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

2017-03-28 10:11王雅楠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评论者文艺大众

王雅楠



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

王雅楠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

自媒体的兴盛改变了文学创作的传播环境,在引发信息传播和阅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给当下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自媒体平台上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存在着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和圈子化局限的弊端,而正统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可以通过自媒体的平台,以专业性扩大影响力。自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可以通过“兴”手法的运用,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文艺环境。

自媒体;文艺评论;趣味性;兴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大众的阅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对当代的文艺评论产生了影响。微信公众号动辄百万的阅读量不禁令人思考,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应该怎样发展?通过解析具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类微信公众号的得失,或许可为自媒体时代的文艺批评者们提供借鉴。对于文艺评论而言,自媒体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文艺评论者既需要深入了解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以适应新的文艺环境,又应该坚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艺术理想,进行专业而有趣味性的文艺评论。

一、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现状

一直以来,文艺评论的格局相对稳定:学院派评论和媒体文艺评论互为增补,学院派注重理论研究,媒体文艺评论则紧跟时代热点寓教于乐,两者亦庄亦谐共同促进着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后,文艺评论的格局被打破,文艺评论的对象、传播方式和评论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自媒体,即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1]。其本质是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如博客、播客、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等。自媒体的出现和繁荣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和传播形态,使得大众通过自媒体的平台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本身也在提供、分享并传播事实和新闻,是一种“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2]。这样的媒介催生了新的文艺评论形式和热潮,以“顾爷”“六神磊磊读金庸”等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文艺评论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阅读量及引起的讨论热潮,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当下的文艺评论到底该如何发展。杨绛先生的去世所引发的自媒体平台上集体悼念活动和关注热潮,又为文艺评论的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在自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就文艺评论的对象而言,评论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以往的文艺评论对象仅限于具有一定文学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等,而自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对象逐渐扩大,无论是社会热点还是网络现象都被纳入文艺评论的范畴,通过文艺评论隐喻社会热点已然成为潮流。就文艺评论的传播路径而言,不再限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微博、微信成为文艺评论传播最为热门的路径,这使得文艺评论更加具有大众化和实效性。再者,文艺评论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学院派和专业的文艺评论者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身份各异、背景不同的自媒体使用者也成为了文艺评论者。虽然队伍壮大,但是自媒体的零界限准入亦使得评论者良莠不齐。另外,文艺评论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受众对象增多,以往文艺评论的读者多为专业的研究者或者知识分子,但是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也开始接触并阅读文艺评论作品。二是受众的身份多元化。受众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还兼具传播者的身份。读者通过转发、点赞和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文艺评论,成为了传播者和创作者。

自媒体时代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微博、微信的繁荣。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的碎片化、短小精炼、随时阅读和定向传播等特点,都给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统的文艺评论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专业的报纸、刊物还是媒体,无论是学院派评论家还是专业评论人,始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着文艺评论。同时正统的文艺评论也在积极主动地贴近时代,关注大众文艺热点引导大众对文艺作品的判断和理解。2013年《甄嬛传》大热,社会各界给予该剧极高的评价,包括演员、故事情节、礼仪细节及服饰等都广受称赞。但是著名文艺评论家陶东风的一篇《〈大长今〉比〈甄嬛传〉价值观更正确》则理智地点到剧中“比坏”的价值观问题,甄嬛“以恶制恶”的复仇行为看起来合情合理、大快人心,但毕竟有违以德报怨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3]。这篇文章的及时出现可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和看待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在进行审美欣赏的同时也应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做出正确判断。

随着多媒体、数字化和大众娱乐业的发展,大众对专业书刊的阅读量锐减,除了专业的研究者和学生,文艺评论的文章很难进入大众的阅读视线。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局面。如果说微博大量的评论转发仅仅是碎片化阅读的一个缩影,那么知名微信公众号动辄十万以上的阅读量和转发量足以令人正视。诚然,活跃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文章内容并非以文艺评论为主,但是2016年5月杨绛先生的去世所引发的朋友圈集体悼念,大量文章转发的现象却凸显了自媒体时代大众对于文艺评论的关注和需求。顺应这一热潮,众多专业的评论刊物已然加入了微信公众号的大军,通过每日推送文章大大提高了读者对文章的关注度。但是杨绛先生去世所引发的悼念热潮也同时暴露了微信等自媒体在传播文艺评论时的不足。

首先,文章质量难以保证。微信公众号的零门槛准入,文章发布者的知识背景参差不齐,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都难以保证文章的质量。还以杨绛先生的悼念文章为例,在朋友圈和网络上热传的文章来源广泛,但是细究其内容除少数出自名家之手以外基本大同小异,选取的都是同样的几件小事,引用的是同样的几句名言,甚至还有人将网络热传的鸡汤句冠以杨绛先生之名误导大众。这样的文章与正规刊物经过筛选、多次评审、校对的文章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自媒体时代传播的文艺评论还需要更为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来引导。

