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高校网络德育模式构建探析
王颖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新世纪全球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以其信息丰富、方便快捷、内容多样、交流互动、无时空限制等特点为高校网络德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明确高校网络德育的概念、原则,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构建科学的网络德育体系是新时期高校网络德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网络;德育模式;构建
含义:高校网络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利用互联网为载体,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开设不同的活动对使用互联网的学生进行人格、道德、行为等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对外界道德的评判能力,使他们形成道德规范的网络人格。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法制教育、大学生网络心理、伦理教育、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国情、自然、人文、科技教育。[1]
原则: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工作者应以平等、宽容、积极的心态,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关注大学生的成才需求,这就要求学校的网络德育体系全面、健康、优质、高效,在校园网的依托下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能吸引大学生认同并积极融入的网络德育体系,逐步形成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开放性共建体系。
高校网络德育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即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包括开放与动态的发展,因此,高校网络德育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守一些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
(一)变传统教育为积极引导
新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变被动讲授为积极引导,变高高在上为平等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理论,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使学生在平等、趣味中深刻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2]
(二)自我教育与多种激励相结合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实现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积极主动领悟、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自身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在德育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情、豪情、道德感、责任感,使学生的内在动力朝着期望目标前进。常用的方法有: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竞赛激励等。
(三)建设内容丰富的精品德育网站
建设精品德育网站,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融入网络,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高校德育网站的主阵地,并结合网络信息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关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法,寓教于乐。在德育网站建设中,要大力提倡积极健康的内容,屏蔽删除有害信息。版块设置合理,内容丰富,包括:德育课程设置、时事新闻、百科知识、讨论专区、问题答疑等。
(四)借助网络聊天工具推动网络德育开展
网络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网络聊天工具的产生,如:BBS、Em a i l、QQ、微信、微博等。BBS的中文意思是“电子公告版”,国内称为网络论坛,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内部都有BBS站点,它的服务内容包括交谈、讨论、发送咨询、聊天等。学生通过登陆注册方式进入后,可以自由发贴,表达自己的观点。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贴留言,洞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工作。QQ、微信、微博是现在学生最常用的网络聊天工具。通过这些聊天工具,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大大缩短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老师可以潜移默化把正确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3]
(一)高校网络德育的法律保障
网络德育体系的顺利开展,依赖于政府部门在立法和管理上的大力支持。对互联网进行立法,可以有效地维护互联网正常运行的基本秩序。对网络德育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可以使高校的网络德育有法可依,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制定出台的网络法规主要有《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电信网络运行监督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几十部。从国家信息安全保护总体看,我国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要不断完善,要与时俱进,与国际互联网的通行规则相衔接,要有针对性、准确性、适时性。
(二)高校网络德育的软、硬件保障
高校网络德育建设中,软、硬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在硬件建设方面,高校德育工作部门要争取学校的资金支持,为德育工作者提供周到的上网条件和开展网上工作的必备设施。学校也要把网络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保证先进硬件设备投入,如高速、高覆盖率的网络连接设备,高性能的电脑、扫描仪、数码产品等,保证网络德育教育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齐头并进。在软件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开拓创新,勇于钻研,积极开发德育教育软件,开发内容上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关注时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力求把晦涩难懂的书面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计算机软件,图文并茂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三)高校网络德育的师资队伍保障
网络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现代化的德育教师队伍与之匹配。这支队伍要符合下列要求:第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共产主义信仰,政治立场坚定,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判断力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第二,具有现代网络知识水平,能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把德育工作和网络技术有机融合一起,并能及时解决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第三,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管理经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拓进取精神。[4]
(四)高校网络德育的经费保障
实践证明,高校网络德育办得效果突出、有声有色的,必定是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并投入了足额经费。德育工作部门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拨款,依靠社会团体、鼓励爱心企业或IT部门投资等多方面力量筹集资金,使学校网络德育工作有强大而牢固的经费保障。
(五)高校网络德育的环境保障
高校网络德育的健康发展与平安、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密不可分。打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优化校园的网络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的爱校情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做细、做实。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德育大环境,增强学生、家庭、社会的紧密联系,共建和谐、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为高校网络德育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张耀文.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
[2]周红,张文礼.网络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M].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3]李小林,张俊燕.网络发展与高校思想教育之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2,(01).
[4]樊泽民.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沿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3,(05).
G641
A
1671-5993(2017)02-0025-02
2017-04-01
王颖(1978-),女,辽宁铁岭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