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块化探索

2017-03-28 16:22:40丁枫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基础课美的大学

丁枫

(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常州21303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模块化探索

丁枫

(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常州213032)

运用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模块化教学,以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目标,紧扣“自由”理念,以“美”作为切入点,系统探讨大学之美、艺术之美、人格之美、逻辑之美、情感之美、制度之美、生活之美,运用“美的唤醒”实现该课程教学模块的优化与重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块化教学;教学供给侧改革;美的唤醒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高追求和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教师在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模块式教学中,应紧扣“自由”理念,以“美”作为切入点,系统探讨大学之美、艺术之美、人格之美、逻辑之美、情感之美、制度之美、生活之美。美是自由的象征,通过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审美路径,引导大学生不断构建完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我,同时推进和谐社会的制度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基础课”模块化教学

“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其内容十分丰富,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难免会带给学生老生常谈之感,课堂教学出现了教师“产能过剩”,即一方面“落后产能”的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又导致教学目的最终难以实现。因而,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增加有效供给、切实解决教育教学需求严重不足出发,通过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矫正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教师供给对学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础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落在抓住对教学目的最重要同时又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基础课”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身心发展。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我完善、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批判性思维、法治意识、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素养的养成。“基础课”理应承担起指导大学生涯与探讨人生价值实现的使命。对“基础课”教学供给侧改革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教师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理念并以此作为教学宗旨,创造性地以“美”作为切入点展开模块式教学,在“基础课”上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化学习。

二、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是“基础课”模块化教学的价值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内涵非常丰富,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遵循。在24个字的核心价值理念中,“自由”对于个人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凝聚民心的重要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最高层面,切实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宪法权利,努力实现每一个公民选择生活的自由、成就梦想的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对于未来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最高追求和价值目标。在今天社会主义的中国,自由不是抽象的理想,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法治的前提下,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自由与社会自由,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自由与幸福。

大学是培养自由人的地方,大学的精神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马克思主张的“自由个性”“自由发展”“从宗教解放出来的自由”是相通的。因为大学所具有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确保大学的师生能够潜心地研究学问、不断地追求和认识客观真理,这不仅是大学实现研究学术基本功能的需要,也是每个身处大学的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

“基础课”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提倡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必须要和真诚善良、积极生活、公共责任结合起来,当更多的个体以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走进社会,始终以良知、理性、批判精神和人文操守来对待世事的变迁,不随波逐流,不患得患失,去追求真诚善良与公平正义,真正践行公民的公共责任,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更自由。

三、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是“基础课”模块化教学的审美表达

广义的“美好”涵盖了一切真、善、爱,而必定要排斥一切虚假、丑陋与邪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正因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离开了人,就没有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美是自由的象征。”这一三段论的逻辑表述出自高尔泰先生的美学著作《论美》。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才是生命的意义;个体在生命中体验到的快乐、幸福与自由正是关于真、善、爱的审美经验。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在体验到自由带来的快乐时,也会体验到审美快乐,这也正是审美经验的现实内容。而人类为自由不懈努力和奋斗的过程,也是人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这一条追求美的审美路径,也是完善自我与社会的路径,是实现人类自由价值的路径。

研究美,就是研究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由的人。“基础课”的目的,旨在引导大学生去追求一种更美好更有价值的人生,使他们拓宽自己的胸襟视野,培养自身的气质内涵,不断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学问品位、道德修养、审美意向和心灵境界。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我们嫌恶行为上的卑鄙龌龊,不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美是手段,也是目的。自由表现于美,人要成为自由的主体,通过追求美,从而习得自由,实现人的自由的价值本质。

在对“成功”的定义日益功利化的今天,真正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大学也是思政课的使命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美好梦想的实现。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良善的制度建设。和谐与美好在于和而不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审美追求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旨在帮助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并承担起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运用“美的唤醒”实现“基础课”教学模块优化与重构

“基础课”课堂理论教学,紧扣“自由”的价值理念,以“美”为切入点,划分为7个模块:大学之美,如何开启追求自由的人生起点;人格之美,如何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艺术之美,艺术是自由灵魂表现与追求真善美爱的实物;逻辑之美,如何培养独立理性思维方式;情感之美,学会爱,给你爱的人和你自己以自由;制度之美,人与人更美好地生活在一起,法治是自由的制度保障;生活之美,享受美创造美的审美生存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

