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过最原始生活,学最先进科学

2017-03-27 02:01白孟宸
新传奇 2017年6期
关键词:抗大总校敌后

“抗大”:过最原始生活,学最先进科学

从1936年到1945年的九年中,数万青年学生通过一所在窑洞里开办的大学,亲身聆听了包括毛泽东、朱德等党中央领导亲自讲授的课程。这所条件简陋,师资队伍却异常强大的大学,就是著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1937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校门,原延安师范学校校址

“抗大无一期,红大无二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之后,立刻着手恢复红军大学。新的红军大学,一部分人员来自长征之初以红军大学为主体结合其他专业军事院校组成的长征“干部团”,另一部分则来自陕北红军在恶劣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红军干部学校。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米粮山关帝庙前举办了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均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

此时,东北军尚未撤出延安,红大在瓦窑堡的办学条件极为恶劣,教室和宿舍都是石洞,使用的桌椅也大部分是石制。为了给师生打气,毛泽东将红大学员称为“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当今最先进科学”的人。

1937年1月,随着东北军主动撤出,红大跟随党中央一起进驻延安。1月19日,红大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对此国内党史研究者称为“抗大无一期,红大无二期”。由于红大/抗大的头两期,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毕业的。从整个教学计划来看,带有明显的速成色彩。但是因为学员大多数此前已经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有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经过短时间有针对性的培训,理论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抗战初期开展敌后游击战的骨干力量。

此外,从第二期招生开始,中央赋予抗大更大的任务:一方面继续培训红军干部,另一方面也要招收各地赴延安的知识青年。

深入敌后办抗大

抗大第五期是抗大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期,同时也是深入敌后办学的第一期。1938年12月底,共产党员何长工亲自率领抗大第五、第六大队奔赴晋东南根据地,建立抗大第一分校。与此同时,另一成员陈伯钧领导陕北公学和抗大第七大队赴晋察冀建立抗大第二分校。1939年1月,抗大延安总校和两所分校同期开学,共招收13390名学员。据统计,其中有超过1万名是前来投军的知识青年。同年7月,延安总校变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后来被称为“青纵”)经晋察冀边区,奔赴晋东南的太行山区,而留守延安的师生则被编成抗大第三分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敌后抗战,抗大第六期学员在校期间一面学习,一面根据实战编写新的军事政治教材。例如在百团大战期间,抗大有相当数量的教职员工和学员参战。就在抗大在敌后开展教学之际,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面对第二次反共高潮以及日军加紧对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和蚕食,在华北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抗大办学也随之从过去的粗放铺开,向精细办学方向发展。

另外,在安排第七期学员教学计划的同时,抗大根据包括百团大战在内的各种战例进行分析,编制印刷新版教材,并有意识地培养了一大批教员和专业干部。此时抗大的各项规章制度已趋于成熟,全校的正规化建设达到了相当的水平。首先是有意识地将上干科和基本科分开培养,其次开始着手建立陆军中学,为部队准备青年骨干。

成为大生产的骨干力量

1942年2月,抗大开始招收第八期学员,采取随到随学的方式进行授课,5月1日,第八期开学典礼及陆军中学成立典礼在浆水镇举行。在开学典礼举办时,第八期共有459名上干科学员、1067名基本科学员和630名陆军中学学员,这批学员主要来自129师和八路军总部,也有少部分根据地的知识青年。

在第八期招生时,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正处于最困难的阶段,因此抗大担负起保存和培养干部,为大反攻积蓄力量的任务。随着抗大总校迁回陕北,在此后的两年中,抗大总校在学员中深入地开展了整风运动和文化课程教育,同时抗大学员也成为延安大生产运动的骨干力量,大批学员在大生产运动中系统学习了如何进行根据地建设和动员。

在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八期学员全面掌握了敌后游击战所需的军政素养,在实践中成长为优秀的军地建设骨干,从1944年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开始局部反攻,部分八期学员提前毕业返回部队。至1945年8月我军发起对日寇最后一战时,八期6000多名学员全部毕业,其中绝大部分迅速回到第一线参战。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抗大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又承担起为解放战争培养军政干部的任务。1945年10月,抗大总校部分人员在何长工领导下从陕北绥德出发,挺进东北。1946年他们在东北通化建立东北军政大学。而抗大在华北、华东等地的分校也很快改编为军政大学,继续为中国革命输送优秀的干部。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据统计,从1936年到1945年的9年中,抗大共建立了14所分校,有超过10万名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政干部进入抗大学习。这些干部经过抗大的培养,成长为我党我军的骨干力量,在我军领导下的120万正规军和260万民兵部队中担任领导工作。

在实际教学中,抗大突出了政治教育,特别强调抗大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而不是王明等人提出的所谓“统一战线的学校”。当时学员一般有三类课程:军事、文化和政治课。军事干部政治课比例也占到总课时的30%。

当然,抗大也很强调根据学员情况因材施教,根据战争需要调整课程。例如红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员大部分是红军时期连以上的干部,因此课程中重点突出政治教育,特别强调统一各路红军干部的思想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抗大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联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表现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例如当学员进行军事科目学习时,定期举行行军、野营和战斗演习。同时由于抗大敌后办学的特点,学校大量组织学员参加各种规模的战斗。抗战期间华北著名的百团大战、129师发动的邢(台)沙(河)永(年)战役、1941年晋西北破袭战等战役中都不乏抗大师生的身影。由于整个教学贴近实战,抗大各时期通过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编写的教材,对指导敌后抗战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实践中,大批抗大学员成长为优秀的教员。然而,在抗大办学之初,不但教职员工和学员的给养面临极大困难,甚至连教学和住宿条件都无法保证。为此抗大组织师生大挖窑洞,解决场地问题,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解决日用给养问题。据统计,仅1939年抗大师生就开垦荒地超过2万亩,收获粮食近7000担,生产各类被服5000套以上,全员配齐了鞋袜绑腿,日常生活所需的肉菜也有了比较稳定的供应。由于抗大师生的教学和生活主要在窑洞里进行,当时国内都流传着延安有一座“窑洞大学”的消息。毛泽东对此评价很高:“你们在延安一面学习革命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一面又搞体力劳动——打窑洞自己住,背柴背炭自己烧。我们这个土地方、土窑洞、土包子是最革命的!”

(《国家人文历史》白孟宸/文)

猜你喜欢
抗大总校敌后
我们从抗大走来
罗瑞卿在抗大(上)
总校制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征稿 启事
名校的分校如何传承总校文化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领导抗大的理论与实践
抗大琐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