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民偏好的城市林业选择研究

2017-03-27 08:13:06赵正马奔温亚利
林业经济问题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共绿地古树名市民

赵正,马奔,温亚利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市民偏好的城市林业选择研究

赵正,马奔,温亚利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条件价值法(CVM)和城市林业布局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民的城市林业时空、要素、布局、支付意愿偏好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⑴在时空偏好方面,市民的城市林业可达性较强,但利用频率还不高;市民偏好主要取决于其实际利用频率的高低,而非空间上的距离长短;⑵在要素偏好方面,市民对城市林业的正面偏好主要是锻炼、休憩娱乐以及遛狗等作用,负面偏好主要是遛狗损害、草坪践踏以及违反管理规定等问题;⑶在布局偏好方面,市民更加偏好于管理全面、自然形态的城市林业布局方式;⑷在支付意愿偏好方面,市民的城市林业年支付意愿为44.11元/人,市民的收入、学历、城市林业花费以及接触频率等因素都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城市林业;市民偏好;条件价值法;支付意愿

城市林业在城市森林、树木和植物的配置、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良好的城市林业环境将对人们产生多方面的裨益[1],而在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城市林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2%以上,全市常住人口2 170.5万人,北京市迫切需要通过城市发展林业来巩固和提高其生态环境水平。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林业的服务功能、公众认知、公众选择和偏好等方面。其中公众偏好一直是城市林业研究的重点,它在不同时期和区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为制定变化着的城市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3]。有专家学者对城市林业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国内外学者立足于城市林业传统和创新性功能,越来越多地将其功能的实现与市民所发挥的作用相结合,并就市民对城市林业的认知、偏好及参与等多方面的作用程度加以测度。同时,有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与城市林业相关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入研究。首先,国内外关于城市林业的研究热点是其在提供实用价值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已有研究涵盖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4]、改善城市面貌[5]、提升市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6]、满足市民游憩需求[7]以及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8]等方面的内容,有些研究结果甚至显示城市林业还发挥着推动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9]。可见,城市林业为市民提供了诸多方面的物品和服务,满足了市民生活及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二者关系密切。其次,市民对城市林业的反馈会对城市林业建设的推进和改善产生积极作用[10]。关于市民在城市土地利用偏好和选择方面的研究,在2000年以来进展迅速[11]。具体来说,市民在个人特征和先验经验等方面的异质性,例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甚至国籍等因素都会对其认知、偏好产生影响;市民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也会对不同的城市林业类型产生不同的个体偏好和认知[12]。例如,考虑到信息的开放与闭塞程度,市民的市民化程度和对城市林业的熟稔程度都会对其认知产生影响[13]。再次,现代城市林业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各种类型的城市林业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然形式与人工形式的结合。已有研究从空间布局、总体结构、多功能目标以及生态网络等方面对城市林业的多种布局形式进行了研究[14-15]。一方面,城市林业以建设和经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因此需要在城市林业建设中重点突出其自然形态,从而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的作用[16];另一方面,虽然简单、整洁的人工城市林业形式的生态服务作用普遍不大,但是这种形式同样很受部分市民青睐[17]。原因在于:城市本身具有社会、经济功能和属性,过度强调增加植被覆盖面积而忽视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也并无裨益[18]。从市民层面出发选择一种合理的城市林业布局形式,对于城市和城市林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最后,随着当代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市民对城市林业等公共物品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了解市民的城市林业认知及其支付意愿已经成为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环节[19]。关于市民城市林业支付意愿的研究有很多,有学者分别以小城市和大城市为例对市民维护和改善城市林业环境的支付意愿进行测度分析[20-21],也有从市民支付意愿出发,对市民的城市林业支持程度及福利需求进行研究[22-23]。需要指出的是,中外市民对于城市林业的认知与反馈情况往往存在很大差异[24-25],在研究中国城市林业的市民支付意愿时应对不同的群体及区域范围展开不同层面的探讨。综上所述,城市林业具备多方面的功能,同时与市民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对于市民的城市林业选择开展研究,应当从多方面加以综合考虑。然而,已有研究往往是从某一方面入手对市民的城市林业偏好进行研究,或将关注点集中于城市林业某一方面的作用。北京市现有的城市林业形式比较多元,从利用方式和分布范围、数量上看,以城市公共绿地、各类型城市公园以及受保护的城市古树名木的形式居多。基于此,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从城市林业时空、要素、布局、支付意愿等多个市民偏好角度入手,以城市公园、公共绿地以及古树名木作为典型的城市林业形式,通过市民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取了一手调研数据,以此为基础探讨公众与城市林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基于已有研究的成果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对研究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整合利用,对市民的城市林业偏好、支付意愿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更加全面的考虑和分析,以期为北京城市林业相关部门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森林面积达到74.5万hm2,森林蓄积量1 701.06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41.60%;在城市绿化方面,北京市总体绿化覆盖面积达到8.68万hm2,人均绿地面积达39.84 m3。可以说,城市林业已经发展成为北京整体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综合考虑北京城市林业发展状况、区域自然地理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的现状,于2015年12月对北京市民的城市林业支付意愿进行了样本数为3 000的问卷调查,调查地点覆盖了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包括了20个公园(800份),25所高校(1 000份),25个社区(625份),7个公共绿地(350份),15个企事业单位(22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 740份,有效回收率为91.33%。

