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加尔—加尔》阿依特斯的本体研究

2017-03-28 20:24李臻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曲式哈萨克族乐句

李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哈萨克族《加尔—加尔》阿依特斯的本体研究

李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哈萨克族是新疆的世居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其民歌具有宝贵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对哈萨克族经典阿依特斯《加尔—加尔》的本体研究,从曲式类别、结构形态、调式音阶特征、节拍运用、歌词特点、旋律形态、材料关系等方面探究哈萨克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

哈萨克族;加尔—加尔;本体研究

哈萨克族是古代居住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的游牧部落,他们善良、智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并有着鲜明浓郁的民族特点。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地位于新疆北部。四周由天山、阿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山等山脉环绕,中间是准格尔盆地和伊犁盆地。哈萨克族世代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随着季节变化不断迁徙转换牧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哈萨克民族吃苦耐劳、热情豪爽的性格。哈萨克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从生到死他们离不开音乐。正如近代哈萨克族杰出诗人阿拜·库南拜说:“歌声打开你生命之门,歌声又送你进入坟墓”。[1]在理想生存环境下,哈萨克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歌曲,成为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享誉国内外。

哈萨克族民歌从内容上分可分为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类;演唱形式上又可分为对唱、独唱和弹唱三类。[2]其民歌曲调优美、抒情,在哈萨克人民中广泛的传播着,历久不衰。本文是以新疆哈萨克族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作为研究对象,从音乐技术理论角度对哈萨克族民歌的曲式结构特征、旋律形态特征、调式音阶特征及节拍节奏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

在习俗歌曲中,要数《婚礼歌》最为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婚礼歌》是男女对唱的《加尔—加尔》。哈萨克语“加尔”是情人的意思,歌中以“加尔—加尔”作为衬词频繁出现,此歌因此得名。《加尔—加尔》是在姑娘出嫁时,为了安慰新娘、祝福新人、活跃气氛,由接亲的小伙子与送亲的姑娘们展开的阿依特斯。《加尔—加尔》有相对固定的曲调,歌词即兴编唱,笔者将运用音乐本体学知识来分析这首具有浓郁草原音乐文化特点的民歌。

一、音阶调式特征:

新疆作为陆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古代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交汇于此,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共荣共生,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跨界民族之一——哈萨克族,受到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族民歌的调式非常丰富多样,欧洲大小调式与中国五声性调式共同存在着,有时我们还会发现另一种混合调式,即前两种调式相互融合的产物。谱例:1《婚礼歌》

《婚礼歌》调式音列是特殊的七声音阶(dore-mi-fa-sol-la-bsi-si-do),在以do为主音的五声宫调式基础上加入了降VII级音,降VII级音在上方给羽音支持,做为羽音的辅助音;VII级音在下方支持宫音为导音这就形成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存的现象。我们把这首民歌中出现的降VII级音称为哈萨克族民歌的特征音。歌曲分成四个小短句,第一短句和第三短句带有明显的五声音乐风格。若以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理论来看这首《婚礼歌》是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清角和闰两个偏音,具有燕乐音阶的特征。但在谱例的第14、15小节出现了VII级音,又不完全符合传统的燕乐七声音阶特征。若以欧洲大小调体系来分析此曲,那么第14、15小节的VII级音可以看做调式导音,且第15小节的VII级音是以小二度上行级进倾向于调式主音,但从旋法与风格上来看,这首民歌不能归到欧洲大小调体系。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一首特殊的燕乐七声调式。

二、曲式分析

(一)曲式类别与结构

曲式即音乐过程的结构,由各种原因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迄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基本曲式结构类型分为七大类: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3]

哈萨克民歌按照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弹唱三种。曲式结构类别有两句体、三句体、四句体等不同类型的单一部曲式;有带再现或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还有规模较大的复二部曲式等。这首《婚礼歌》就属于四句体的一部曲式。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由乐段作为整体结构的曲式称为一段曲式也称一部曲式。这首民歌每句又由四小节组成,在曲式结构形态中属于方整性结构。四个乐句构成完整的旋律,而不是零碎的展开。表达了明确的乐思。

(二)音乐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音乐是有语言的,每个音符表达出的感情都不同。音乐是用其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方式来向大家呈现出一部部震撼心灵的作品。音乐的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题、节奏、节拍、旋律线、调式调性、以及音乐发展的手法、材料等。[4]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本曲的音乐语言。

1.主题:不同于一般旋律,它是在特定的音乐发展条件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独立特点的旋律,在整首音乐中负担并决定着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5]如果我们把一首乐曲比作一栋多层的房屋,那么每个主题就是房屋的一层楼,而动机是盖房屋所需的建筑材料,一栋房屋可以有无数种建筑材料,也可以用在任何一层楼上,但每一层楼之间是独立分开的。

由定义可以看出,主题是音乐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旋律,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起着核心作用。本首《婚礼歌》属于单一部曲式,形象鲜明,结构短小。主题是前8小节,单一材料主题,包含全曲的典型节奏型,后8小节等于是主题的变化发展。奠定了全曲活波轻快的音乐风格,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热爱生活喜爱音乐的特征。

2.动机:赋予主题以独特的性格面貌,具有独特表情含义的音调进行凝聚的形成,但比主题小具有不稳定性,有活力。[6]动机是主题发展的胚芽,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小单位。

