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军,苏金豹,黄勇奇,杨鹤
(1.黄冈师范学院 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2.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
基于遥感影像的竹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竹乡咸宁为例
陈丽军1,苏金豹2,黄勇奇1,杨鹤1
(1.黄冈师范学院 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2.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
通过对湖北省咸宁市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发现,咸宁市竹林主要分布在咸安区桂花镇、赤壁市官塘驿镇以及崇阳县之间的大面积区域,总面积达1 213 km2,分布密集;竹林旅游的最佳季节为春、秋两季。建议咸宁市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统筹制定开发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教育功能,建立环保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发展竹生态休闲旅游,构筑“风雅竹乡”,实现咸宁竹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竹林生态旅游;旅游开发;遥感影像;咸宁
国内外学术界的生态旅游产业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对生态旅游产业的起源[1-3]、概念[4-8]、内涵[9-13]、开发途径[14-18]、管理思路及其影响[19-23]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被界定为旅游者进入原始的大自然,享受自然风光、观赏动植物、体验历史文化的旅游[24]。有学者从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产业的起源问题[1-3],针对生态旅游产业对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系列问题[25-26],探讨了生态旅游业开发的5个成功因素及24个相应策略[21]。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旅游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产业的概念、内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27-29],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注意力放在对不同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上[30-33],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成果日益丰硕。竹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在中国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许多省份涌现出来[34-41],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然而,理论界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关于竹林旅游管理、文化传承、产品创新、资源保护与开发等相关问题缺乏理论指导,极大地阻碍了竹林生态旅游的普及与发展。为了实现竹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必须尽快准确地采集当地竹资源的各种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地物的反射、辐射信息,以此为基础研究地表各种资源的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自然资源调查方法。有学者采用遥感技术进行过大熊猫食用竹分布监测、竹林资源信息提取等研究[42-44],但采用遥感技术对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竹林开展研究还比较少。因此,采用遥感影像技术提取湖北省咸宁市竹林信息,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游客需求实际提出开发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完善竹林生态旅游理论,指导竹林生态旅游实践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表 1 2006~2015年咸宁市旅游人次及收入基本情况
Table 1 The number of tourist trips and tourist revenue during 2006-2015 in Xianning City
年份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旅游人次/万人次增长/%2006 9.6714.03 344.42 0.61200820.4634.69560.7530.16200934.1166.71716.7727.82201059.4174.171157.0861.42201177.5230.501500.0029.802012108.0139.302102.7540.002013130.4320.802650.3626.002014172.0031.903365.0027.002015206.0019.804090.0021.50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江西接壤,为中国著名的楠竹之乡、温泉之乡、桂花之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2%,90%以上天数空气指数为优良(咸宁市环境保护检测站数据),生态旅游资源富集,是湖北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14年,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抢抓“幕阜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政策机遇,咸宁市提出“绿色崛起”战略〔2014年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提出的咸宁绿色崛起发展规划(2014~2030年)于2015-01-23咸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表1)。根据2006~2015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总括,2015年咸宁市旅游外汇收入788万美元,同比增长27.1%;门票收入5.75亿元,同比增长22.5%。