其次,“圈子化”严重局限,阅读、转发的数量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阅读量。除少数专业人士及文艺爱好者,普通读者很难完整阅读相对专业的文艺评论。自媒体本身的定向化特性已经保证了基本的阅读量,但是对于通过自媒体进行文艺评论的人来说,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也成为专业之外需要思考的命题。另外,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文艺评论大多以个人感悟为主,专业的理论分析较少,而且很多评论内容并不真实客观,阅读者也很难区分。尽管问题重重,但是仍然有些文艺评论者能与自媒体平台很好地结合,这可为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提供一些借鉴。

二、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特征

研究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特征,要先从自媒体本身的特征谈起。自媒体带来了传播模式和传播形态的巨大转变,在传统的媒介传播中无论是经典的拉斯韦尔的5W,还是香农与韦弗模式,亦或是施拉姆的循环模式都明确区分了信息的发布和获取者。已经注意到传播双向作用的风筝模式即互向模式,尽管注重新媒体人际、群体间传播的相互作用,但信息源仍然集中在精英阶层[4]16-19。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的模式和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

就传播模式而言,自媒体时代的传播并没有脱离经典的传播模式,依旧是由信息源向受众扩散,只是信息源由以往的有公信力的信息源分散到个体信息源上,并呈网状相互作用。信息传播中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更改信息,然后再次作为信息源传播出去。同时,信息传播的“圈子化”更为明显。“在自媒体信息‘圈子化’传播中,信息通过不同用户圈进行‘圈子内’的封闭式嵌套和‘圈子外’的开放式勾连,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2]。就传播主体而言,大量的主体由被告知者转变为信息发布者,使得传播主体的地位趋于平等。这无疑会使媒体的公信力降低,为受众的选择带来困难。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形成群体共识[5]。于是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在专业的文艺评论人员之外一些自媒体评论者开始大放异彩,“顾爷”(绘画评论)、“六神磊磊读金庸”(金庸小说及唐诗新解)、“新世相”(文艺作品选摘和文艺行动)等微信公众号的成功或许能够为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提供些许借鉴。

除了专业的文艺评论刊物创办的订阅号外,大多数带有文艺评论性质的公众号都是个人创办,后形成自己的创作团队进行创作和更新。如同电视媒体的繁荣使得易中天、于丹等通过《百家讲坛》而广受关注,进而推动了公众对《三国演义》《论语》的关注一样,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也使得“六神磊磊读金庸”的作者王晓磊成为了新的红人,虽然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百万的阅读量和大量的广告都足以说明他的成功。这个公众号内的文章完全是王晓磊个人的创作,其内容分为读金庸和读唐诗两大部分。王晓磊原是新华社的记者,现在已经辞职,专心进行公众号的创作和推广。他能够将金庸和唐诗这两个看似在现代娱乐化的社会中备受冷落的话题写得如此引人关注,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很好地掌握了微信传播平台的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首先,文章字数在2 000~3 000。这样字数的文章既可将问题论述清楚,又符合移动终端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

其次,文章内容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和现代感,能够引发共鸣。

最后,六神磊磊的文章核心是“趣味性”。这个“趣味性”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角度新奇,有期待性。传统文艺评论的评论方法和角度相对固定,读者有着相对稳定的期待视野。尤其是金庸的作品,其内容也被批评家多次评论,但是六神磊磊的文章每次都能够抛出一个新的话题,在后期还将评论的内容和走向与推荐的广告完美结合,留给读者些许期待。比如一篇题为《我们如何相遇,又如何作别》的文章,梳理了武侠世界里那些快意、豁达亦或是意味深长的遇见和作别,比如“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比如饭馆里遇见的胡一刀和苗人凤,比如胡斐和程灵素,张无忌和周芷若,都奇妙般相遇、平淡地分开,却又牵扯出一世的情缘[6]。在这样的文艺浪漫中,文章的结尾插入了Jeep车的广告和拼车回家的推广活动,令人唏嘘却又不得不感叹植入的文艺与完美。第二,语言具有趣味性。对于自媒体的受众而言,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吸引受众阅读的有效手段。六神磊磊的文章生活气息很浓,语言很有趣味。比如他聊《鹿鼎记》,推送了一篇《扬州的干部为啥搞不好接待》,该文章风趣幽默并很接地气,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第三,隐喻的深意。六神磊磊的评论模式也相对固定,即用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关系、事件情节等细节来隐喻当今社会的现状、问题和时下的热门话题。看似谈金庸、论唐诗,实则借此暗讽社会现象和人物。如在郭德纲和弟子曹云金事件愈演愈烈之时,他推送了《衷心婊和表忠心》,借用金庸笔下的令狐冲和师傅以及韦小宝和陈近南两对师徒的对比来解读中国文化间的人物关系:“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上,特别不爱讲底线,而热衷于讲上线,直接往最理想、最浓郁的状态上攀,一步跨进共产主义。”[7]既把握了时代热点,又有文化深度,引人深思。

