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童飞
1.武汉理工大学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研究
徐燕1童飞2
1.武汉理工大学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的思路。
利益相关者;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渠道日益多样化,而我国原有的单一政府主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质量
1、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指学生在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接受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两个层次,本文的研究生是指硕士研究生。
2、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质量(或称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支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指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遵循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依据既定的社会条件所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学术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程度。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以研究生教育质量为评价对象,依据可测量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合理、适用的研究方式与方法,科学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教育质量的相应数据,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进而提出相应改进意见,更好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
虽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等方面与本科教育评价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两者却有着共同的评价主体。目前,学界虽未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做出明确定义,但我们可以借用教育评价主体的概念对此加以理解。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是相对于教育评价客体即教育评价对象和内容而言的,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自主地对教育系统或要素与关系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体或群体,它可涉及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多方面。
(一)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的初期,国务院学位办为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评估理论举办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并主导开展了多项鉴定评估、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活动,通过这些评估实践活动,陆续建立起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1995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委员会,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理论的建设与实践工作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1998年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在国务院学位办的指导下,已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已经从实践探索逐步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方面的专著并不多,主要有梁桂芝主编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2000年王战军编著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2002年,王战军主编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研究》,该书共收集了篇论文,内容涉及评价理论、技术、实践等方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等是发表研究生教育评价最多的杂志。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评价经验和评价模式,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发展现状
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壮大引起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担忧。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82年的1.1万人增加到2014年62.13万人,短短几十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发生巨大变化(表一)。从1991年的3万人,到2004年研究生年招生规模已达32.63万人,且同比2003年增幅达到21.35%。在2010年之后,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趋于稳定,硕士生招生规模增长趋缓,但是总体招生规模在不断增长,更是引起人们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担忧。(见表1)
(一)利益相关者简述
虽然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多年,但关于概念的界定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的认同(多纳德逊、邓非,2001)。1695年,美国学者Ansoff最早将该词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认为:“要制定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者、工人、股东、供应商及分销商。Mitchell、Agle和Wood(1991)对三十种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的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而狭义的概念则指出哪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具有直接影响从而必须加以考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弗里曼(1984)与克拉克森的表述,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克拉克森认为利益相关者以及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们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国内学者贾生华、陈宏辉(2002)结合以往的观点,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改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存在问题
1、政府管理过宽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者和直接管理者以及利益相关者,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是由政府直接领导、控制的从上至下直接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式的评价模式。为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正逐渐由“全能”转向“分权”,更多地承担起宏观管理与指导的责任。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仍存在着政府角色错位的现象管理过多过宽。
2、社会参与程度不够
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其利益关系人不再单一,逐渐多元化。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评价大部分都依附于政府部门,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从本质上说仍属于政府评价的范畴而极少数具有民间性质的社会评价也由于其评价的专业性不强、认可度不高,很难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种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了社会参与评价的深度与广度,使得社会评价参与程度不够。
3、高校被动参与
高校开展的自我评价是政府评价及社会评价的基础,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评价。因为评价的标准并不是根据高校自我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学位授予质量的实际需要制定的,也不是根据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而是由政府部门提出的。在此,自我评价只是体现政府意志,属于被动参与。另一方面,高校的自我评价也是被动接受的。因为高校在评价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从客体的角度说,它力求在评价中获得高分,以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获得更多的有利资源,在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表1:2004-2014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单位:万人)
政府、社会、高校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三者应当各司其职,共同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做出努力。
(一)政府
1、转变职能
政府应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高校主动参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新体系,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事业提供服务与扶持,创设一个有所作为的宏观环境。借助于政府评价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统筹安排和统一采取措施,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
2、建立法规制度
政府在转变职能的同时,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有所依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监管的是市场秩序而不是市场主体。为此,政府应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政策与法规后,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以明确不同主体在评价活动中的合法地位以及权责关系,规范评价行为,使其在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建立、维护和发展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活动秩序,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政府利用政策法规这一杠杆,不但可以使自己远离琐碎的行政性管理事务,提高自身效能,而且能够增加评价活动的透明度及约束力,帮助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社会
1、社会评价机构身份合法化、规范化
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评价行为进行规范,使之社会评价主体身份的合法化、规范化,同时社会评价主体自身也要不断的发展完善,社会评价必将获得社会及高校的信任与支持。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委托代理等方式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任务交给社会评价机构来完成,政府逐步改变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直接干预与控制,从而利于政府更好的从宏观上发挥其职能,社会评价主体的广泛参与。
2、社会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因其本身具有的现实性强、集体性效益、大众传播、制约力迅速等特点,能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评价产生积极的作用,有效的反映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心声,把人们对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现象和存在问题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等,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反映并传播开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对研究生教育即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促使高校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舆论反映的问题给予认真地对待、有效解决,从而形成了强有力的质量监督,更好的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
1、完善自身质量评价机制
高校自身质量评价机制作为一种内部评价方式是政府及社会等外部评价方式的有益补充,它发挥着政府、社会评价主体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自身质量评价机制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并完善自身的评价活动。但是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现状分析可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质量评价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高校应当积极转变被动状态,逐步摆脱政府评价强制性与权威性的影响,进行评价活动,建立真正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评价主体体系,真正调动高校的自身积极性。
2、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
高校进行自身教育质量评价,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自身质量评价,发现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充分调动全校上下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积极性,通过督导检查、评估评价等,实现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收集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发现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反馈机制对高校相关部门进行情况反馈,力求在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处理后,能够提出完善教育培养工作的依据。
[1]董婷.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5:6
[2]李红君.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3]万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4]居玲.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问题与重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6]刘利,干胜道.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20-129.
[7]王唤明,江若尘.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04:11-14.
[8]盛明科,唐检云.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7:13-17.
[9]汤晓蒙,詹春燕.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10,05:5-9.
[10]詹春燕,唐信焱.国际视域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基于美、英、法、日四国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0,21:62-66.
[11]胡恩华,顾桂芳,杨晓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1:31-35.
[12]连洁.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的构建[D].南昌大学,2011.
徐燕,1990-,女,安徽蚌埠人,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童飞,1993-,男,安徽宿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