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瑾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供给侧改革应突出竞争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代 瑾
(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竞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竞争是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由于竞争使生产力的其它各要素能发挥更高的效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正是竞争机制推动并影响着技术进步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计划经济很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实行市场经济、鼓励竞争是直接相关的。当下,我们正在努力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以迅速摆脱后经济危机影响和解决诸多现实社会问题,其实质是引入竞争机制使经济发展更富有活力。
生产力要素;竞争;供给侧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市场竞争,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改革开放虽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体制性束缚导致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依然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后,我国经济也步入新常态,我们必须注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探寻提升生产力要素效率的途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提振经济发展速度,避免重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L”形状态。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三个基本的生产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系统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不考察生产关系,单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来看,将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结合到一起,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就能生产出物质资料,这是最简单的生产力系统。马克思指出:“根据劳动的过程,我们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奴隶监工残酷的鞭子下,还是在资本家严酷的目光下;是在辛辛纳图斯耕种自己几亩土地的情况下,还是在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的情况下”。从这里我们就能很直观地看到,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实体性要素。所以,“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1]在传统社会里,生产力就是这样简单,物质资料和生产几乎是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呈线性关系,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物质资料相对充裕的时候,但总体而言,这样的生产只是更多的投入取得了更多的产出,只有增长,不能称之为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相对短缺,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管理使实体性生产要素更好地结合起来,使这些要素发挥更大的效率,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善于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但我们这里讲的管理更侧重于社会的经济管理,就是说,到了现代社会,由于人口膨胀、社会联系密切等原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更加明显。因而,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不再是简单的人与物的结合,而是表现为复杂的社会生产力体系。现代社会生产力,我们不能再把三种生产力要素简单叠加,可以这样理解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精神要素×物质要素,物质要素指的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而精神要素则指科学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力要素。精神要素对实体要素进行渗透,从而使这些实体要素发挥更大效率。古典政治经济学论证了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对经济发展的诸多好处,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合理的分工与交换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生产者都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每个主体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则要根据市场的信息来做出安排,及时准确的信息对生产者至关重要,所以,信息也成了生产力的一个要素。这样,社会生产力体系也更复杂了,在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又吸纳了管理、信息、分工、协作、科学等渗透性要素。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的决定力量,而劳动工具则成了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进步则是劳动工具革新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2]马克思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认为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现实的生产力,“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3]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越来越短,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看清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的新论断,强调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单独要素,它是通过对生产力的其它要素进行渗透,使这些要素加倍地发挥作用,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更新,用效率更高的技术装备武装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劳动技能;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可以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水平,发挥劳动对象的新用途。现在有部分学者提出:生产力=(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来。从现实情况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处在幂的位置引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8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工具开始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经济是“研究型社会”,工业经济更注重资本和自然资源,而知识经济更注重人力资源,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稍有进步,改造世界的能力就会大幅提高,物质资料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世界经济总体上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初期,当下和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创新驱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体系中的位置会越来越重要。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前面我们分析了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在促使科学技术不断在进步?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了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5]
从生产力发展的表象来看,劳动工具至关重要,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生产技能、经验和知识的物化形式,它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和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指示器。劳动工具的改进则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进步一定是离不开人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行为的一切动力都来自于攫取最大利润的冲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告别短缺,这样,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者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或者说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生产者就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除了精打细算的科学管理,唯有依靠技术进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企业的生存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无论这个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盖茨告诫员工:“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样,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就非常清晰了:由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需要不断地提高生产的科学技术,使得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同样的生产要素(或更少的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更高质量的物质资料,生产力得到迅猛增长。可见,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工具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劳动者。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中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出现迅猛增长,就是竞争这个生产力隐性因素的作用。
市场经济尽管也有自生的缺陷,但目前市场依然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市场机制内含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和技术进步机制是内在统一的。对于竞争机制及其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第一,竞争机制使生产要素得以高效配置。商品的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而商品价格的波动影响生产者的利润。市场主体都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生产者都会争相进行这一产品的生产。可见,追逐利润的竞争,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使有限的资源被调节到能发挥其最大效率的行业或部门。第二,竞争机制使生产技术不断自发提高。市场交换总体上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个别生产者率先使用新机器、新工艺而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这个生产者的利润将会超过其它生产者的平均利润,这个超出的部分叫做“超额剩余价值”。其他生产者迫于竞争压力和追逐更多利润的需要,都会纷纷效仿。当这种新技术普遍得以应用后,超额剩余价值消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但与此同时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又问世了,于是新一轮在更高水平上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现象又产生了,并继续为激烈竞争的市场所默认。这样,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不断得以自发提高。第三,竞争机制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市场主体的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生产者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来扩大生产规模呢?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对利润无止境地追求,只有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生产者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市场竞争中,只有壮大自身规模才能避免不被其他生产者所吞并。