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时代为视角浅谈大学教学教育的改革创新

2017-03-28 04:11刘晶
成功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学教学方法信息化

刘晶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以信息化时代为视角浅谈大学教学教育的改革创新

刘晶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当代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大学教学教育面临着一些列的改革和创新,如何进行改革创新成为当教育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信息化时代为视角,首先讨论了大学教学教育的特点和相关办法,其次,分析了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四个方面着重阐述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希望能够在相关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信息化时代;改革创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

一、信息化时代为视角下大学教学教育的特点和相关办法

(一)信息化时代为视角下大学教学教育的特点

大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其中信息化时代为视角下大学教学教育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多样化;第二,明确的职业倾向性、专业目的性;第三,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第四,大学的教学将科学研究注入了教学过程中。

(二)信息化时代为视角下大学教学教育的办法

大学的教学需要有效地进行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需要对大学的教学有一定的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将技巧、策略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进行,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是对技巧、技术和策略的有机结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无意义的、无生命力的、脱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需要形成一种技术、技巧和策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学生和教学的自身特点,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看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有效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掌握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需要考虑他们自身的发展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制约,从而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发起者、实现者和体验者,他们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接受知识,教师讲授知识,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体。

最后,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它能否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或者说教学方法的作用有多大,教学方法能否长期存在,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任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是手段和途径,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存在,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此,大学中所有的教学课程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大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二、信息化时代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课教学教育改革受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在校的大学生,目前大多数是由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的,在实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倡“合作学习、参与式教学”等学习方式,反对基础教育中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反对基础教学的“死记硬背”,使人们开始对基础教育课程由于本身具有的众多缺陷进行改革。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较差,造成了学生之间缺少配合,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不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只是在座位上听,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开展,老师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在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然而实行改革之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改革后的方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教育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彻底改革,使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相互衔接,想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要加强对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改革教学方法,改善大学教学低效的现象

大学课堂教学呈现较低水平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另一方面,学生上课睡觉、发呆、玩手机等现象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成为了影响我国高等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就是大学课堂教学普遍呈现出低效的状态。基础教育阶段,我国的教学模式违背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身心疲惫,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学生每天都要拼命学习。然而,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现在累点没有关系,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了消极的思想认识。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就是使得学生不重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产生厌学情绪,大学生自从进入大学之后不认真学习。而为了加强管理,学校让应试教育又卷土重来,原本是对大学生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失去了意义,学校开始发动学生考四六级、考研,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时候的学生往往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使这股风气在大学中蔓延。

(三)大学教学中的深度缺失现代教育技术

目前亟需加强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大学课堂教学所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还是非常有限,到现在还在使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有的老师甚至连PPT都不会使用,其实质还是进行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有的大学教师只会简单地进行PPT教学。虽然现代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大学教师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弱,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教师和学生查阅的途径非常有限,无法有效获取非常丰富的大学信息资源。

三、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教育整体发展着力推动

首先,要促进教育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方式转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促进教育管理方式转变,另一个是促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越来越难以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是一种单向性、外驱动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大量投入。因此,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意义十分重大,教育发展更多地承担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教育发展也存在这样的挑战。作为科技和教育结合的典型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的有效互动。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是从管理控制向主动服务转变,即促进教育管理模式由垂直化向扁平化发展,关键在于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助力复合人才培养,要发挥信息技术在终身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支持个性学习等方面的固有优势,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和终身发展理念,关键在于更新观念。实现这种转变的最佳途径是信息化手段,更能对管理效能做出实时评测,能够显著提升管理水平,更多的时间留给教学与研究,通过网络解决绝大多数日常管理问题,小到一所学校的校务管理或科研管理平台,大到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服务等等各种信息化服务平台。

其次,要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各层面发展中不断推动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社会创新能力作为长远目标,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紧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创新能力,这是考量人才培养效益的显性要求,社会创新能力不可或缺,教育发展除了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教存质量等评价指标,教育信息化的终极价值是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永远坚持的一个大原则,助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自身持续发展,在赢得社会认可的前提下,不断增强服务效能,要牢牢树立服务意识,教育信息化有十分广阔的作用空间,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二)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应当加紧促进

教育均衡是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教育均衡包含三个要求,分别是质量均衡、机会均衡、条件均衡。教育公平表现为机会公平和效率公平,实现公平就是实现均衡。三个要求具体到教育信息化,质量均衡现为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可能,表现为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各学校之间的教育整体质量保持相当水平;机会均衡里面包含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现代文明和实现个体价值的诉求,是让每所学校都有更好更快发展的空间和权利;条件均衡让每所学校都有基本平等的与外界沟通及获取优质资源的能力,是让每所学校都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条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如何破解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的确是很难的命题,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看。