基于此,可以概括出自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的几个特征。第一,评论篇幅短小,便于读者利用碎片时间在移动终端上阅读。第二,文章内容紧跟社会热点,具有实时性和大众性。第三,通过隐喻的写作手法,使得文艺评论具有附加功能,文章具有复合性。当然,经由自媒体发布和传播的文艺评论也具有明显缺陷。首先,自媒体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文章质量难以保证。其次,与传统媒体编辑的层层审核和监督不同,自媒体的监督审核较为薄弱。如微信、微博等虽有举报功能,但大都凭借个人观点,而且也只是从政治角度进行审核,文章的质量实难保证。尤其对于文艺评论来说,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大多数没有理论积淀的大众确实需要正确的引导来理性看待文艺作品。

另外,自媒体的“圈子性”特征也使得文章的影响面极为狭窄,不同的圈子对于文章的内容深浅也有着不同要求,因此趣味性和理论性很难兼顾。大多数自媒体面对的读者相对固定,比如“中国文艺评论”“探索与争鸣杂志”等公众号,其建立依托于原有的杂志,对象也是科研人员等专业人士,故其文章必须要有深度才能吸引读者阅读。而有的公众号的关注对象文化水平不一,这就要求他们发布的文章浅显而有趣。还有大量的自媒体文章及评论具有软广告的性质,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分辨。最后,自媒体由于移动终端限制,文章相对较短,因此,对于问题的研究和论述难免不够深入和全面。如何能够在较短的篇幅中严谨深入地谈论一个问题,也是对自媒体时代文艺评论者的考验。

三、自媒体时代需要专业且具趣味性的文艺评论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自媒体时代需要的文艺评论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由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研究者撰写,确保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性。自媒体时代大众皆可发声固然是好事,但是越是众说纷纭就越需要有权威的、可信的声音来引导。因此,专业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适时了解大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引导网络文艺评论健康发展。

第二,文艺评论文章应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受到广泛关注的文艺评论文章都具有“趣味性”。比如六神磊磊,他的文章从金庸作品中的小细节来切入或者隐喻社会现状,“顾爷”评论的对象是被称为“阳春白雪”的西方画作,但其评论的角度和文字却鲜活生动、浅显易懂。反观最为文艺的公众号“新世相”,其推送的文章并不是简单地摘录名家篇章,而是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与时下的大众生活相联系。如何做到“趣味性”?在中国的文艺评论传统中已有足够经验。

首先,“兴”的运用可以增加文艺评论的趣味性。作为诗之六义的“兴”,其本身是指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缘情感物,借景抒情的美感心理。历代对“兴”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经历了由美刺传统到修辞表现手法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兴”的感兴寄托和意在言外的特征。如,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云:“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8]410如钟嵘所说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尽管“兴”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文艺批评本身也是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兴”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用之于文艺作品的创作,强调的是有感而发缘情生物,并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意,带给作品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而文艺评论本身便是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的二次创作,尽管严谨和具有逻辑的思维是评论文章的必备特点,但是适当地将“兴”用之于文艺评论,可以更好地表达文艺作品与评论者的思想碰撞。毕竟文艺评论本身便是评论者受到文艺作品的感召,触发了内心的审美情感而进行的应答,即刘勰所说的“情往似赠,兴来如答”[8]514。这样的“兴”,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从文艺作品的细节入手,引发阅读者的情感共鸣。

其次,语言的大众化也可以增加文艺评论的“趣味性”。与文学创作充满诗性的、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的语言不同,文艺评论对语言有着严格的要求,唯有严谨、理性、准确的语言才能够准确表达评论者的观点,这种语言要求并不会因为时代更迭而改变。但为了拉近评论者与大众的距离,使阅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自媒体文艺评论者应适当注重语言的大众化,用相对浅显的语言来对问题进行阐释。当然,语言的大众化不是一味地迎合甚至使用粗俗的语言,而是尽量避免晦涩艰深的文艺批评理论术语,增加阅读的流畅感。

第三,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的文艺评论更适于自媒体时代的阅读终端。自媒体的阅读终端通常是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屏幕相对较小,而且阅读时间也相对分散,因此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的文章更加符合自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中国古代的文艺评论素来就有言简意赅的特点,这固然是由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所决定,但不影响文艺评论的行文风格。