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居民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和需求存在差异性,研究在关于居民支付意愿的调查中采用了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样本,从而提升样本选取的科学性,保证数据质量。在所有受访市民中,男性和女性比例均衡;60%以上的受访者年龄在21~40岁左右,老年人比例较低;67%的受访者具有的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是公司职员和学生,个体户和公务员相对较少;个人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受访者比例接近60%,10~15万元的受访者占26.58%左右,表明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最大。此外,北京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外地人口逐渐增加,约60%的受访者居住北京的时间在10年及以下,居住50年以上的受访者不到7%;同时,绝大多数受访者每年在北京居住时间长达9~12个月,还有不到5%的受访者初到北京或仅作短期停留。

1.2 研究方法

1.2.1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对城市林业的非市场价值的评估以及需求进行测度,即在构建假想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公众的城市林业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相关的信息。CVM方法所测定的是一种支付倾向,而非实际发生的支付行为。显而易见,支付倾向是一种无法直接观测的心理状态,需要根据受访者的问卷反馈情况进行推断,如果受访者测度支付倾向的方法适度,那么精确的行为预测是完全有可能的[26]。按照CVM方法的调查规范,设计了简便可行、易于理解、拟真性强的WTP调查表,力求所有受访市民都能正确理解调查内容与设计思想,使调查能够对城市林业支付意愿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测度。已有研究指出,CVM方法虽然不能非常精确地评价市民支付意愿,但至少可以得到一种趋势和一定的价值量范围,是评价城市林业市民支付意愿最为可行的方法。

1.2.2 城市林业布局分析方法

在城市林业布局偏好的研究方面,主要考虑了两方面的影响因素:⑴从城市林业的视觉、表面出发,考虑城市林业所呈现出的是人造形态还是自然形态;⑵从城市林业的内在管理和建设出发,考虑城市林业是进行了完善的人工管理,还是不加以人工管理和干预,任其自然生长。按照以上2条划分标准,交叉组合并配合图片构成4种城市林业类型(表1)。同时,在受访市民对4个选项进行偏好选择和评分时,假设各种类型之间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表 1 城市林业的布局方案

基于这4种城市林业布局方案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使用五点评价法对市民的城市林业布局偏好进行调查和统计。具体采用五点调查法、通过2个问题来考察其偏好:⑴让每位受访市民从4类城市林业形式中选出其最偏好的一类,在各种城市林业形式之间进行总体对比;⑵让每位受访市民对每一种类型的城市林业形式进行打分,从1分到5分表示偏好由弱到强,来对市民的具体偏好程度进行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市民对城市林业的时空偏好

市民的城市林业时间偏好可以体现在他们前往公园和公共绿地的次数上。在受访市民中,每年去公园少于5次的占46.41%,大于10次的占35.57%,其中愿意选择有古树名木的公园进行锻炼和娱乐的公民占一半以上;每周去绿地次数在1~3次的市民比例高达69.41%。实地访谈还显示,有70%以上的中老年人基本会选择每天去绿地休闲,同时仍然有23%的公民基本不前往公共绿地。这种情况说明:北京市民的城市林业总体使用频率不高,城市林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类似地,可以通过测度受访市民与最近的公园、公共绿地的距离,进而结合他们的前往次数进行空间偏好的判断。研究结果显示,70%左右的受访市民居住地距离最近的公园或者公共绿地在1 km之内,其中分别有45.29%和37.29%的市民表示可以在500 m到1 km范围内找到公园和绿地;仅有不到20%的受访市民表示距离居住地最近的公园或公共绿地在5 km以上。结合市民的城市林业时间偏好可知,虽然北京市民的城市林业空间可达性较强,但其实际利用频率还不够高。