当一个市场主体规模足够影响市场的时候,可以压制、吞并竞争对手,可以操控产品的市场供应和市场定价,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这样,在追逐垄断利润的竞争中,生产者优胜劣汰,少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为保持自身的垄断地位和垄断利益,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也会重视生产技术研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计划经济在我国建国初期经济恢复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我们经常提到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所有制结构上的“一大二公”和企业经营方式上的“统购包销”等抑制了生产者的活力。这些弊端归纳起来,就是一点,即忽视了竞争。凡事要有计划,依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进行生产,严格遵守基本建设和产供销程序,财务上实行收支两条线,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做法,表面上看管理模式很严格、很细致,实质上却丢掉了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东西,即忽略了市场的规律、生产的效率、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造成了物资严重短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国家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计划经济时期,在经济关系方面基本是闭关自守,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参与国际竞争。实践证明,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会偏离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视商品生产、鼓励市场竞争,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竞争不充分造成的缺乏核心竞争力使中国经济“大而不强”,亟须我们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构建创新发展平台,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部门没有完全实行对外开放,所以这些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垄断和竞争不充分的现象,而这些领域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了特殊政策,造成沿海经济发展快,使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和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行业还存在“门槛”,主要由央企经营,如通信、交通、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电力、石油等,因为竞争不是很充分,这些企业创新不足、活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低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甚至导致了“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诸多社会问题,为人们所诟病。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市场角色,我国国有企业不能完全自主决策,还要承担国家宏观调控重任、体现政府意志,所以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去做出决策。这样的结果是,受地方、行业局部利益驱动进行的经营行为,不仅造成了目前产能过剩、库存高企和供需失衡的严重问题,企业自身也出现效益低下、活力不足的困难局面,迫切需要从供给侧进行调整。历史遗留的老问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是需要在发展中逐一化解,但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还是要靠市场的手段。新常态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不是直接去干预经济,而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来理顺市场出现的症结,建立和完善公平高效的竞争机制,激发生产活力,提升要素效力,提供优质廉价的消费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以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和化解这现实社会中的突出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以往通过加大投资推动经济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而从投资推动转向需求拉动又需要较长的增长方式调整期,那么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来提振经济成了尽快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经济的发展更有生机和活力,社会问题相对较少。那些原本压力很大、面临国外企业冲击较大的行业和部门,实行开放以后,发展也普遍较好,逐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有一争之力。改革之初,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了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并继续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但承包制在释放农村生产潜力之后,由于土地流转制度的束缚,使得农业生产举步不前;国有企业经过经营机制的改革,不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生产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但同时,束缚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使国有企业普遍出现了“企业家精神”缺失、创新不足、品牌竞争力低下等问题。可见,如果重视市场竞争,经济发展就有活力,能更好地满足多样性的市场需求;如果忽视市场竞争,就会削弱发展活力,导致社会问题凸显。我们正在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要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矛盾,我们必须重视竞争这个生产力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高效公平的竞争机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增强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中,把发展放在突出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解决的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促使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发展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能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现阶段,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从最初的“贫困陷阱”转变为“中等收入陷阱”,从注重引进外资转向输出投资。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时候必须自觉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的背后,也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培育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来释放发展潜力和增强发展活力。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鼓励竞争才能实现和谐,竞争中可以有合作,和谐中又不乏良性竞争,这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市场的良性竞争调动每个生产者的积极性,克服私有制市场竞争中的弱肉强食和垄断现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时期,高度认识市场经济中资本的逐利性和冲动力,高度重视竞争这一生产力要素,正确引导和科学规划,下决心深化体制改革,以公平有序的竞争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中之重。
诚然,市场经济还远远不是完美的经济体制。市场竞争形成的调整很多时候是破坏性的调整,即在市场调整的过程中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和产品库存高企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幸免。市场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有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些企业则难以生存,当社会出现大面积的“失业潮”和“破产潮”的时候,会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还不能有效地为经济波动“减震”;当经济下行的时候,会使社会矛盾集中爆发,这是我们不得不警惕的一个问题;当市场经济竞争过于激烈的时候,每个生产者都会倍受煎熬,担心收入降低、担心失业、担心破产等,会降低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也存在不能有效利用的现象,经常会出现“资本过剩”和“人口相对过剩”等情况,生产要素不能有效地结合到一起,这说明经济体制一定存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鼓吹的经济自由主义,目前面临严重危机和广泛质疑,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大、调整周期长,至今还没有出现经济复苏的明显迹象,并且发达国家对此也束手无策。在看到这一系列市场竞争问题之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有市场缺陷而忽视竞争。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发展过程中经济调整的余地也很大。如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破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竞争活力,我国经济一定能实现“中高速”增长和工业生产“中高端”发展的目标,为以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赢得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不能放任自流,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国有企业的强大影响力和公有制为基础的制度约束力,有条件能使市场竞争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克服其消极影响。
[1] 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5] 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4.
[6]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1-04.
[责任编辑:于明霞]
Supply-side Reform Should Highlight the Role of Compet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DAI Jin
(Marx School of Marxism,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030,China)
Competitiv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Competitive mechanism is the core mechanism of market economy.Competition is the permeability of productive forces,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competition because of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vity to play a higher efficiency,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 economy,it is the competi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echanism,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the traditional drawbacks of the planned economy is to ignore the competi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achievemen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arket economy,to encourage competition is directly related.Now,we are trying to force the supply and demand at both ends to quickly get rid of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solve many real social problems,its essence is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to m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dynamic.
productive factors;competition;supply-side reform
F121
A
2017-06-11
1671-6671(2017)04-0061-06
代瑾(1981-),女,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