1.大学之美。着重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1)探讨大学的精神与现代的学习理念;(2)指导学生如何度过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精彩丰富的大学生活;(3)引导学生思考大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价值取向。大学之美,在于其大爱之心,它为大学生提供了独立的、个性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让个体在日常的学习、运动、阅读、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不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走向未来积极的人生。

2.人格之美。重点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自我;探讨私德(常德与美德)、公德(自利与利他)、职业道德;探讨自然、个体、社会的关系。从认识自我到完善自我,再到忘我,“忘我”并非“无我”,而是“我”的自由解放,人首先摆脱了生物学上的实际需要的制约才能获得自由。随着自由的发展,心灵处在不断充实、丰富和成长的过程之中,美成为一种推动人前行的力量,有助于大学生日益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逐步树立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自律、有教养才是现代民主文明社会的人格基石。

3.艺术之美。通过不同门类艺术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真善爱的美的内涵。音乐、电影、绘画、雕刻、舞蹈、建筑、戏剧、文学,无一不呈现出人类生命力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为了实现生命意义而进行的探索、创造、克服重重障碍的不懈努力。艺术创作是追求自由的活动,审美是体验自由的活动,而欣赏美、创造美让人愈来愈接近真、善和爱,让人愈来愈成其为“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美好梦想的实现,需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的自由人。

4.逻辑之美。探讨如何培养独立、理性、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如何学会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介绍现代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法律思维方式。大学生缺乏逻辑思维会直接导致有知识无常识,有学位无研究能力。缺乏独立的思维导致受情境的影响(从众)和对权威服从。要成为一个自由人、一个有现代教养的公民,要成为一个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是必备条件。“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疏通、升华,又应启发思辨,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力。

5.情感之美。探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情感,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缺乏爱的能力的人通常是冷漠、伪善、残忍和无耻的,别人的痛苦不能破坏他心理的平衡,人间的不平不能使他激动和愤怒。审美的能力作为一种与他人联系的能力,是与善、爱、同情、信仰、真诚等成正比的。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追求的人,积极培养爱的能力,做一个弘扬家庭美德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必修课。

6.制度之美。着重探讨社会主义的依宪治国理念;探讨现代法律的精神内涵;探讨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如何建立合理公正、机会平等的制度,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让中国社会更和谐更美好。温家宝总理曾强调“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所谓尊严的含义是:(1)无论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2)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依法治国是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公民权利意识,才能推进制度建设,落实权力监督;培育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更是为了培养社会担当,实践公民责任。探索培育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7.生活之美。探讨情趣审美的生活哲学;探讨自然与内心可持续的生态哲学;探讨幸福与自由的生命哲学。正如伊壁鸠鲁所言,“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曾经在老饕的餐桌上,或者守财奴的保险柜里找到过幸福”。权力与物质的满足从来不曾真正使人幸福,唯有通过爱与创造,通过追求美即求真、积善和爱人的审美路径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才能让人幸福。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和谐统一。

追求美,从而习得自由——以上的模块内容设计体现出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即通过“基础课”“美的唤醒”这一独特的教学尝试,培养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与积极的思维方式,不仅着眼于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涯并开创丰富精彩的人生,还要思考如何通过制度的完善让未来的中国社会更美好。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实现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实现,称之为人的存在和本质;而自由作为人的目的,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它的本质恰恰是一种永恒的追求。

课堂是将师生的思想、情感、价值、人格都融入其中的生命空间;教书是“成人之美”——教师通过热爱生命、展示生命之美,去帮助受教者成就其生命之美。大学教育如何体现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的统一,思政课教学如何体现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正是服务于此。希望思政课通过高校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现代法治观念的真正“自由的人”,思政课教师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高尔泰.论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3]陈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大学精神[EB/OL].(2012-05-18)[2016-10-07].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2/20120522094649169151962/20120522094649169151962_.html.

责任编辑:庄亚华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3.024

2016-10-14

丁枫(1969— ),女,讲师。

G642 0

B

1673-0887(2017)03-0110-04

猜你喜欢
基础课美的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