此外,考虑到市民个体差异、参与程度、认知态度的不同,他们的城市林业时空偏好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进一步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关于市民的城市林业时空偏好影响因素主要有3点结论:首先,受访市民性别、年龄、学历与其偏好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年龄和学历变量的影响非常显著(P<0.05),说明市民年龄越大,对城市林业设施的利用率就越高、体会就越深刻,其偏好程度也就越高;随着市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欣赏自然野趣之美以及对城市林业的认可程度也会同步提高,因此其偏好也会相应较高;收入水平以及居住北京年限与对城市林业的偏好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市民收入水平越高、在北京居住时间越长,对于城市林业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其现阶段的偏好程度会相对低一些;其次,北京市民每年去公园的次数(P<0.05)和每周去公共绿地的次数(P<0.01)会显著影响其偏好,说明随着市民与城市林业接触频率的增加,他们对城市林业的感知就会更加具体化,从而增强其偏好程度;与一般公园相比,市民更加偏好于有古树名木的公园(P<0.01);最后,居住地和公园、绿地之间的距离会对市民偏好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并不强烈。

表 2 市民的城市林业时空偏好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Table 2 Regression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tizens’ urban forestry time and spatial preferences

影响因素变量符号公园公共绿地古树名木个体变量性别 X10.0180.0120.015年龄 X20.060 0.035 0.060 学历 X30.031 0.024 0.025 收入水平 X4-0.025 -0.006-0.050 居住北京年限 X5-0.003 -0.002-0.002时间变量每年去公园次数 X60.005 //每周去公共绿地次数X7/0.035 /认为古树名木重要性X8//0.112 空间变量居住地和公园距离 X90.005//居住地和绿地距离 X10/0.035 /

说明:、、分别代表1%、5%、10%显著性水平 。

2.2 市民的城市林业要素偏好

图 1 市民对城市林业的正面偏好Figure 1 Citizens’ positive preferences of urban forestry

北京市民对于城市林业有着正反两方面的要素偏好。就城市林业的3种主要形式而言,北京市民普遍认为公园的主要作用为观赏景色、休憩娱乐、遛狗和锻炼方面,公共绿地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净化空气、锻炼和遛狗方面;从发挥作用的强度上看,公园在各方面的作用都要强于公共绿地;除观赏景色外,城市古树名木对市民发挥的直接作用并不强,其存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多方面的非使用价值上(图1)。

相应地,虽然市民的城市林业认知和偏好呈现出不断深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还依然存在。调研显示,北京市民对于身边公园、公共绿地等区域的不文明行为现象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负面感知。由图2可知,践踏草坪、遛狗以及堆放杂物的现象比较常见,并且业已成为破坏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环境的主要因素;违规触摸、刻字和堆放杂物等严重损害古树名木的行为则占到了全部违法违规行为的60%以上。

图 2 市民对城市林业的负面偏好Figure 2 Citizens’ negative preferences of urban forestry

2.3 市民的城市林业布局偏好

从各城市林业布局形式的直接偏好选择(Q1)、平均偏好得分(Q2)两个方面出发,对北京市民的城市林业布局偏好进行了实地调研。市民的反馈情况如表3所示。

由调研结果(表4)可知:较人工的城市林业形式而言,市民给自然的城市林业形式打出的分数更高,说明北京市民希望城市能有更多的自然元素注入,让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同时,不论在自然还是人工城市林业形式的内部,市民对于人为管理和维护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这表明北京市民在回归自然的同时,也希望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

2.4 市民的城市林业支付意愿偏好

北京市民与城市林业空间关系密切,城市林业为市民提供了环境方面的裨益,但是这种裨益并不是免费的——它需要以大量的城市林业建设和维护资金作为支持,市民在公园门票、娱乐设施方面的消费支出情况可以直接体现其对城市林业的偏好程度。以北京市民在公园的实际消费支出情况为例,市民在公园的一次性支出以50~100元为主;同时,市民更加青睐可以享受老人小孩免票优惠的公园;但是,市民在公园的娱乐项目的附加花费仍然占有较大比例,这表明市民在公园的城市林业与环境方面的消费较少。

