8.7%)”和“生态环境(8.7%)”。可见,武汉的城市发展问题是最受关注的,而在这些报道中,有对城市发展所提的建议,也有客观描述武汉市政府政策的,更有对于城市发展所带来问题的反思。而民生、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教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特别是文化教育,《人民日报》对于其报道的数量仅次于城市发展,这与武汉作为高校众多的教育大省的形象相匹配。而在文化教育报道的数量中,武汉大学相关的有7篇,华中科技大学相关的有3篇,华中农业大学相关的有2篇,武汉科技大学相关的有

2篇,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分别有1篇。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武汉乃至全国的地位,在人民网颁布的2015—2016年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中,武汉大学高居第三,而在此榜一个重要的依据则是高校媒体影响力,在这一数据中武汉大学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居第三。所以无论是其他高校形象的塑造还是武汉这座城市形象的塑造,提高媒体影响力是充分且必需的。武汉的城市形象是多元的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从下表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对其关注的角度和分量较多。但报道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和文化教育上,其他主题相对而言较少,这说明武汉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轨道,或者说公共制度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媒介的足够关注。和“娱乐之都”长沙相比,武汉略逊一筹,七年以来相关的娱乐新闻也仅有两条,这本身与《人民日报》强调“政治家”办报,以政治和经济新闻为主的定位相适应,但娱乐精神欠缺的确也是武汉的现状,娱乐产业是长沙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武汉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表为7年以来《人民日报》关于武汉新闻报道主题的数量分布:

表1:2010—2016年《人民日报》关于武汉新闻报道主题的数量分布

(四)报道倾向分析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指显现或隐藏在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工作者本人或新闻机构本身的观点和态度。新闻倾向性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以及新闻语言的选择所呈现出来的。因此在这部分的分析当中,将新闻报道的倾向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以及中性报道。在全样本的115篇新闻稿中,正面报道共计98篇(85%),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的数量偏少,从2010年负面报道占当年报道总数的45.5%减到2016年的零负面报道,这说明武汉近几年的负面形象在降低。

三、传播策略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2010—2016年关于武汉报道的内容分析后发现,较之于其他一线城市的新闻报道数量,武汉位居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两个直辖市重庆、天津和另外三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成都之后,位居第十,和目前的综合竞争力大致吻合。报道题材多以常见的通讯和消息为主。报道主题涉及多个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城市发展和文化教育,这分别代表着武汉目前城市发展的速度和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大省的地位,但其他主题相对而言较少也是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报道来源大多由人民日报湖北记者站完成,报道倾向越来越积极正面。但媒体报道数量的减少也为其形象的塑造敲响了警钟。故笔者就武汉城市媒介形象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城市形象的名牌策略

城市形象的塑造应充分利用且规划设计好名牌战略、精品战略、造星战略等来提升城市整体的媒介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从以上内容分析发现,武汉有“九省通衢”“世界工程设计之都”“中国中心城市”“中国硅谷”等称谓,又先后提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每天不一样”“复兴大武汉”等口号,气势响亮,但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每一点都耗材耗力去突出,结果每一点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更造成了城市形象的混乱与误读。对一座城市而言,一个提神的品牌能让它声名远扬。打造城市媒介形象,不能盲目跟风,要找准自己城市的“唯一性”。就武汉而言,从《人民日报》2010—2016年的报道来看,只有城市发展和文化教育在这七年间的每一年都有相关的报道篇目。故武汉可以依托优质的教育资源,从中寻找灵感,提炼并找到最独特的一点,打造成武汉的城市符号。这样,媒体在报道时相对而言就会比较集中,知道了城市的特质,也就更好地从城市的特质出发去宣传报道,提升城市的媒介形象。

