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摘 要]阅读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是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教材是连接文本与读者的桥梁,它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深入。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发现文本的内在魅力,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生长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阅读;思维培养;能动性;探究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46-01
阅读是一个参与文本的能动过程;是一种参与作者的想象体验;是一项参与思维的创造过程。二十世纪语言学转向后,人们认识到语言自身的表现潜质和意义建构功能,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主体地位,教材中所提供的文本超越语言表达自身的局限性,达到一定的意味境界。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在知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与成长,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思路,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之路。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文本)无非是个例子。”以文本这个例子作为一个“点”,“辐射”生活现象,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最近发展区”。因此,我尝试将生活中的情境填补到文本阅读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Unit6 《In the kitchen》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学做一道家常菜的任务,并要求他们说出该菜品的英文名字。提前布置这样的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家庭的生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亲子间的关系。借着这样的活动任务,使学生真实感受生活,填补文本空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究性思维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是不确定的,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改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开放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和自由。知识的增长点就是指学生的认知层面,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而我们探究的重点是放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去接触新的知识,使两种知识结构交融互补,最终实现最近发展区转变成已知区。同时,教师要在知识的增长点处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已知的阅读经验为载体,充分挖掘文本的不确定因素,为课堂注入生长力。更重要的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处通常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设置活动让学生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从而生成學习的智慧。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5 《Helping our parents》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的关键句子,仔细观察并找出句子的共同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现在进行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现在进行时的句子并总结,之后与同桌相互交流,总结这些句型的共同点。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探究性思维。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要想训练学生阅读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就要利用“不确定性的问题”策略,在文本细微之处进行提问。文本中的不确定问题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教师借助非确定性问题,开放学生解读的思路,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本阅读。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丰富,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创造因素,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6 《What time is it?》的第一个片段中有这样一段对话,Mum:Wake up,Taotao.Liu Tao:What time is it? Mum: Its seven oclock.Its time for breakfast.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性格表演这段对话的情境,如温柔的妈妈,急躁的妈妈,爱发脾气的妈妈,懒洋洋的刘涛,突然惊醒的刘涛等。学生演得惟妙惟肖,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哲学家被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学中问题的思路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思路。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阅读是课堂重要的活动之一。《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即学生是“隐在作者”,因此,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充分挖掘他们创造性阅读文本的生长点。
总之,阅读思维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遵循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在发现文本、参与文本、再造文本的活动中不断发散阅读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更高、更深处发展,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最终实现学生思维与阅读核心的完美结合。
(责编 容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