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潍坊市寒亭区第六中学山东潍坊261100
略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渗透
王志强
潍坊市寒亭区第六中学山东潍坊261100
书本与教育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阶梯,而在初中阶段,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提高,在该关键时期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素质教育渗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就成为初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渗透
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持续深化,教育模式正从应试教育快速转变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务必要重视的课题。初中数学课堂的素质教育内容主要有学习态度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首要任务,将其渗透到数学课堂。关于如何渗透,在这里就进行相应的探讨。
现阶段,离教现象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相当普遍。离教现象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偏离甚至违背教师正确的要求,导致教和学不协调,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下课后不完成作业、不自觉复习、巩固,进而造成很多不听课的学生逐渐变得听不懂、不会做。为消除这种不良现象,渗透素质教育,教师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关于有理数的知识时,很多学生认为这是复习课,在心理上是轻视的,教师就可把该章节内容细分成三个关卡,分别是概念关卡、法则关卡、运算关卡,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讨论,找到每一个关卡的知识点及其注意事项。具体包括概念关卡的正数、负数、相反数、数轴以及绝对值的意义;法则关卡的分配律、结合律、异号两数相加等法则;运算关卡则重点强调算错一步将导致全题都错等。当讨论结束之后,学生选出代表为全班学生讲解,教师最后做总结即可。这种由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参与欲望,学习兴趣浓厚,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让绝大多数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良好状态,端正学习态度。
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是在课堂渗透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灵活选择有效的方法,以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主,重视激发班里后进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将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全面贯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互动激发教学。教师还可配合由特定文化理念所支持的思想教育,针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难以理解的部分适当放慢课堂进度,详细讲解,再引入多媒体课件,耐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显著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帮助初中学生尽快养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精心设计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习惯的一些问题,锻炼学生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把生活问题搬进课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使其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平台,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在实际问题面前的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且应用范围广,教师在渗透素质教育时就应有机结合数学的特征,整合初中数学课堂和素质教育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在初中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数学课堂努力探索渗透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法,在数学课堂上促进初中学生全面提高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实际上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最主要的两项内容,教师必须引起重视,加强实践。例如:针对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就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向学生多介绍中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数学家们的成就、事迹,并向学生适当介绍中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一些先进成果,借此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精神。针对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则要充分利用初中数学学科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显著提高初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能力。除此以外,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还应重视加强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学生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刚强的品格。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逐步训练学生的耐挫力,故设陷阱,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失败和成功的交替感受,有效增强学生的忍耐性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如今,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项迫切性的任务,初中数学教师也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开拓精神与创新意识的重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点,加强素质教育的渗透,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水平,培养实用人才。
[1]邹明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12.
[2]杨斌.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