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报审稿人队伍不稳定状况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2017-03-28 15:18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稿源审稿人办刊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 430065)

审稿人是期刊的重要办刊资源,对期刊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建立一支高水平、高效率、公正的审稿人队伍,成为保证科技学术期刊质量和期刊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1]。国内期刊界有人作了有益的探索[2-9],包括审稿人遴选途径、方法和原则,审稿人的动态管理和建设,借鉴国外审稿方式、缩短审稿周期等,对学术期刊审稿人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期刊群有不同的办刊实际,同一期刊群中的不同期刊因办刊宗旨、专业特点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探索主要是研究科技期刊群体,也有一些高校学报群体的探索,没有学者专门研究高职学报审稿人队伍建设,作为学术期刊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学报虽有高校学报的某些共性,但也存在很多的差异,比如,高校学报可以依托校友资源物色审稿人[2],而高职学报群体难以操作。高职学报有其特殊性,有其办刊实际,高职学报审稿人队伍不稳定,这一状况会影响高职学报的办刊质量,必须引起高职学报办刊人的高度重视。

1 高职学报审稿人队伍不稳定

高职学报是综合性学报,建立一支人数充裕、专业(学科)特长分布均匀、审稿质量高、责任心强、审稿速度快的审稿人队伍是处理好审稿环节的基础。而目前高职学报的现实状况是审稿人队伍不稳定,审稿周期长,难以找到合适的审稿人,有时甚至处于来稿无人可送审的窘境。具体表现为:

1.1 高职学报校内审稿人审稿积极性不高

高职学报校内审稿人大多数是学校各二级学院的教学院长或者主任,他们主持整个学院工作,还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本职工作繁忙,因而对审稿的积极性不高。学术实力强且审稿动力强的审稿专家屈指可数,甚至有些专业(学科)1个令编辑部满意的审稿人都没有[10]。为此,一些高职学报更倾向于在校外选择审稿人,而忽略了校内审稿人的遴选工作,但笔者以为,高职学报审稿人队伍建设应坚持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校外审稿人队伍建设的同时,也不能放松校内审稿人队伍的建设,学报具有校属性,让学校更多的部门和人参与学报,有利于学报的发展,能为高职学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1.2 过于依赖某一个审稿人

因与编辑部的特殊情感建立的某个审稿人审稿质量高,审稿速度快,审稿频率高,来稿任何时候都接受审稿,可谓“来稿不拒”,比如,某高职学报一审稿人平均每年审稿达80篇之多,而且每篇审稿意见详实,从不敷衍,审稿周期一般在几天至半个月之内,该审稿人为期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某高职学报缺乏这个专业的审稿人,过于依赖这个审稿人,如果一个阶段该审稿人有其他特殊工作不能接受审稿了,那么这个专业(栏目)就没有审稿人了,编辑部就会显得比较被动了,这不利期刊的长久发展。编辑部平时就要做好审稿人遴选工作,储备尽量多的审稿人。

1.3 经常出现“一次性审稿人”

编辑因为某篇来稿花了很多功夫,通过认识的人联系到一个相关专业的审稿人,初次审稿,审稿人积极性很高,态度也很认真,回复也较及时。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期刊没有收到相关方面的来稿,就再也没有跟审稿人联系过了,而审稿人还以为是自己审稿不符合要求,所以没有再接到审稿邀请,以后就算有相关方面来稿编辑也不好意思再找该审稿人,这个审稿人就流失了,成为“一次性审稿人”。这对审稿人和编辑认识的人是一种隐性伤害,而高职学报“一次性审稿人”现象还较为普遍。

1.4 有些高职学报没有进行同行评议和严格执行“三审制”

有的高职学报因为人手少、制度不完善[11]、稿源不足、迫于刊期出版时间压力等原因没有同行评议或没有严格执行“三审制”,这不仅不符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审制”的出版管理规定,长期下去,将会导致高职学报质量急剧下滑。

2 高职学报审稿人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2.1 稿源不足,优质稿源稀缺

在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导向下,我国大多数高质量的论文流向核心期刊,更有甚者流向国外。高职学报也刊发过只为学术交流的作者投来的高质量论文,但数量极少,大多数是为职评和课题结题而发表的文章。高职学报作者大多为高职教师和在校硕士研究生,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中专院校整合、升格而来,办学历史相对不长,教师的科研素养更是参差不齐,而且高职教师的高水平论文依然流向了校外,大部分教师觉得一般的文稿才会投给校内学报,必然导致高职学报稿源不足,优质稿源更是稀缺。近年来, 在校研究生稿件出现了急骤上升的趋势, 不少高职学报发表研究生稿件数量能够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稿件属于专业课程的阶段性作业, 缺乏深度和说服力, 质量不高[12]。他们虽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但毕竟科研经验不足,属于学术研究初学者,而且部分高校有硕士研究生毕业需要核心论文的要求,这也会造成高职学报稿源不足。