第四,文艺评论的对象可以适当兼顾大众性。对于文艺评论者而言,经典的文艺作品固然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9],但是对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进行较为专业的评论,也是文艺工作者使命感的体现。自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自发创作或专业推广的文章,但有很多文章内容粗俗,语言毫无逻辑,大众无法从中获得有益信息。如果专业的文艺评论家能够及时关注时下热门文艺作品并进行评价,这对大众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比如著名文艺评论家盛宁教授的微博就在发挥着这一引导作用。如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热映之时,对其故事叙述、影片定位、旁白等等充斥着大量的不满之声,但是盛宁教授却从另一个角度发现这部电影的意义,他在微博中提及:“这种影片其实更应称为‘人文自然电影’,因为影片所反映的‘自然’,其实是一种‘man-made wilderness’。我记忆中这样的电影或有两部经典:一部是1974年美国的‘Animals Are Beautiful People’(美丽的群体);另一部是1988年法国的‘熊的故事’(The Bear)。现在我愿在这两部经典之后再加上《我们诞生在中国》。”[10]电视剧《小别离》热映之时,他转载了美国媒体对于《小别离》的报道,及时纠正了读者对于电视剧的海外影响的错误认识,并探讨了该剧反映的中产阶级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问题,引导大众客观地认识不同的教育模式[11]。这样的文艺评论对于大众而言无疑是新鲜的,也是必要的。

第五,专业的文艺评论文章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传统的文艺评论都有相对稳定的传播渠道,大部分为专业期刊杂志,有少数文艺评论家拥有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但是“圈子化”明显,仅限于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之间传播,普通大众很难看到。因此,文艺评论家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经营自媒体平台,上传高质量、专业性强的文章以引导读者。但是如何选择自媒体平台,又如何进行有效传播,还有大量的功课需要去做。

第六,定位清晰,风格鲜明。尽管面向大众,但还需要有清晰的定位,这样才能够保证稳定的粉丝群体。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才能够有分辨性。成功的自媒体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比如“六神磊磊”专注读金庸,“顾爷”专注绘画,“新世相”则侧重文艺实践和个人体验。以往备受关注的电影评论节目《第十放映室》能够在众多影评节目中突围,其主打的就是敢说真话的“毒舌”风格和评论的专业性,不强调主观个人感受,而是从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角度去评价热映电影,有高度、深度又有娱乐性,所以拥有大量的拥趸。

或许有人会质疑如此去迎合大众媒体和大众可能会丢失文艺评论的风骨,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一样,一个时代就应当有一个时代的文艺评论模式。中国的文艺评论自古代人物品评开始,到引入西方文艺理论,从单纯的文学、艺术评论到文艺、社会、文化评论相结合,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这似乎也在提醒我们,看似肤浅、热闹的自媒体也应该被纳入文艺评论的阵营,有“趣味性”而又专业的文艺评论或许是这个时代最为需要的一种。

[1] 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134-138.

[2]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0):4-11.

[3]陶东风.《大长今》比《甄嬛传》价值观更正确[N].人民日报,2013-09-19.

[4]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 笪玉霞,柴磊.社会语言学视域下虚拟言语社区交际模式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6):117-121+149.

[6]六神磊磊.我们如何相遇,又如何作别[J].意林,2016(9):35-37.

[7]六神磊磊.衷心婊和表忠心[EB/OL].(2017-09-08)[2017-04-1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87cc4100102wxkr.html.

[8]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 易亚云.汉学视野下鲁迅小说《伤逝》解读的差异性——以夏志清、竹内好、李长之的评论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2):83-87.

[10]盛宁微博[EB/OL].[2017-09-08]. http://weibo.com/1233811127/profile?profile_ftype=1&is_all=1&is_search=1&key_word=born#_0.

[11] 李永兵,王兴国,苗存龙.基于校园APP新载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构建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6):127-132.

(责任编辑:张新玲)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WE Media

WANG Yanan

WE media has changed the way of message communication and reading method. Literary criticism, meanwhile, gives opportunity as well as challenge setting by WE media. The literary criticism articles which spread by we media are flourishing. But behind the prosperity, there are lots of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the articles with the good and the bad, bounded participants limiting th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he orthodox criticism could expand the influence by WE media. Learn from the WE media which is influential, the literary criticism could use “Xing” method to be professional and interesting, so that they could adapt to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environment in the age of we media.

WE media; literary criticism; interesting; Xing

G206.2

A

1009-8135(2017)05-0044-06

2017-06-11

王雅楠(1987—),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文艺理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网络文艺发展研究”(16AA00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评论者文艺大众
1942,文艺之春
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