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林识音
摘 要 将教育融入生活,教、学、做相互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理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教师注重书本知识,以教学大纲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等问题。鉴于这样的困境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从中找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与方法,在教学实效性上找到新的突破点。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2.036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to lif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This is the theory of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concept.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facing the teacher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book knowledge, teaching syllabus, negle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actice.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the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a, find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hina, find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 theory;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ual effect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理念及主要思想
1.1 “生活教育” 理论的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别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遵从“书本第一”原则,信奉书本,教学方式及内容过于死板,不利于学习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其中部分脱离实际的内容极易引起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质疑,进一步动摇传统教学中书本与教师的权威性,使得教育效果难以尽如人意。生活教育理论从教学根源上改善了传统教育方式的陋习,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书本,教学地点不束缚于课堂,教学方式不局限于灌输。其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来源和理论印证,极大的减轻了学习负担和压力,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研究。
1.2 “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
1.2.1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生活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双重特点,并且伴随着物质与精神的进步而不断的改变。生活与教育是共同存在的客观现实,每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整个过程都在接受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受坏的教育,而生活无是不变,因此教育也要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一个人受怎样的教育是由个人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在好的生活环境中,接受到的教育就会相对更为优秀,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所接受到的教育质量通常都会良莠不齐。生活对于教育处于并不完全处于支配的地位,它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特定的条件下,教育也是会对生活起到反作用力的。
1.2.2 社会是最好的学校
社会不能等同于实际意义上的学校,它没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授课,也没有固定的教室,而它们的共同点则在于达成了教育的目的,两者在这一点上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处。陶行知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要进行实践必须要回归社会,必须让学生离开牢笼的枷锁,只有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才能将教育的目的以及效果达到最优化。
1.2.3 教学做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对于“教、学、做”的相互统一以及“教、学、做”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明确的解释,他认为这三者体现不同的方面,在实际的生活中,生活要求我们怎样做我们就怎样学,将学习的过程教给别人,从做到学的过程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是环环紧扣的。这三者相互配合,使行动与思想同步,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与最优状态。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
2.1 重主体,轻客体
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传授课堂知识的前提条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是老师讲自己的,学生不愿意提问,不愿意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獨立思考以及提出疑惑的自我意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环境中的主体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学生接受知识的整个过程变得被动,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停留在教学表面,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生活。
2.2 重理论,轻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人通过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为系统的掌握与了解我国的政策、方针,学会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目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完全本末倒置,教师热衷于让学生熟记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对于学生在课后的反思与知识实践却并不是很关心。
2.3 重书本,轻社会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前普遍的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模式。这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单方面的传授以及强制性的说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严重的阻碍。教师的授课基本上是以书本为主,对于课外知识的补充,社会现象的分析,社会实践的举例等方面基本上是没有的,翻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本,我们发现笔记做得十分完整,重点标得十分到位,但是谈到社会实例分析与例证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处于“失语”的状态。
2.4 重教学,轻实践
高校的思想理论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常常会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初衷,造成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状况。教师由于和学生缺乏沟通、互动的环节,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往往会远离生活,脱离实际,使得教案内容往往过于“高、大、上”,富丽堂皇的表面之下和学生没有切实关系。这种教学教案无疑是失败的。积极上进的思想是高校学生学习其他知识以及最终走向社会的必备素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启示
3.1 关心学生,重视个性培养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每一个学生对政治课提起兴趣。高校青年处于思想文化接受的活跃时期,细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教师必须担起相应的教学责任,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了解、负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的制定合理的、全面的、结合实践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具备举一反三和联想的学习能力。
3.2 换位思考,发展学生社团
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作为一名良心教师必须和学生融为一体,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对于学生自己成立的社团,教师必须抱着支持的态度,尽可能的参与到学生社团中去,在学生独立运作的同时适时地扮演思想顾问以及行动指导的角色,既让学生充分展示以及发挥自身的领导组织才能,挖掘出了未知的潜能,教师也能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实践,更好的了解青年人的思想及想法,更好的推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3.3 立足生活,加深理论层次
青年人正处于探索欲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常常会受到各种价值观以及社会风气的感染,这也是为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屡屡开展却实效不佳的原因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就应当与时俱进,书本知识必须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社会例证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以正确、客观的态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3.4 格物致知,丰富实践教学
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室基本上是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课本上所提出的教学内容也是十分有限的,而我们最终面临的不是教室也不是学校,而是社会,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做的统一”才是最终的目的与方法。学习源于实践,实践作用于教育,教育与学习之间相互递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主动的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假日打工,志愿者行动,以及义务劳动等方式,真正的了解社会,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将社会问题带入课堂,这种带着问题上课,用课堂所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才是理想的教学状态。
4 结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学校以及国家三方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彰显青年人的政治面貌,更是肩负着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责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8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罗双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5] 毕扬,郑海峰.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M].才智,2008.
[6] 王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4-107.
[7] 项贤明.论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逻辑关系[J].教育研究,2013,08:4-9.
[8] 孟建伟.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2.3:12-17.
[9] 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5-42.
[10] 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11:4-7.
[11] 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