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均增长率达30%,总收入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5%~20%[45],根据《2014-2018年中国生态旅游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中国这两个数据约为30%,20%。咸宁市旅游主要吸引物为桂花、温泉、竹林、水体、山体、洞穴、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收入增长率及其比例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表1数据保守估计,2015年咸宁市生态旅游总收入达41.2亿元。
咸宁市现有竹类植物12属150余种,竹材产量占湖北省的80%以上[39]。研究区域内主要竹林旅游资源有咸安区鄂南大竹海、大幕竹海,赤壁市的随阳竹海,崇阳县洪下竹海、桂花林场,通山县九宫山竹林等。咸宁人的衣、食、住、行与竹密不可分,而竹林旅游的特色是以竹林生态为基础,并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包括当地居民爱竹、敬竹、赏竹、种竹、食竹、用竹的文化,这些构成了特色鲜明的“竹乡风貌”,深受游客喜欢。根据咸宁旅游局对2009年旅游情况的估计,仅鄂南大竹海一处景区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年收入150万元左右。
作为咸宁市生态旅游品牌支撑之一,竹林生态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以外,还有两大根本问题:第一,缺乏顶层规划,一些景区没有对竹林生态资源进行整体踏查,没有请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和规划,就盲目地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导致环境容量超限、同质竞争严重;第二,资源管理机制不活、管理思路不明,对竹林旅游资源缺乏统筹管理,存在多头管理、权属不清、责权不明,直接导致管理思路死板,发展活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景区提档升级,导致竹林旅游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2.1 影像解译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利用ETM+遥感影像和ENVI 4.7对咸宁市的Landsat ETM+影像进行预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法对竹林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其精度进行评价。ETM+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时间跨度为2013~2015年,时间为秋季(10、11、12三个月份),云量接近零,从中选4个时相质量较好的影像数据(轨道号122039、123039、122040、123040)为信息源,拼接过程采用ENVI主菜单中的Map→Mosaicking中的镶嵌执行命令。ETM+各波段统计特征值如表2所示。
其次,为提高计算结果准确度和利用效率,ETM+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时,避免选择冗杂的数据,需要选择相关系数较小的波段进行组合。故采用相关度最小的9、7、6波段的组合进行竹林面积信息提取。ETM+各波段信息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最后,基于咸宁市的矢量图,运用ARCGIS 10.2建立研究区的边界,利用ENVI 4.7主菜单中的BasicTools进行栅格数据的裁剪,得到与研究区一致的遥感影像。运用ENVI 4.7在咸宁市的遥感影像中叠加竹林的分布图层,输出结果如图1所示。竹林有134.249 5万个像元,计算出咸宁市的竹林面积有1 213 km2(表4)。
表 2 ETM+各波段统计特征值
2.2 咸宁市竹林资源分析
基于分类统计结果对分类识别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运用最大似然法提取竹林信息的分类精度可达到80.8%,总Kappa系数达78.75%。经研究获得的咸宁市竹林资源主要信息归纳如下:
第一,遥感信息获取时,通常以春季的换叶期前后时相为佳,其次为秋季。考虑到咸宁市的气候具有春季多雨的特征,难在该季节获取理想影像,故重点选取秋季的遥感数据。由此可知,尽管竹林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旅游项目,但最佳季节应为春、秋。
表 3 ETM+各波段信息相关系数
第二,将竹林监督分类后的影像叠加到遥感图像上,可清晰获取竹林的空间分布信息。咸宁市竹林主要分布在咸安区桂花镇、赤壁市官塘驿镇以及崇阳县之间的大面积区域(图2中间及下部深色部分),竹林面积1 213 km2,分布密集。
表 4 土地利用类型聚类去除前和去除后
Table 4 Prior to post clustering types of land utilization (remove before and after)
土地类型像元个数/万个去除前去除后所占比例/%去除前去除后竹林 181.4890134.24954.213.09水体 170.6996174.44293.964.04居民用地282.2443196.51226.554.53其他林地2861.89853076.242566.4270.93耕地 812.4319755.484618.8617.41
3.1 科学规划竹林生态旅游,塑造区域特色与品牌
建议咸宁市在对地区竹类生物资源和竹文化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提出旅游产业的总体开发规划。将竹林生态资源开发与地区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将竹林生态资源与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借助咸宁的竹文化和特色资源,形成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竹林特色旅游主体框架,根据现代旅游者对于“新、奇、特、异”的需求,明确区域竹林生态旅游的形象主题、宣传口号和标志,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项目实施方案,逐步打造区域品牌特色。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将竹林生态旅游产业总体规划与地区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有效对接,为竹林生态资源的开发提供配套服务和物质保障。
3.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优化竹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
竹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层面的支持。要在确定统一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咸宁市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在制定咸宁市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规时,要着眼于区域的生态旅游开展情况和实际需要,结合本地旅游业的实际,坚持地方特色,在调整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权利与义务、处罚规则等方面规定时要具体、重视其可操作性,同时强化领导,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从而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要注意立法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避免与国家立法发生冲突,促进竹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图 1 2014年咸宁市土地类型分布图Figure 1 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land types in 2014 in Xianning City