首先,要开展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验项目。在更大范围探索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与策略,进行行政推动。其次,大力开展示范学校网络送教、送培训下乡和网络联盟等活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带动学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信息化合作,定期展网络协同教研、协作学习和资源应用展示,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的帮扶和带动作用,加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网络联盟、网上支教的形式建立省级示范校际协作交流机制。再次,实现信息化装备的均衡配置。以最基本的条件均衡带动机会均衡和效率均衡,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在信息化条件配置过程中的形成的错层和差异。切实发挥“种子”效应,优先考虑薄弱学校和落后地区,在各种试点或实验项目实施,尽可能提高学校的带宽基准,进行宽带网络全覆盖的建设,优先将高技术配置模式应用于学校。

(三)教育信息化生态加快构建

“生态”指个体之间和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生物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和各个要素和谐有序发展是生态的两个要义。教育信息生态观主要针对学校教学,在一定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活动是在这个系统中起核心作用,信息生态是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造的一个系统,都必须以人为中心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教育信息生态包含了三个层次社会支持环境层、教学实践层和教学思想层。教育信息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生态的良性运行,以创新能力为源动力,以师生的高阶应用能力为支撑,要以动态的环境建设为基础,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发展”。以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动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下。

首先,切实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理念,如教育部一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戴尔互联创未来等项目,积极引进和实施创新应用项目。将基于问题的创新考核模块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体系,将创新能力考核纳入考试范围。在线合作探究、机器人教学、人工智能、创新设计等,加大学科教学中的创新要素。其次,开展深层次的技术培训和技能大赛。促进技术消隐进程,对教师整体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最后,教师真正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是教育属性”,消除目前依然广泛存在于教师中的“技术恐惧”现象和“技术万能”倾向,引导学校理性认识技术,在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中加大教育理论的比重。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第一,全面实现网络远程教育、网上学习、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传输网络和综合应用平台,以“三网两库两平台”为核心。搭建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了解教育的基本需求、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级教育网站的高速互联,,依托省级网站形成集群管理模式,以两库和应用系统建设为支撑,以三网为传输基础。

第二,学校信息化设备建设。试点建设基于IPV6的数字化校园,积极探索和推进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的新型教学方式,要与企业合作,满足服务全覆盖、教学全覆盖和网络全覆盖的基本要求,改善学校信息化设备条件,提高生机比和师机比,改善以计算机和各类显示终端为代表的学校多媒体设备条件。

第三,建设应用能力,深层次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转变教宵思想和教学方式为目标。建设应用能力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德育、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和传统薄弱学科的整合,不断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模式,以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在高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网络和通信等信息化交叉学科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进行加强,逐步将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纳入高校师范专业必修课程。其次,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强力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保证评价质量和水平,严格规范地组织考试,还要切实抓好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实现每周至少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大纲要求,不得占用或缩减课时安排,必须严格保证开足齐信息技术课,并使其与各学科教学密切结合,与时俱进地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同时,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树立应用典型,注重研究效益,加强校际协作,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评估管理水平。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以研究引领发展,突出以县(区)为主体的区域信息化整体发展研究,应重点突出对教育信息化发展重大问题、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设立教育信息化省级专项课题。最后,技术培训和理念培训相结合,教师培训和管理人员培训相结合,坚持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对象的应用能力培训体系。提高各级各类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延续性,严格培训结业考核管理,编写高质量的通用培训教程,还应加大网络远程培训和省级培训比重,针对教育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培训等,针对校长的理念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培训,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培训,培训重点应有所区别。面向教育管理人员、校长、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内容涵盖人文素养、教育管理、技术技能、教育理论等领域。

第四,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完善已有各种教育评估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应用评估类标准和规范包括《教育信息化示范县评估标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评估标准》,技术类标准和规范包括《教育网络安全管理规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班班通”建设标准》、《教育资源数据规范》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等,技术类和应用评估两个方面组成了标准和规范体系。

第五,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两类四级可以概括支持服务体系,其中,各级各类学校和电教、教研、装备等专业支持单位是两类,而校、县、市、省是四个层次。不仅需要注重引领性和决策性服务,提高教育技术人员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和服务能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成立网络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还要提高各级电教、教研、装备等部门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实施能力,促进内涵发展,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各级电教、教研、装备等专业支持单位标准化建设,从这两方面共同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四级支持服务体系。

[1]南志涛,刘先华.信息化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学理论,2010.11:263-264.

[2]季敏立.论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7.45:20.

[3]王鉴,王明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生活世界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7-83.

[4]黄元国.大学卓越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5]白海峰.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大学教学方法信息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大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