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坚荣
[摘 要]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和形象气质的一种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建设也包含有课程文化建设,而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要素,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因此,校本教材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能够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和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学校文化;“水品”文化;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89-02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和形象气质的一种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载体,校本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可以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校的特色文化,這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关注的问题。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理论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该课程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课程从结构课程到实践课程乃至校本课程的发展。施瓦布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组成,并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知道,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要素,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它是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因此,校本教材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能够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相信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洛溪新城小学的“水品”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的实践,探析校本教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校本教材开发必须结合本区域和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根据学校实际,编写出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的教材。
洛溪新城小学地处临珠江口的沙滘岛,四面环水。学校浸润着珠江水,沐浴着珠江文化,形成学校固有的“水品”特色文化。学校在开发“上善若水”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的前期准备中,收集和整理了与校本课程相关的资料,对校本教材开发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开展调查,明确社会、学校、师生对什么样的教材内容需求较大,以期开发出有使用价值的教材,为后期的教材编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开发校本教材过程中,学校立足“水品文化、上善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水品”特色文化,以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段关于“上善若水”的论述为教材架构,开发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性质和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的“上善若水”系列校本教材。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共分为六个年级,每一个年级的教材按相同的体例和主题编排,引导学生熟悉内化学校水品文化,向善向上,像水一样做最好的自己。
如校本教材中的一年级第一章节“居善地”,安排了让学生了解认识学校地理环境的内容。学校地处临珠江口的沙滘岛,四面环水,浸润着珠江水,沐浴着珠江文化;第二章节“心善渊”,主要内容是学习做有涵养的人,心要像水一样平静,不受外界影响,克服干扰;第三章节“与善仁”,主要内容是分清与人交往时,哪些是友善的语言、行为,如何表达友善;第四章节“言善信”,主要内容是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取得别人的信任;第五章节“正善治”,主要内容是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第六章节“事善能”,主要内容是了解自己的长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七章节,“动善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起居和学习时间表;第八章节,了解主要内容是学习本区域或本校与“水品文化、上善教育”有关的名人、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谁而言的,即由谁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突出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学生虽不直接开发、设计课程,但是有权选择和决定课程内容,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进行。因此,只有积极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升校本课程内容的价值以及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1.教师是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实施者、评价者的多元角色转变。同样,作为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之一的校本教材,它的开发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主体性。
洛溪新城小学为了开发“水品”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由专家指导团队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编写组,主要编写工作由一线骨干教师完成。教师由“既定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开发者,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在专家的培训和指导下,教师掌握了教材编写要求,明确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了教材的写作要领,完成了教材编写方法的研究工作。在编写之前认真领会学校“水品”文化建设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这是学校文化学习内化的过程。在动手编写教材时大量地获取信息,甄别取舍,是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确定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交流、探索、合作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实施和使用校本教材过程是实践、反思、修改、提高、完善的过程,也是生成成果的过程。
由此可见,开发和实施校本教材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主体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成果的生成过程,更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过程。
2.学生是校本教材的开发和需要主体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人的发展,作为校本教材的实施对象,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必须受到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紧贴学生主体需要,包括学生的教育需要、兴趣需要和社会生活准备需要。开发校本教材,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洛溪新城小学的“水品”文化建设校本教材,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参与到教材开发中来,对教师提供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商讨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师生的共同开发下,“水品”文化校本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避开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或者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材料,转而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体验和兴趣,照顾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语言的表述平实易懂,事例的选择生动有趣,既有对学校社会、自然环境的认知,也有与伙伴相处、交往的引导,还有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良好心理、能力的培养等;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有卡通漫画、自然科普、寓言故事、相片视频等;教材的活动形式体现了活动性、探究性,包括“看一看”“说一说”“走一走”“玩一玩”“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形式。在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安全的对话氛围,尽可能激发、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建构新知,使学生对教材嚼之有味,学之有得,思之有获。
三、生成性原则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个单向封闭的一维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生成、逐步完善的双向多维过程,一劳永逸又能生机无限的校本教材是根本不存在的。校本教材应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形势的发展、学校特色文化的丰富、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在开发中实施,在实施中生成,在生成中不断评价、完善,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结的,它是无限动态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持续发展。
洛溪新城小学的“上善若水”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生成过程。比如,学校将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采用活页形式装订,在开始新的章节学习时,教师可以和班级学生一起选择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删除那些不感兴趣或者在当前阶段不适合学习的内容,尽可能确保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权,生成符合班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材。又比如在校本教材中添加空白页和建议页,方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甚至是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家长,将收集到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作品等内容补充到教材之中。而建议页则提供给了教材的编写者与使用者对话的可能,可以为校本教材的完善更新提供宝贵的建议。这样,在学习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就會形成一本以教师编制的教材为基础,学生自己添加的内容为补充的教材,成为后续教材开发的资源库。这样的校本教材开发使得学生得以有效参与。在实践中不断生成,也意味着教材的形成与学习过程做到了有机的统一,真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了教材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由于校本教材是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校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发和实施校本教材时,应遵循以上的特色性、主体性和生成性原则,让校本教材真正成为传承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