2.2 栏目设置宽泛,包罗万象

从整体上看, 高职学报特色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栏目设置没特点, 大多仿效本科院校学报。栏目设置一般比较宽泛,大多期刊“特色栏目”无特色,特色栏目建设也因稿源和其他困难而难以为继。而栏目设置是高职学报的基本架构, 既体现本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及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科研实力水平, 又彰显其在某一专业领域或行业的发散与吸纳效应, 形成良性互动。高职学报栏目设置的宽泛则导致吸引不到有一定深度和水平的论文, 形成不了固定的读者群,读者群同时是潜在的作者群,不固定作者群导致稿源杂,要求多专业的审稿人,进而增加遴选审稿人的难度。高职学报稿源不足,稿源杂,一些学报会因文设栏,很容易产生“一次性审稿人”现象。

2.3 审稿动力不足,审稿积极性不高

《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13]一文指出,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大的类别,其中,内在动因包括:(1)了解同行研究状态,积累学术信息;(2)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研究热点;(3)弥补学术信息短板,增加学术信息积累;(4)积累论文写作经验,提升论文写作能力;(5)积累学术人脉,赢得学术观点发布平台;(6)学术身份与学术地位的象征;(7)自我挑战的需求;(8)了解期刊运作,增加投稿经验;(9)难以回绝,避免人际摩擦;(10)助人的心理需求。外在动因包括:(1)对办刊人的认可;(2)对刊物( 或栏目)知名度的认可;(3)物质报酬(影响甚微)。同样作为学术期刊的高职学报审稿人存在审稿动因的多样性,相较科技期刊而言,高职学报学术资源有限,优质稿源欠缺,越发会导致审稿人内在动力不足。笔者认为,高职学报应从外在动因角度去增强审稿人的积极性。

高职学报审稿人队伍不稳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稿源不足,除了文中提到的以上因素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主编的更换会影响审稿人队伍的稳定,主编的办刊主张不同,选择刊发的文稿就不一样,必然会影响审稿人的选择,从而影响审稿人队伍的稳定,等等。

3 稳定高职学报审稿人队伍的对策

审稿是办刊的重要环节,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栏目建设、作者的培育、办刊人的主动性都有极大的联系,所以高职学报稳定审稿人队伍应多途径遴选审稿,加强栏目建设、培育作者,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期刊与审稿人之间的黏性,加强自身学术素养和编辑素养,等等。

3.1 加强栏目建设,培育作者

高职学报稿源越是不足,栏目越是多,还可能因文设栏目,否则不能正常出刊,而栏目越多,稿源越综合,形成不了稳定的作者群,导致稿源越不足,如此形成一个不良循环,很多高职学报就一直处于这种怪圈之中,艰难办刊。高职学报应跳出这个怪圈,积极进行栏目建设,尽量减少因文设栏。高职学报办刊人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选题策划,主动约稿。通常高职学报办刊经费有限,从高职学报实际出发,可以选择的约稿方式有:(1)处理当期文稿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作者的研究状态,适时引导作者写作投稿,或者推荐本刊给其他人;(2)退稿要把审稿意见转告给作者,退稿不退人;(3)对于选题较有新意,但论证不足的文章,可以引导作者修改充实论证,不要立刻回绝,等等。这种做法需要持之以恒,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效果,期刊作者群大了,稿源自然就多了。

3.2 多途径遴选审稿人

学术期刊要多途径选择审稿人,学者们对此有过论述,大致有:查找审稿人名录、全国博士名录,查询网络平台、各大期刊数据库,依托办学资源、运用校友资源,使用参考文献,选择年轻的博士与退休的老教授,从作者中挑选等[2-9],这些审稿人遴选途径都有各自的优点,不同的期刊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选择遴选方式。就高职学报的实际而言,高职学报人手少、精力有限,一些遴选途径不太适合高职学报,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寻找,一般专家、学者信息不全,要经过很多周转才能找到,需要花费编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还会遭到专家拒绝,让编辑产生挫败感;又如,依托校友资源,高职院校相对高校校友资源欠缺,难以操作。

高职学报遴选审稿人,还应坚持符合高职学报实际的原则,上文提到高职学报应从外在动因角度去增强审稿人的积极性,那么高职学报应该选择与高职学报、办刊人有联系、有感情的审稿人,更容易赢得审稿人对办刊人的认可(编辑的责任心,工作态度,编辑的学术水平),对刊物的认可(在同一类别、层次期刊中具有学术性、规范性、严谨性等),有助于审稿人持续稳定地审稿。