表 4 市民的城市林业支付意愿统计

说明:表格数据由课题组实地调研统计得出。

基于北京市民城市林业消费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了市民潜在的城市林业支付意愿分析。调研显示,北京市民普遍愿意为城市林业进行一定额度的支付,具体体现在购买苗木、聘请管护人员、对公园和古树名木进行维护等方面。在具体的支付额度上,愿意为公园和古树名木每年支付10~20元的市民,以及愿意为公共绿地每年支付20~50元的市民数量较多(表4)。

表 5 市民的城市林业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tizen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urban forestry

变量公园公共绿地古树名木X1-0.012-0.0250.123X2-0.006-0.053-0.005X30.084 0.134 0.220 X40.070 0.072 0.185 X50.275 0.144 0.202 X60.024 //X7/0.082 /X8//0.175 X9-0.071 //X10/-0.237 /

考虑到受访市民的支付意愿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市民的支付意愿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表5)。

关于市民的城市林业支付意愿影响因素,首先,从个体特征角度看,市民的收入水平会对其城市林业的支付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原因在于:北京市民已经将城市林业物品视为消费品中的必需品,随着收入的增加,市民愿意用于环境质量改善和城市林业建设的支付数额也在提高。此外,市民学历对其支付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P<0.1),原因在于较高学历的受访市民其环境保护意识也比较高,这一点同样可以体现在支付意愿的增加上。其次,从市民参与角度看,市民与公园、公共绿地较高的接触频率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P<0.05),也就是说,市民每年去公园和公共绿地的次数越多、对于古树名木的偏好就越强,其支付意愿也就越强烈;类似地,随着市民居住地与公园、公共绿地距离的增加,其支付意愿会显著下降(P<0.1),表明市民更愿意对其居住地附近的城市林业建设进行支付。

3 结论与讨论

北京市民对城市林业的多方面偏好显示:市民对城市林业的亲疏关系主要取决于其时间上的实际利用频率,而非空间上的距离长短;市民城市林业的正面偏好主要是锻炼、休憩娱乐以及遛狗等作用,负面偏好主要是遛狗损害、践踏草坪以及违反管理规定等问题;市民更加偏好于管理全面、自然形态的城市林业布局方式;市民的年均城市林业支付意愿为44.11元/人,市民的收入、学历、城市林业花费以及接触频率等因素都会对其支付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下一步的城市林业建设中,北京市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从市民对城市林业的使用方式和特点出发进行设计,增强城市林业的适用性,提升市民的使用频率。如,考虑到中老年市民对城市林业的接触和使用较多,在进行城市林业设计时就应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同理,城市林业建设同样应当为学历较高的市民、学生提供一系列方便其使用的设施。其次,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功能,方便市民进行锻炼、休憩娱乐,同时加强管理,规范遛狗等行为,杜绝违法违规及其他不文明行为,保障城市林业发展的质量。再次,北京市的城市林业建设应当更多地纳入自然元素,注重现代城市服务功能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提升,一方面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耦合为目标进行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杜绝不合理建设可能带来的资金浪费、空间占用、水源污染以及高房价等问题。最后,北京市需要加强城市林业的公众宣传,提升市民对城市林业的关注和使用程度,使其明晰城市林业的实施机理和最终目的,进而增强市民的城市林业支付意愿、提升支付的主动性。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市民对于古树名木的重要性非常认可,古树名木的存在,对于市民城市林业使用频率、支付意愿的增加都有所裨益,因此北京市应当更加注重公园等区域古树名木的管理和保护。此外,从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上考虑,由于市民对于城市环境、景观的需求是建立在解决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基础之上的,除了做好城市林业的发展规划、布局以及政策的改进之外,还需要着力提升市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考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夯实发展城市林业的各项基础,增强市民对城市林业的偏好,从而实现北京市城市林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KRUSHEL E G,STEPANCHENKO I V,PANFILOV A E,et al.The simulation facilities for the urban forestry absorption of the atmosphere pollutants in the small city[J].Vestnikkomp’yuternykhIinformatsionnykhtekhnologii,2014,8:42-47.

[2]CHEN J Q,WANG X P,YANG X H,et al.Building up a Green Beijing-An ambitious urban forestry program[J].ForestryChronicle,2013,89(2):127-128.