图 2 2014年咸宁竹林资源分布图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resources of bamboo forest
3.3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优化竹林生态旅游产业布局
坚持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组建鄂南大竹海生态旅游核心区。坚持资源产品化、产业集群化、园区景观化、产品品牌化,推进旅游与竹产业融合发展,谋划融观光性、休闲性、体验性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加工园区,让基地成为景观、园区成为景区、生产成为表演,围绕竹资源打造“咸安桂竹生态旅游区、崇阳万亩水果雷竹采摘区、赤壁鄂南竹海自然生态区、咸宁竹工艺品加工基地”等四大竹生态旅游功能区,以咸安星星竹海、赤壁随阳竹海、崇阳洪下竹海、崇阳万亩雷竹采摘区等为龙头,重点建设竹主题酒店、竹林氧吧、竹缘俱乐部、竹家寨,发展竹生态休闲旅游,构筑“风雅竹乡”。同时,要集思广益,将当地的各种资源汇集起来,如将景观、民俗、科普、采摘、体验等资源与旅游元素进行融合,打造“竹海旅游”品牌,形成“一海多景”的旅游格局。
3.4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竹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应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战略,积极创新发展竹林生态旅游产业链条,推动竹林生态旅游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加大竹林生态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以竹苗、园林观赏竹的培育为基础,开发出竹蒜、竹笋、竹茶等竹食品系列;研发独具竹乡特色的竹凉席、竹画屏、竹根雕等竹制品;建设竹文化展馆,精心研制开发竹笋宴席,提高竹林生态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努力打造形成以观竹景、听竹乐、品竹菜、吃竹饭、购竹具为主要内容的“咸宁竹林生态旅游”产业链。同时,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不断丰富竹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推动竹林生态旅游消费方式、服务方式、营销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新,逐步提高竹林生态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
3.5 重视生态旅游教育培训,培养竹生态旅游产业的专业人才
针对产业融合现状和咸宁市竹林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要大力开发培养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景区演艺管理、旅游资本运营、会展策划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的高端创意人才、旅游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新兴旅游专业人才以及旅游经营和管理人才。此外,需要对在旅游一线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于此同时,应与高校合作,引进人才,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产业的百花园中,竹林旅游可谓是一支新秀,正在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楠竹之乡”咸宁市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迅猛。咸宁“竹”因其品种多、分布广、数量大、文化内涵丰富,在咸宁市生态旅游产业和咸宁市“绿色崛起”战略中作用重大,而指导竹资源规划和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及研究仍很缺乏,严重制约着咸宁市竹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通过对咸宁市Landsat ETM+影像的解译,推算出咸宁市共有1 213 km2竹林,主要分布在咸安区、官塘驿镇、桂花镇以及崇阳县之间的大面积区域。对此,建议咸宁市重点打造四大竹生态旅游区域——“咸安桂竹生态旅游区、崇阳万亩水果雷竹采摘区、赤壁鄂南竹海自然生态区、咸宁竹工艺品加工基地”,培育咸安星星竹海、赤壁随阳竹海、崇阳洪下竹海、崇阳万亩雷竹采摘区等作为龙头,围绕构筑“风雅竹乡”重点建设竹主题酒店、竹林氧吧、竹缘俱乐部、竹家寨,发展竹生态休闲旅游。应树立竹林生态旅游意识,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统筹制定开发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教育功能、建立环保机制、重视人才培养,从而助力咸宁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崛起”战略的实施,实现咸宁市竹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期望以此为例,能为中国竹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1]WEARING S,NEIL J.Ecotourism,Impacts,PotentialsandPossibilities[M].Oxford:Butterworth Heinemann,1999:163.
[2]MERIC H J,HUNT J.Ecotoursits’ motivational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 case of North Carolina traveler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8,36(4):57-61.
[3]RYAN C,HUGHES K,CHIRGWIN S.The gaze,spectacle and eco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27(1):148-163.
[4]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1):67-71.
[5]郭舒.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思考[J].旅游学刊,2002,17(1):69-72.
[6]WILLIAMS P W.A local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J].WesternWildlands,1992,18(3):14-19.
