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国际传播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2017-03-28 06:45曲如洁
传播与版权 2017年5期
关键词:话语马克思主义受众

曲如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国际传播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曲如洁

国际传播作为提高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逐渐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世界交往”理论等观点对我国对外传播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国际传播的价值,研究如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实践及其问题,从而探究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国际传播策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际传播;传播策略

[作 者] 曲如洁,天津市师范大学。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国际传播的价值

国际传播作为提高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逐渐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看法,它是开放的、科学的体系,但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国际传播。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对国际传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对我国对外传播有着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融通中外,构建传播话语。文化的传播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依靠话语,话语权的背后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追逐、地位的竞争。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国际传播话语权的谋求有了良好的契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工作的行动指南。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刘春田、马运军:《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初探》,《求是》,2015年第3期,第18页。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实质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中外融通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国际社会能否愿意听、听得懂,就要看中国的传播话语能否与国际社会相通相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即是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重要渠道,在构建传播话语方面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已有研究中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解读,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对内传播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国际传播的研究较为缺乏,这也是导致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传播中没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另一价值则体现在确定目标,重塑国际形象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塑造的是一个自信、开放和成功的形象。重塑国家形象的前提是要有思想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给予新闻工作者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

当今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处于的环境是“在世界面前长期处于不全面、不平衡地呈现,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负面认识及偏见进一步加剧”②喻国明:《构建国际传播的基本理念》,《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10期,第89页。,受我国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的影响,“目前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文化和科技实力普遍比较认可,但在政治层面仍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③刘慧:《创新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维度》,《理论导刊》,2014年12期,第66页。,马克思的世界交往概念正是包括了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它提倡新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强调宣传艺术、重视传播效果。我国新闻工作者要领悟和善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改进国际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消除国际形象中的偏见。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实践及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实践

1.“一带一路”以及“中国梦”的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是当代国际传播中的新概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缩影。它是当代中国在所面临国情下的新的话语体系,与单纯的符号语言不同,这种话语体系的关注重点是意义表达和符号表征,中国的国际传播话语即不能被西方强权主义的话语体系所主宰,也不能被置之不理。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国际传播实践中,“中国梦”作为一种符号话语,在国际传播中代表了对自我的身份构建与价值认同。在传播主体层面看,包括了“以国家主权意识和政治形态意识的国家话语、以民族复兴为主体的文化话语”两个范畴。从传播受众层面看,受众包括了“主权国家和社会民众”两部分。从传播内容看,不同的受众对话语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梦”符号是有不同内涵的,在国际传播中的效果机制与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2.“国际新闻奖获奖作品”以及“国家宣传片”对国际形象的塑造。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中国际新闻奖的大多数获奖作品都是关于“中国故事”的传播,这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相吻合的。其中《为了13亿人的中国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获得了一等奖,它讲述了领导人成长经历、执政理念以及推进国家发展的各项工作。在领导班子换届之后及时回应国外的关切,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领导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和政治走向的领导。这类新闻报道是对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困惑进行预测,通过主动的解密式传播来塑造国家形象。除此之外,《月球车日记:我的奔月之旅》是主动吸引受众,引发受众关注的新闻案例,“让新闻主体自己去讲故事,把受众吸引到新闻中”。报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实时播报登月过程以及自身的状态,成功引起了国外媒体(包括CNN、美联社、《纽约时报》等)的关注。报道以叙事的角度,使受众深入到角色中去,通过受众的代入感来塑造国际传播形象。

宣传片《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是塑造国际形象的一次尝试。时长60秒的宣传片,在2011年1月17日至2月14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滚动播出了8400次,传播效果差强人意。美国新闻周刊评价:“广告片中亮相的绝大多数人物美国人民并不了解,而且60秒的广告中几乎都是人的微笑,看上去非常乏味,广告片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①张颖:《论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创作与传播——以〈中国制造〉、〈国家形象宣传人物篇〉为例》,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宣传片中缺乏对国家文化的表达,缺乏对传播受众的价值观以及接受心理等方面的了解,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播出后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人反而上升。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1.国际传播的主体和受众。当今时代,国际传播主体主要是政府主导,相对单一的传播主体使得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缺乏,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要优化传播主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国际传播的首要选项,传播中国特色的文化。

国际传播中的受众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只有了解受众需求,才能增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际传播的理解。在传播前需要对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深入调研和分析,从而减小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国际传播的环境和话语。传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中国的经济水平虽取得了很大进步,国际影响力也逐渐提高,已经具备了国际传播的物质基础以及利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的客观物质条件,但还是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传播话语对国际传播目标的实现很关键,它关系到传播的内容能否清晰地被表达,受众能否理解和接受。我国的语言、文化、社会制度等体系与西方等国差异甚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要形成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

3.国际传播的效果。过去我国的国际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明显机制上的弊病。当前,我们要通过构建一种机制,使得理论学科的国际传播具备实效性和长期性。因此,“要着力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际传播的交流机制,奖励机制,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②项久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际传播的问题与策略》,《哲学与文化》,2016年第5期。。尤其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加强合作,协同推进。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国际传播策略

(一)构建话语桥梁,打破思维差异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既要与西方的话语建立沟通桥梁,又要坚持中国特色,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首先可以选取具体传播内容对受众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受众的需求,从而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际传播话语和西方传播话语之间的区别;其次在传播话语中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体现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最后要营造和平的传播氛围,避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际传播中的强制宣传。

(二)优化传播主体,改善传播环境

从现实环境来看,我国既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渠道可以使国际传播更加迅速、快捷,但传播内容多带有政治色彩,意识形态容易冲突,引起受众抵制。因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国际传播主题进行优化:(1)打造专业能力与政治素养并重的国际传播队伍;(2)在国际传播中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以及地方媒体的合作;(3)加强国际传播中的市场竞争。

在优化传播主体的同时,也要弄清楚当前国际传播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我国国际传播队伍应该着手于经济、政治、人文、网络等方面进行改善,推进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从国际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问题,并借助网络平台等新技术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国际传播环境。

(三)讲究传播策略,做好国际公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国际传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差异,因此可以尝试用媒体公共关系学的思路做国际传播。首先是知己知彼地传播,要知道受众是谁,他想知道什么,愿意接受中国的哪些东西。在传播方式上讲求不是一味地输出,而是寻求交流和共赢。其次,公共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讲故事”。媒体传播中应注重故事性,用一个人、一个故事作为切入点和兴趣点,吸引外界了解中国。最后就是以情节吸引人,以细节感动人。在世界交往中,文化的差异固然存在,但情感是共通的,这也为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机制提出了思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