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中心血站 孙学海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
青岛市中心血站 孙学海
自2006年至今,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已持续了十余年,改革的目的是将符合事业单位的体制,能够体现岗位绩效以及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的分配制度建立起来。目前而言,我国虽已基本实现了事业单位基本工资的改革,但绩效方面的工资改革还未完全落实完成。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分析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因素,创新性地提出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策略,为岗位人员更好的发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事业单位 岗位绩效 工资制度 改革
我国事业单位的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事业单位内的工资制度由职务等级制转变为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办公效率明显改善。但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一个特别的工程系统,它涉及广泛并且执行程序复杂,所以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阻碍,要想使得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仍需不断的实践、创新和改革。
岗位绩效工资,以职工岗位为中心,依据其所肩负的责任轻重、知识技术含量、劳动时间和力度以及工作风险等因素,综合确定岗位级别,再根据事业单位的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劳动强度和成果来确定人员的工资范围。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岗位绩效工资最灵活和最具可变性的一部分,它与职工的工作质量和社会贡献挂钩,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工资具有决定作用。通过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减少了业务支出,也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业务水平和单位的整体素质。
岗位绩效工资体系是以项复杂的系统各工程,它的有效实施和稳定运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以下三个因素至关重要:
一是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不同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不同,对该岗位工作人员的任职要求也不相同,自然所付薪酬也不同。岗位的设置要体现岗位的基本职责、任务与技术含量,因此进行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是确定绩效工资系数的依据,是实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前提。
二是法律法规下的合同化管理。岗位工资合理化实现的前提除了员工与岗位的最佳匹配外,还有事业单位的岗位聘用制。事业单位内部之前一直实行“身份管理”的用人机制,因此,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前提,建立健全规范化的人员聘用制度,以便促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是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岗位工资是随着单位效益和个人绩效上下浮动的,只有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职工的劳动贡献,使岗位绩效工资具体化,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首先,应对现有岗位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与评价,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岗位设置制度加以落实。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员聘用前,应对现有岗位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每个岗位职责任务的不同,合理分门设置,对每个岗位任职人员的要求严加说明,做到因岗设人,岗变薪变。
其次,跟进配套制度,实行岗位管理合同化。聘用制合同是目前事业单位用人所实行的基本制度,即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法律问题,使双方的权力义务均受法律法规的调整。但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岗位调整比较随意,使得员工的职业规划混乱,甚至没有上升渠道,进而造成人员流动性较差。
最后,加强绩效管理,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估机制。各个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和单位员工的岗位情况,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全方位、客观、直观地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价,创新评价考核方式,动员单位内职工进行同级互评、上下级互评等多种方式。促进绩效考核对员工工作的激励作用,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科学稳定的发展。
[1]杨海帆.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制度改革中绩效工资的实施与评估[J].人力资源管理,2014,01:78-79
[2]闫蓉.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 22:347+349
[3]白国华.浅谈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企业,2015,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