[7]BRAUSE D.The challenge of ecotourism:balancing resources,indigenous people and tourists[J].TransitionsAbroad,1992(12):29-31.
[8]AGARDY M T.Accommodating ecotourism in multiple use planning of coastal and marine protected areas[J].OceanandCoastalManagement,1993,20(3):219-239.
[9]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3):40-45,78.
[10]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兼与郭舒先生商榷[J].旅游学刊,2003,18(1):64-67.
[11]ROSS S,WALL G.Ecotourism: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TourismManagement,1999,20(1):123-132.
[12]DAVID B W.Magnitude of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nd Keny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9,26(4):792-816.
[13]SLINGER S.Ecotourism in the last indigenous Caribbean commun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27(2):520-523.
[14]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1):51-55.
[15]田至美.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途径:以北京山区为例[J].资源·产业,2005,7(1):42-45.
[16]LINDGERG K,HAWKINS D.Ecotourism:AGuideforPlannersandManager[M].North Bennington: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134-151.
[17]DAVID A,FENNELL.Ecotourism:AnIntroduction[M].New York:Routledge,1999:54-61.
[18]GUNN C A.TourismPlanning[M].Third Edition.New York:Taylor & Francis,1994:78-89.
[19]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05(10):298-302.
[20]张乔乔.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及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1,30(23):288-289.
[21]MASBERG B A,MORALES N.A case analysis of strategies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J].AquaticEcosystemHealthandManagement,1999,2(3):289-300.
[22]LISA M C.Ecotourism in rural developing communiti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9,26(3):534-553.
[23]MATTHEW J W,HAROLD J G.Local economic impacts of dragon tourism in indones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27(3):559-576.
[24]CEBALLOS L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Journal,1987(1):13-14.
[25]FRANCE L.TheEarthscanReaderinSustainableTourism[M].London:Earth Scan Publication Ltd.1997:18-20.
[26]HONEY M.Ecotour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hoOwnsParadise?[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9:19-35.
[27]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106-112.
[28]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108-112.
[29]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79-83.
[30]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2,22(1):57-59.
[31]韩笑.生态旅游及其绿色营销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35,10084.
[32]李爱兰.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13-217.
[33]董锁成,赵敏燕,郭鹏,等.“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6):647-655.
[34]张琴,董文渊.赤水四洞沟竹林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5,24(1):59-61.
[35]迟莹莹,鲁小珍,陈永江.南京城郊竹林生态旅游开发探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1,38(3):21-24.
[36]黄春兰.竹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研究:以蜀南竹海风景区为例[D].昆明:西南林学院,2006:33-35.
[37]郑金双.福建永安发展竹林生态旅游的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1):22-24.
[38]董文渊,马廷光,黎庭武,等.滇东北竹林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5,3(2):13-15.
[39]汪祖礼.咸宁竹林生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3):8-9.
[40]沈阳,杨绍中.浙江省安吉县竹子生态旅游发展思考[J].竹子研究汇刊,2003,22(3):18-22.
[41]赵敏燕,董文渊,李蓓,等.中国竹林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思考[J].世界竹藤通讯,2006,4(3):39-42.
[42]任国业.大熊猫主食竹的彩红外遥感判读技术探讨[J].遥感信息,1990(4):15-17.
[43]颜梅春,张友静,鲍艳松.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法的IKONOS影像中竹林信息提取[J].遥感信息,2004(2):31-34.
[44]杜华强,周国模,葛宏立,等.基于TM数据提取竹林遥感信息的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3):35-38.
[45]张晓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成因及宏观调控[J].生态经济,2001(12):54-55.
2016-11-02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别山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2014000903)、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3001203)、黄冈师范学院高级别科研项目培育基金资助项目(201619103)、黄冈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614003)
陈丽军(1981-),女,湖北鄂州人,硕士,讲师,从事旅游经济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电话)15271623988,(E-mail)15271623988@163.com。
苏金豹(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电话)13313643437,(E-mail)sudlun@126.com。
10.16832/j.cnki.1005-9709.2017.01.009
F592.70
A
1005-9709(2017)01-0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