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冬 朱忠平 胡名益
德育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研究
何冬冬 朱忠平 胡名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有力载体,在德育育人上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以中南大学松韵志愿服务站“守护残缺的花朵”关爱残障儿童项目为例,详细说明志愿服务项目中具体的思路和做法,从德育教育视角出发,对实践项目效果进行评估,为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借鉴范本。
德育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
[作 者] 何冬冬,硕士,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
胡名益,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员、团委常务副书记;
朱忠平(通信作者),博士,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通过一定载体来实现的,传统的载体有课堂、主题讲座、谈心谈话、会议等。传统载体因形势稳定,内容明确,在德育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实践性、学生获得感不强等不足。有关调查显示,在诸多德育载体中,“校园文化活动”(48.4%)、“青年志愿者行动”(47.6%)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载体。高校如何有效开发和使用好志愿服务这一德育教育载体,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是一个重要课题。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载体,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和育人功能。志愿服务精神在广大学生中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我国的志愿服务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志愿服务使志愿者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完善人格,提升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公民素质。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松韵志愿服务站联系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针对残障儿童的“守护残缺的花朵”关爱项目,项目从2009年开始持续了7年,先后获得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2015年中南大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
(一)项目的主要思路
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残障儿童的教育保障建设,社会也越来越多给予关注,但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限制,残障儿童教育保障问题还未得到很好改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0~17岁残障儿童为504.3万人,占残障人口总数的6.08%,占全国总人口0.39%。其中视障儿童24.1万人,听障儿童20.5万人,言语残障儿童36.9万人,智障儿童174.9万人,这些儿童中仅有不到两成能接受正规康复训练;各地建立的特殊教育学校也存在地域、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保障学生的康复及教学环境,为残障儿童提供一个集康复、教育、文娱、劳动为一体的特殊教育服务。王辉等人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经费、资源匮乏,师资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校际间寥寥可数的沟通交流,导致教学与管理中科学性和规范性缺乏。其次,社会对残障儿童的关注度普遍较低,尤其体现在对残障儿童的认知方面,六成以上的人对于残障儿童没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仅有三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残障儿童。此外,在社区中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针对残障儿童家庭开展系统的帮扶工作,多是由居委会统一在节假日象征性地送上部分慰问物资,对于残障儿童的康复和教育没有根本性帮助。
中南大学松韵志愿服务站联系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长期开展针对性的帮扶计划,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专业的、有效的实施方案,建立了一个志愿者与残障儿童一对一帮扶的志愿交互平台;在社区中设立服务点,辐射到更多的残障儿童家庭;同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其他高校相关组织进行有关活动提供借鉴。
(二)项目具体做法实践
1.建立“振翅天使”专门服务队,强化志愿者专业素质。松韵志愿服务站建立专门服务队,成员经过校内选拔面试,并接受志愿服务站及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双方的培训,经考核后方能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组织有序、服务优质的专业队伍。服务队是一个有效的交互平台,也是校内爱心资源聚集地,整合了学校与社会的多方资源,用于残障儿童志愿服务。
2.建立健全队伍管理制度,要求遵守“五心”准则。服务队针对特教项目建立了全方面规章制度,目前已制定队伍内部适用的《志愿者行为准则》《紧急情况应对处理办法》等,要求志愿者以“爱心、平等心、耐心、精心、恒心”五心合一进行志愿服务;服务队每周召开例会进行阶段总结和工作布置;服务队为每位志愿者建立档案,统计志愿服务累计时间及事迹,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定期评选“最美志愿者”。
3.深入家庭学校了解情况,建立残障儿童档案。在特教学校学习的残障儿童的残疾情况具有多样性、多重性、致残原因不同等特点,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帮扶,志愿服务队通过在学校康复、教学环节中的服务,实地走访对象家庭,深入联系、了解每一位残障儿童不同方面情况,为每一位儿童建立独立的档案,定期跟踪并实时更新,因人施助,从个人、学校、家庭多重因素出发,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极大地提高了残障儿童的康复、教学效果。
4.一对一帮扶,“一加一”教学。根据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及残障儿童的具体情况与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志愿者服务队分为“聋哑组”和“培智组”,一位志愿者负责一名帮扶对象,实现“一对一”帮扶。这种具有极强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帮扶方式能切实、有效、可行地促进帮扶计划的实施。所谓“一加一”教学模式,即“课堂理论加课外实践”双管齐下的新模式,聋哑组理论课程为阶段性发生训练而培智组则是智力恢复训练,同时定期开展课外实践课,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彩虹绘画教室”“圆梦大学行”等活动。
5.融情社会,传递关爱力量。在不影响残障儿童的前提下,服务队开展“守护残缺的花朵”系列宣传活动。宣传活动主要分为四部分:(1)了解残障儿童和志愿者的感人励志经历,编辑整理成《“振翅天使”志》主题故事传。线上发表结合线下派发的模式推广活动中美丽动人故事,影响更多的人。(2)制作活动精美的明信片,在校园、社区及市中心广场发放给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在校大学生和市民。(3)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拍摄微电影,上传网络及组织小型观影会。(4)拟定“关爱残障儿童”倡议书,通过学校网站和公告栏贴出,让更多人了解残障儿童这一群体,更多的人加入我们。
6.成立社区服务站,扩大辐射范围。统计发现,部分社区存在残障儿童家庭集中分布的现象。服务队与社区居委会协商,共同设立社区服务点,让志愿者进驻社区,扩大志愿服务的辐射面与服务形式,定期走进残障儿童家庭进行义务服务,切实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并提供帮助。安排值班以预防突发状况,同时服务站也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正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精神所提倡的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在项目进行中,志愿服务者通过跟残障儿童的互动帮扶,为他们带去快乐,志愿者也收获快乐和感动,互相平等尊重,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二)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项目通过关爱残障儿童,让大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更加激发了大学生的同情心和互助意识,作为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实践中,还包含了一些需要动脑设计、操作和实践的内容,提高他们组织活动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阅历。
(三)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新形式
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联系社区及其家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关爱,营造一个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人人奉献为人人,彼此更多沟通了解,进一步促进了校园和谐、社会和谐。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力载体,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并着力解决。
一些大学生志愿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深入推进,更不能长期坚持,一些活动仍停留在一些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上,不能体现专业性和技能性。同时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调,覆盖面不广,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志愿服务活动中,有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功利性思想。同时不能很好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一定的影响力。
大学生应当把志愿服务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从思想上,要做好定位,志愿服务不仅能帮助别人,而要体会到在志愿过程中自身的进步和收获,真正认识到“助人自助”。当然高校应当做好相关保障工作,规范管理机制,完善培训机制,优化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系2014年8月湖南省教育工委“守护残缺的花朵”——关爱智障儿童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编号:14Z03);2015年10月,中南大学“松韵”文化品牌建设辅导员精品工作项目(编号:JPXM1506)]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1(2).
[2]黄一珊.“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命题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2(1):65-66.
[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R].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王辉.中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