(1)选择校内外年轻教师。近年来,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建设,开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在争创“优质高校”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引进了很多80后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他们精力旺盛,了解本学科的最前沿动态,正在从事与所审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够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应用价值等方面给予客观评价,指出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具体的修改建议,帮助作者对稿件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能够提升论文的学术价值。

(2)在熟悉的作者中物色审稿人。通过文稿处理往来,编辑部大致可以了解作者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甚至其性格和人品等,从而确定哪些作者可以补充进审稿人队伍。通常作者与编辑部有数次往来后,都会对编辑部或编辑产生好感和信任, 对编辑部的诚恳邀请, 这些作者通常也会乐意接受,有些还抱有感激之情。这些作者经过几年的系列研究、著作、投稿, 对某一专业领域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熟悉所发表的期刊以及该期刊对稿件的基本要求。因此,他们往往可以对稿件提出比较客观的甚至是创造性的评价意见。

(3)选择同行做审稿人。高职学报编辑参与各专业(学科)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多,但经常会参与一些期刊编辑协(学)会活动,编辑之间经常一起开会,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可以邀请学术能力强、责任心强的编辑同行审稿,一是可以增加好的审稿人,二是可以加强与同行编辑的联系,交流办刊经验,促进办刊质量的提升。

3.3 增强审稿人与期刊的黏性

编辑送审时应该合理分配送审稿件,同类稿件较多时不要过于集中于某一两位专家,导致专家审稿工作超负荷,也不要长时间让某些专家无稿可审,闲置时间长了,专家和编辑之间难免生疏,久而久之,审稿专家也就流失掉了。对长时间没有稿件送审的专家,编辑应主动联系他们,发挥审稿专家组稿或约稿的作用,对组稿或约稿成功的专家,同样给予相应的酬劳,这样既可以增加优质稿源的数量,也可以让审稿专家融入期刊工作团队[14],还可以避免“一次性审稿人”现象。对于初次审稿的审稿人,编辑部要告知其明确的审稿要求,所审文稿最终刊发状况,让审稿人更加明白期刊文稿使用要求。编辑还应及时发放审稿费,还可以定期评选优秀审稿人,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逢年过节,通过电话、短信、微信、邮件等渠道表达问候,总之,让审稿人与期刊更多的互动,增强审稿人与期刊的黏性,达到稳定审稿人队伍,不流失资源的目的。

3.4 编辑应提升编辑素养和学术素养

编辑应提升编辑素养,编辑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编校文章的水平,才能赢得审稿人的好感和好评,增强对期刊的好感,愿意持续为刊物审稿。编辑应提升学术素养,一个高素养与研究能力强的编辑,一是可以在期刊界得到同行的认可,更好地建立与同行的联系,二是可揣透审稿意见,就文章的学术观点与作者、审稿人很好地沟通,充当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桥梁。

笔者所在期刊基于以上审稿人队伍建设工作实践,取得一定成绩,拥有一批审稿速度快、审稿质量高的审稿人。在遴选审稿人的过程中,编辑自身也得到成长,与同行交流办刊经验,相互借鉴好的做法,提升了办刊效率。

[1] 益西巴珍·吐故纳新。 审稿专家队伍持续建设的措施[J].编辑学报,2008,20(6):526-528.

[2] 陈 翔,王昌冻.《广东药学院学报》多途径挑选审稿人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6):670-671.

[3] 诸叶梅,刘 力.如何准确地选择审稿人[J].编辑学报,2000, 12(1):26-27.

[4] 龙爱良.审稿人选择方法新探[J].编辑学报,2001,13(6):328-329.

[5] 程 静.选择合适的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几种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23(5):103-105.

[6] 陈素清.高校学报审稿人选择的原则[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174-175.

[7] 高 佳.高校学报审稿专家库的建设[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4):309-412.

[8] 于 洋,等.科技期刊国内外审人的选择与合作[J].编辑学报,2016,28(4):362-365.

[9] 王丽丽,高 霏.一种新的审稿方式[J].编辑学报,2017,29(2):145-148.

[10] 占莉娟,林松清,王利萍.高职学报内涵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2(7):708-713.

[11] 赵 颖.基于学术失范背景下的高职学报发展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2-124.

[12] 高 旻.关于高职学报特色建设的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8(2):91-94.

[13] 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63-369.

[14] 郑晓艳.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库的建设与管理[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129-131.

猜你喜欢
稿源审稿人办刊
《军事护理》2021年度优秀编委、审稿人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声 明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本刊评出2018年度优秀作者和优秀审稿人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