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和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李明和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不可否认,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趋向于稳定。且随着与国际的接轨,我国的经济形式也变的较为严峻。因此,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通知明确了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确了我国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项体制还不是很健全。文章在全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一定的借鉴。
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发展。相应的,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高层次的趋势,这也是高等院校近几年进行扩招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高校近几年的扩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学校的教育毕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学校的课程教育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也是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新形势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部已经把创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以期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高校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例如结合社会上的机构在学校组织了相应的创业大赛,并且为之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从国家的整体情况来看,国务院已经将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部署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个高校在加强学生专业课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其创业教育。大学生进行创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应该对创业提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规划,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研究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至为重要。
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其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为目标。从深层次的方面来讲,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来抓,还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因为,大学生要进行创业,需要自身综合能力需要达到一个相应的标准,包括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交的能力以及管理的能力等等。其次,为了进一步增强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教育部也已经把创业基础课程纳入到了大学生日常的教学课程当中,将创业的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以期使创业教育以及教育方式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比较早,至今已经有了将近30年的历史,可以说,截止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就我国来讲,我国也在2012年8月1日正式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以创新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将会成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中国就业形势的重要手段。高校的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自从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大学就担负了以知识报效祖国的使命。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是第一要务。大学生培养以公共课程为基础,通过专业领域的系统学习来掌握该领域的专业技能。专业教育的目的是给祖国的建设需要提供专门型的技术人才。自恢复高考以来,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中国高等院校,为中国各个行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极大地支撑了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的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强调培养单一专业素质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与日俱增,单独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高等院校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结合当今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起来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可以说,对于高校来说,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与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其本质和功能上也是相同的。而这种关系也是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合力的的基石。而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开展的,即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共同纳入学生日常的学习计划中,这也是为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打开高校培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补型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的重要一步。
总的来说,从点阶段的情况来看,片面的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相割裂起来,将会导致这样这一种局面,即专业教育游离于创业教育之外,而这样做将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不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不好,就是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就好比一艘舰船,而高校的之前的专业教育就是这艘舰船的躯体,创业教育就好比是这艘巨轮的的引擎。如果没有强大的壳体作为支撑,就算这搜巨轮的方向再怎么正确,也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但是退一步说,如果这艘巨轮没有了没有动力和方向,即使船身在坚固,最终也低到不到目的地。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为了适应我国新形势的需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然而,近几年是做到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各个高校还应该能做到始终坚持立足专业教育,打好专业基础这个基础,充分的发挥出专业型优势的原则,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来。所以说,在高校整个教育活动来说,专业教育就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基础,而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升级和深化。但是,由于高等院校专业性质不同的原因,而且由于现代社会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高校的创业教育还不能按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特点进行施教,这导致现阶段高校的创业教育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提升。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各个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理念中,首先对高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地融合。可以说,只有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的指标,切实在专业教育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改变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现状。
1.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经一度按照前苏联的发展模式来进行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也深受其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一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我国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性人才。但是,时代在变化,国情也在变化,国家的经济也需要相应的创业型人才来发展我国的经济。所以说,之前的那种高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了。而且,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层面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与之前不同了,可以说,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之前的那种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显得格格不入了,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而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探索,这种探索的初衷就在于能够通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打破中国现有的这种关于人才教育培养的格局,在为社会进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的同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能够做到兼顾,争取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全面性的人才。这是现阶段中国面对国际局势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时代要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一种对于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益探索。
2.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就业形式依然严峻,面对这样的国情,我国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决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同时也明确了大学生创业对于其就业的重要意义。该战略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社会人才资源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部分就业压力,增加相应的就业岗位。也正是基于此,同时也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院校开始推行这种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种教育模式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环节就业压力,各个高校必须从高度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为了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一种综合性的人才,以此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整体环境来说,我国已经开始了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过渡的步伐,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转型过程当中,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的人才,如果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就能够在这方面加强自身的锻炼,学习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将缩短其不如社会与实现创业的间隔期。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下,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一个民族也只有有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才有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社会中国,一个民族也只有具备了创新的精神,才能够在国际社会社会中拥有话语权,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以及市场竞争力。而中国正在开启着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作为知识分子,也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未来,高校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未来的责任,作为培养大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的摇篮,各个高校也应该能够真正担负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积极地用自身的行动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以培养就业型人才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转变。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高校要想实现自身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的融合,首先要从转变自身的理念开始,这个也是各个高校实现自身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当然融合是基础,最终还是要能够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当然,这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别,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此外,要想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综合性的、创业型的人才,各个高校还应该从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心理品质方面给予其引导和启迪。其次,随着社会的深度发展以及进步,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密切,学校的专业教育也已经朝着更加细化的方发展,创业教育在满足了国家及社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外,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各个高校不仅仅再一味的只注重学生专业教育的培养,开始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为学生在社会上创业以及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还是辩证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两者又是不断融合的。长期以来,各个高校一直把自身的创业教育当成是专业教育的一种延伸,其实两者之间是由本质区别的,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是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科学的来讲,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一定程度上来讲,创业教育能在某种意义上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要想进行创业需要进行哪些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更加的有目的性,做有的放矢,从而其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在这个基础之上,为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建立起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这个层面来说,创业教育更像是专业教育更具时代要求的一次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实现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有部分学校将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学生教学的必修课程,从历史上看,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适应时代变化、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当然,仅仅做到这个地步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各个高等院校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之上,采用学分制的形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同时,还应该让在校大学生从意识上充分的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各个高校还应该针对自身开设创业课程初期所出现的种种情况,建立相应的反馈和修改体系,真正做到执行、反馈、修改、执行的整个过程,并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教学的目标进一步的明确化,对于社会上的新观念和新思潮大胆的进行创新、尝试,并积极尝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各种实践活动。另外,各个高校还应该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针对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相应的尝试和修改,因为,这是帮助在校大学生提升各方面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说,作为为社会输送各项人才的人才输送基地,高校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中涉及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积极思考,在专业知识中加入创新方法的内容,将创业创新的精神体现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学校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学校来说,教师是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实现融合的执行者,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最直接的传达者,所以,学校师资力量的水平与学校的教育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因此,各个高校除了要针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以外,还应该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保证学校的教育水平,在这方面,各个高校还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们的技术水平。此外高等院校应该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社会声音,并且应该注重利用社会力量来增加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内容。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专业教育是基础,创新教育是实践,不存在绝对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分,他们都是高等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中国高等教育迎合时代需求的一次探索,它必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的标志,符合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走向。从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深入探讨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的路径选择,是高校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1]张宝生,张思明.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114-117.
[2]任永力.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53-54.
[3]齐岩,陈英义.高校本科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基于国际教育合作平台的实践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04):101-103.
[4]黄忠东,庄妍.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江苏高教,2015,(06):115-117.
[5]薛雷.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研究——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视角[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2):80-82.
[6]胡超,苌庆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新组织模式的构建——中美融合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
[7]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