[3]CONWAY T M,BANG E.Willing partners? Residential support for municipal urban forestry policies[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14,13(2):234-243.

[4]IRGA P J,BURCHETT M D,TORPY F R.Does urban forestry have a quantitative effect on ambient air quality in an urban environment[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15,120:173-181.

[5]FETENE A,WORKU H.Planning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urban forestry in Addis Ababa,Ethiopia[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13,12(3):367-379.

[6]CLARK K H,NICHOLAS K A.Introducing urban food forestry:a multifunctional approach to increase food security and provide ecosystem services[J].LandscapeEcology,2013,28(9):1649-1669.

[7]MAJUMDAR S,DENG J,ZHANG Y,et al.Using contingent valuation to estimate the willingness of tourists to pay for urban forests:A study in Savannah,Georgia[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11,10(4):275-280.

[8]MONROE M C,JONES J J,SOLDINGER A.Wildland-urban interface forestry success in texas[J].SouthernJournalofAppliedForestry,2012,36(2):107-109.

[9]崔立明,刘红梅.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J].河北林业科技,2009(4):54-56.

[10]DWYER J F,NOWAK D J,WATSON G W.Future directions for urban forestr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ofArboriculture,2002,28(5):231-236.

[11]CARLSON A.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rchitecture under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environment[J].The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2006,40(4):77-88.

[12]NASH R.WildernessandtheAmericanMind[M].USA: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13-19.

[13]BRODY S D,HIGHFIELD W,ALSTON L.Does location matter?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of creeks in two San Antonio watersheds[J].EnvironmentandBehavior,2004,36(2):229-250.

[14]王学武,王成,丁翠柏.扬州市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0,37(3):38-41.

[15]阮伟建,姚琪辉,沈立铭,等.余姚市泗门镇森林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探讨[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6):138-141.

[16]韩明臣,李智勇.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模型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42-46.

[17]GOBSTER P H,NASSAUER J I,DANIEL T C,et al.The shared landscape:what does aesthetics have to do with ecology[J].LandscapeEcology,2007,22(7):959-972.

[18]WAY A G,STEINBERG T,ROBBINS P.American Green:The obsessive quest for the perfect lawn[J].GeographicalReview,2008,98(4):576-579.[19]GORMAN J.Residents’ opinions on the value of street trees depending on tree allocation[J].JournalofArboriculture,2004,30(1):36-43.

[20]LORENZO A B,BLANCHE C A,QI Y,et al.Assessing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to preserve the community urban forest:A small-city case study[J].JournalofArboriculture,2000,26(6):319-325.

[21]SAZ-SALAZAR S,GARCIA-MENENDEZ L.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in a large city[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2001,20(2):103-112.

[22]ZHANG Y,ZHENG B.Assessments of citizen willingness to support urban forestry:An empirical study in Alabama[J].Arboriculture&UrbanForestry,2011,37(3):118-125.

[23]ZHU P,ZHANG Y.Demand for urban forests in United States citie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4):293-300.

[24]WOLF K L.Business district streetscapes,trees and consumer response[J].JournalofForest,2005,103(8):396-400.

[25]JIM C Y,CHEN W Y.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residents toward urban green spaces in Guangzhou(China)[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6,38(3):338-349.

[26]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J].PhilosophyandRhetoric,1977,10(2):130-132.

2016-06-14

北京市园林绿化法治进程和效果监测研究(20150924)

赵正(1988-),男,山西太原人,博士生,从事城市林业、林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方面的研究,(电话)18611098382,(E-mail)daniosfish@sina.com。

温亚利(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博导,教授,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方面的研究,(电话)010-62338455,(E-mail)wenyali2003@163.com。

10.16832/j.cnki.1005-9709.2017.01.005

F326.20

A

1005-9709(2017)01-0025-07

猜你喜欢
公共绿地古树名市民
基于高德API的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时空可达性研究
——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绿色科技(2022年15期)2022-08-25 01:51:30
贵州特色古树名木分布示意图
乡村地理(2022年2期)2022-05-30 10:48:04
公共绿地景观绿化项同施上技术要点分析——以138街坊C1-1地块公共绿地项目为例
房地产导刊(2022年4期)2022-04-19 09:04:14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潍坊市新城区公共绿地建设
保护好古树名木亦是文化传承
公民与法治(2020年2期)2020-05-30 12:28:40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古树名木保护立法的实践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意义”的问题所在
英语学习(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