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沅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7-03-28 08:11龚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优势建议

龚艳

摘要 茶叶产业是镇沅县农业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产业,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是镇沅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目前镇沅县茶叶产业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镇沅县茶叶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大做强镇沅茶叶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 茶叶产业;现状;优势;制约因素;建议;云南镇沅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70-02

镇沅县是世界茶王之乡,东有世界野生“茶王树”,西有栽培型“茶神树”。是茶树起源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具有茶产业发展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茶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早在唐朝时期就开始种植,镇沅县把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富县、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茶叶生产经营体系,取得了扎实成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镇沅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末,全县共有茶园5 783.2 hm2,年产干茶4 219.4 t,综合产值3.5亿元;覆盖9个乡镇1.33万农户,有无性系良种基地1 800 hm2,优化改造中低产茶园3 666.7 hm2,绿色防控333.3 hm2,开发绿色食品茶园666.7 hm2,取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800 hm2,高标准茶园创建333.3 hm2,实施高效节水灌溉80 hm2。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加工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2户,专业合作社43个。已有2家企业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证书,9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3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证书[1-2]。

2 优势

由于独特的立地条件,镇沅县茶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茶叶产区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部分地区全年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非常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的形成和干物质的转化积累,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最适宜茶树生长;二是茶园主要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区和半山区,水源洁净,远离污染源,化肥、农药残留低,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有机茶的条件;三是镇沅县作为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的“绿三角”、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核心区、滇西扶贫开发先行区,以及玉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镇沅作为普洱北部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这有利于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目前主要以低档茶为主,本地市场空间及综合利用前景广阔[3-4]。

3 制约因素

3.1 茶园基础设施薄弱,良种化程度和单产低

全县无性系良种覆盖比例小,仅占总面积的 31.1%,茶园老化严重,管理粗放,重采收、轻投入。建园时投入少,基础建设差,管、网、渠、路、防护林等配套实施滞后,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加工仍以单芽或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细嫩芽叶为原料的名优茶生产为主,大宗茶基本未采摘,茶园管理不规范,难以实现机械化采摘,加之近年来劳动力紧张且成本增高,夏秋季鲜叶资源浪费严重现象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制约茶产业整体效益提升。

3.2 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机制不健全

政策引导、投入融资和基地流转等机制不活,企业与茶农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和销售呈现较为分散格局,集中收购、加工难度大,大部分茶叶是通过家庭作坊式的初级加工销售,生产技术含量低,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市场销售门槛低,近60%是以毛茶原料低价外流,茶农收入低、效益差。

3.3 知名品牌培育不足,市场拓展滞后

生产经营中良莠不齐的品质、杂乱众多的品牌难以树立产业的整体形象。品牌多、杂、散、小,缺乏以地域特色为代表的综合品牌领头羊,几乎所有生产加工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产品在市场上相互挤占、排斥,竞相压价,无序竞争突出;部分企业外拓市场能力有限,营销手段单一,现代流通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营销队伍。

3.4 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

企业增創特色品牌、创新加工工艺、研发特色新产品力度不够,局限于茶叶初级产品加工,茶叶中经济价值很高的茶多酚、咖啡碱等未被开发利用,茶食品、茶饮品、日化用品、药用产品等多样性茶功能产品的深度开发尚未形成。只重视春季名优绿茶生产,忽视夏秋茶的加工利用,产品结构单一,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联动作用小,附加值低。

3.5 人才匮乏,企业建设滞后

公司、合作社和初制所改造建设缓慢,缺乏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且自身产业基础较弱。主要体现在产业小、产值小、品牌小,目前茶叶生产和经营还是以“千家万户搞种植、千军万马跑市场”为主,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4 建议

当前,镇沅县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做大做强镇沅县茶叶产业还需在构建茶叶产业发展新战略、创新政策配套上下功夫,寻求新突破,走生态有机化道路,保护开发古茶资源,推进生态茶庄园建设,突出重点培植龙头,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创建名优、生态、有机茶品牌,以技术升级延长茶产业链。

4.1 建设绿色原料基地,夯实产业基础

按照“优质、生态、高效”的要求,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重点布局”的原则,巩固提高800 hm2有机转换认证茶园和5 783.2 hm2生态茶园建设成果,稳步推进有机茶园转换认证、高优生态示范茶园创建、高效节水灌溉、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工作,加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推广力度,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把现有茶园建成生态、绿色、有机原料基地。加大2 000 hm2古茶树(园)的保护、推介、管控力度,科学合理开发老乌山、砍盆箐、老海塘、茶山箐、打笋山、马邓等名山古茶原料基地,提升古茶质量,突出古树茶的高端品牌地位,凸显镇沅县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和独特性。

4.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4.2.1 培育壮大地方龙头企业。坚持“政府引导、财政支持、扶优扶强、定向培育”的原则,集中力量、集约项目,整合资金,重点扶持和培育壮大五一茶有限责任公司、金阳茶业有限公司等有规模、有实力、有品牌、会经营、善管理、成长性较好、创新意识强、具有一定市場开拓能力的地方龙头企业:择优培育3户年销售收入突破2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培育15户初具规模的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壮大,培育茶业“小巨人”和企业集群,发挥“领头雁”带动作用。