(二)注重城市形象报道范围的拓宽

在上文的名牌策略中笔者提到打造城市媒介形象不能盲目跟风,要找准自己城市的“唯一性”,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要弱化报道,只不过是要重点打造一个品牌。而纵观《人民日报》2010—2016年的报道来看,武汉既没有一个明确的城市品牌让媒介集中呈现,在部分领域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关于经济发展的报道,2011—2013数量为零,2014年在生态环境、民生热点、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娱乐新闻、政治发展、人物特写等七个方面为零,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的比较来看,媒体对于武汉相关内容的报道还没有做到多点开花,故政府应加大力度对其他社会各方面进行宣传,让更多的领域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

(三)注重信息接触点的传播

信息接触点就是指城市产品、城市品牌与城市传播工具等相关信息与城市受众所接触的一系列的节点。通过以上内容分析发现,省政府、市政府的决策及省领导、市领导的讲话等和城市媒介形象的传播息息相关,《人民日报》关于武汉的报道大多来自于文件政策或领导讲话精神。城市管理者的信息发出直接影响着城市各级形象推广者的态度和观念。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要更多地给传播者制造传播的机会。而作为信息直接创作的传播人员要善于把握信息接触点,及时准确地理解信息发出者的意图。通过分析我们也发现,传播人员对于信息的把握对于主流媒体呈现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一环。2011年《人民日报》对于武汉新闻的报道数量之所以较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一年《人民日报》湖北站的记者平均每人写有5篇不同类型的消息、通讯等,主要记者有五人,分布较均匀,而且某位记者善于把握信息接触点,从2010—2012这三年的写作来看比较高产。从统计结果来看,随后《人民日报》湖北分站的主要执笔记者在减少,创作的动力也在降低,从之前的主要五人减少到主要三人,从之前的人均5篇减少到人均2—3篇。这与媒介的融合、新媒体的冲击不无关系,但《人民日报》作为一份权威的中央党报,近几年,在人员的配置上或许还应不断优化,而武汉市若想提高城市媒介形象,对于主流媒体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以及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

[1]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杨洸,陈怀林.传媒接触对本地城市形象的影响——珠海受众调查结果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3):66-75.

[5]钱志鸿,陈田.发达国家基于形象的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问题,2005(1):63-68.

[6]樊传果.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6(5):58-60.

[7]江根源,季靖.地区媒介形象:传统、权威与刻板印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61-68.

[8]江根源,季靖.城市媒介形象:中国新闻体制下历史和现实的建构[C]//“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

[9]肖志芬.试论报纸媒体对城市文化的挖掘和传播[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0]郭小照.传媒中的城市形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1]江根源,季靖.城市媒介形象及其传播战略的选择——解读杭州市在三份国家级报刊中的媒介形象[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

[12]聂远征,皮莉丽.空间叙事:媒介建构城市形象的新路径——以武汉报纸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报道为例[J].新闻界,2011(7):30-32.

[13]徐莉.城市发展中的媒体力量[J].新闻战线,2012(10):34-36.

[14]寇非.传播战略与城市形象传播[J].新闻战线,2012(5):67-69.

[15]谢语蔚.多元媒体时代大都市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16]戴元初.传播媒介:城市形象传播的桥与墙[J].青年记者,2012(13):75-76.

[17]周夏.城市形象传播中城市地方感的媒介呈现[D].南宁:广西大学,2013.

[18]张瑜烨,望丽红.城市形象在媒体中的定位与建构——以《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武汉市报道为样本[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107-112.

[19]孟烨,杨婧.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媒介策略[J].学理论,2013(11):152-153.

[20]陈媛媛.我国主流媒介中武汉形象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2006—2012)的报道为例[J].采写编,2013(5):18-20.

[21]艾保.武汉城市形象的媒介呈现与地方感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城市形象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歌剧(2020年4期)2020-08-06 15:13:32
我们在一起
歌剧(2020年3期)2020-08-06 15:12:36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环球人物(2020年3期)2020-03-02 02:15:22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42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辽宁经济(2017年6期)2017-07-12 09:27:28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