这首民歌的动机就是第1、2小节,从节奏型看是由6个八分音符加一个四分音符组成:xxxx|xxx|;这个节奏型贯穿全曲。第一小节第一拍出现五度跳进,而第9小节第一拍有个四度跳进,这是在原始动机上做变化处理。将1、2小节与5、6小节做一比较,发现5、6小节是对动机变化的重复。出现前八后十六这一节奏型,打破了再一再二再三的重复律动。这首歌曲的动机在强拍开始弱拍结束。若按吴祖强编著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来分析,这首民歌的动机属于扬抑格。此种动机从稳定的重音开始停与弱拍弱音,因此稳定性强于动力性。全曲围绕着动机音型发展,表现出哈萨克族典型的节奏律动,又从听觉上不停重复节奏律动,加深了人们对歌曲的印象。仔细分析全曲,可以看到所有乐句均是对动机的变化发展,构成完整的一首作品。

3.节奏节拍与速度

节奏:音乐中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称之为节奏。节奏型:音乐中反复出现的有一定特征的节奏,称为节奏型。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如同音乐的骨骼,支撑着音乐的发展。[7]

哈萨克民歌的节奏节拍变换多样,具有变化自由的特点。分析这首民歌发现全曲典型的节奏是xxxx|xxx|,6个八分音符加一个四分音符,节奏平稳有规律,此种节奏型按类型分属于均等型。若哼唱此歌曲,会发现这种节奏符合哈萨克民歌步律中的四音音步与三音音步,整首歌曲律动感很强。这组节奏型最后落在一个四分音符上,感觉是对话间的停顿,也有种对下句的期待感。

节拍:相同时值的强拍与弱拍有规律地、周期的反复。[8]

哈萨克民歌节拍多以二拍子或三拍子为基本拍子中插入非正规循环的变换拍子,分析这首民歌发现全曲节拍简单,以2/4拍贯穿始终无变换节拍,简单易记,符合哈萨克民族舞蹈律动。一强一弱的节拍规律加上小快板的速度,表现出结婚时欢庆喜悦的心情。

4.旋律

哈萨克族民间歌曲的旋律热情优美,奔放粗犷,旋律中跳进较为多见,有时还出现调式交替和转调的现象。其民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代表性的特点之一就是旋律中带有呼唤音调。这是由于他们特定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长期的游牧生活造成一种问答式的民歌形态,这种形态类似于一种对大自然或亲人的呼唤,这些特征表现在旋律中属于呼唤音调。

呼唤音调通常用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以不同的型态出现在歌曲的曲首部分,有时还可以将上四度音程扩展为六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呼唤音调的变体出现在旋律结构的内部,特别是一首歌曲内容转折处和句读处。

从横向分析《婚礼歌》一开始的第一拍就是呼唤音调的基本形态——调式主音do到属音sol上五度进行,典型的曲首出现;在歌曲的第9小节第一拍处同样是一个呼唤音调的基本形态——从属音到主音的上四度进行,从曲式结构看,该呼唤音调出现在第三乐句的曲首处。若从纵向分析这首民歌,第一乐句的结尾音是sol,第二乐句的结尾音是do,那么纵向理解,sol-do就是一种呼唤音调——调式属音到主音的下五度进行;第三乐句的尾音与第四乐句的尾音,即fa-do,是呼唤音调在音程上作了扩展——调式下属音到主音的下四度跳进。由此看出,呼唤音调在哈萨克族民歌中处处可见,是哈萨克族民歌旋律重要特征之一。

分析其旋律的终止形式:第二乐句结尾(第7—8小节),从结构上看是歌曲的半终止,结束是从上主音下行级进到主音。这是歌曲中常见的一种终止形式之一。而第四乐句结尾也就是全曲结尾(第15—16小节),是调式属音到主音,中间用二度级进音程做铺垫。这在欧洲音乐中常见。可见哈萨克民歌的旋律形态和欧洲音乐体系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全曲结尾停留在调式主音上,属于收拢性乐段终止。

5.音乐保持和发展中的手法

好的音乐不是大量新主题的堆砌,相反,是在一个好的音乐主题呈示后,运用各种保持和发展手法来巩固发展音乐主题,在原有主题下利用作曲技巧使得音乐在保持中发展。做到变化与统一并行。笔者对这首民歌在音乐保持与发展中所用到的手法进行分析探究。

音乐主题需要巩固加深,歌曲的内容需要统一,这时就要用到重复这一手法。重复可分为两种: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9]这首《婚礼歌》恰当的运用重复的手法,使那些有代表性的主题或乐句在歌曲中多次出现,加深人们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记忆。

整首歌曲大量使用同一节奏型,使一个简单的素材统一成一个完整的曲式结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基本节奏为:xxxx|xxx|xxxx|xx|,只是在第6、7小节出现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装饰变化,但整体节奏不变。随后的第三、四乐句均是对基本节奏型的重复。这种大量的节奏重复手法加深了人们对这首民歌的印象,由于音调的改变使音乐获得了发展,但基于节奏不变的条件下,使音乐保持了一定的统一和贯通。这首歌曲简单短小,运用的发展手法比较少,在其他哈萨克族民歌中还常用到模进、宽放等手法。

通过对哈萨克族代表性民歌的再次研究分析,希望能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掌握哈萨克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了解感受这个民族在音乐领域的魅力所在。

[1]林容宇.哈萨克民歌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初探[J].广西玉林市文艺出版社,2012,(7):218.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9: 770.

[3]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目录3,4.

[4][5][6][7][8][9]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绪论2,5,6,15,16,97.

J607

A

1671-6469(2017)-04-0021-04

2017-01-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非遗’视野下的新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大会研究”(14CH140)

李臻(1991-),女,河南南阳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与创作。

猜你喜欢
曲式哈萨克族乐句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