4.2.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找准发展路子。引进省内外实力雄厚的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落户镇沅县,带动地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采取兼并、联营、转让、股份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产销联盟或产销集团,打造镇沅县“茶业航母”,整合现有茶叶基地、人才、品牌、产销资源和市场,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发展格局,实现抱团发展。

4.2.3 推进产业发展。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初制所)+农户+互联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与茶农建立合作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紧密型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4.3 打造知名品牌,拓展市场空间

4.3.1 强力打造知名品牌。依托“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这张靓丽“名片”,招商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企业带动地方龙头企业建立品牌联盟,组建品牌集团,强化提升“世界茶王·芳香镇沅”城市品牌形象,全力打造在省内外享有盛誉,以原料来源地命名产品的“五一茶”“马邓茶”2个知名品牌;以老乌山古茶山普洱茶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挖掘打造好“老海塘、砍盆箐、茶山箐、打笋山”等高端古茶品牌,实施名山名茶战略。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普洱市知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证明商标,以品牌整合产品,以产品占有市场。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多层面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4.3.2 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在城区规划建设一个集交易、物流、仓储、宣传、推介、展示、品鉴、培训为一体的茶叶交易市场,将茶产品集中销售,缩短产地和销区的距离。使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提高产品在物流交易中的话语权、定价权,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引领作用。

4.3.3 强化市场营销。鼓励企业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创新营销理念,探索产品流通方式,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和专业化营销团队,打破区域销售的局限性,主动到省内外开拓产品新兴市场,开办连锁店、加盟店、专卖店,拓展营销渠道,突破市场“瓶颈”。充分利用现有“乡愁圆梦”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健全营销网络,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创建网上销售公司,把实体店、互联网与电商有机结合,加大茶产品对外交流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茶博会、展示展销会、名优茶评比及普洱茶加工、斗茶大赛等各类茶事活动,提高企业品牌战略意识,促进产销有效对接。

4.4 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

加强市场调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掌握消费需求和消费主流,调整茶产品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努力将“好资源”变成“好产品”。充分发挥茶叶品质优势,提高名优茶比例,开发利用好夏秋茶资源,多生产适销对路的大众化茶叶产品和旅游宣传产品,加大科技创新和特色包装研发力度,同时开发茶食品、茶饮品、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茶产品综合效益。

4.5 培育产业创新人才,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引导企业转变当前“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拓展视野,提升适应产业发展面临的复杂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型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科技创新协作平台,利用其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品牌影响、营销网络等资源优势,学习现代管理经验、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实现撑杆跳高。二是整合政府、企业、教育、科技部门资源力量,通过人才进企业、科技进企业、茶文化进校园等措施,建立多渠道引进、多层次使用、多方式激励、多方位服务的人才互补工作机制,大力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企业家、营销人员和茶农的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及科技应用水平,建立一支涵盖茶产业发展各方面的强大人才队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4.6 强化质量监管,确保产品安全

一是加快绿色、有机茶和地理标识产品认证进程。二是强化清洁化、标准化加工。针对全县茶叶初制所现状,按清洁化、标准化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造,并通过QS认证。创新生产技术模式,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茶企业加工生产线进行升级换代,提高生产加工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三是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质量可追溯管理。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完备的茶叶产品农事记录、生产加工记录、包装销售记录,真正做到可追溯。四是加强行业监管,整顿和规范茶叶市场秩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茶叶质量标准,建立茶叶质量检测机制、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4.7 弘扬茶叶文化,坚持茶旅融合

充分挖掘、提炼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3种民族茶史、茶饮、茶道、茶礼、茶俗、茶艺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千年古茶树为重点举办祭“茶祖”活动,以3个主体民族文化为导向,组建茶艺茶道表演队,展示古朴多样的民族茶饮习俗,传播民族茶饮文化,增浓茶产业发展氛围,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同时以“绿海金山、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的声誉,争取申办镇沅茶王节,切实打造千家寨国家级养生度假区,推行“茶业+旅游业+文化体验”的生态观光茶园模式,吸引省内外游客走进镇沅旅游观光,将茶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与厚重的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做到有景可看、有茶可饮、有道可娱、有礼可买,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目标,促进茶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力求在茶叶旅游观光及茶养生、保健、茶饮等关联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摆脱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经营模式,推动镇沅县茶产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5 参考文献

[1] 王友海,卢梦玲,曾令相,等.关于做大做强宜昌茶叶产业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2):83-84.

[2] 刘艳南,万小兵.“五做”强产业:推进修水县茶叶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茶业通报,2015,37(1):45-48.

[3] 翟羽.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J].福建茶叶,2015(6):46-47.

[4] 莫怀鸿.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6(6):1051-1056.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优势建议
画与话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三代人的建议
FOOD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