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

2017-03-25 10:54王倩娟
教师·中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课程资源整合

王倩娟

摘 要: 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是构建探究式课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条件。文章对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的整合分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即灵活整合本学科教材资源、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发掘科学教学隐性资源。

关键词:教材资源;课程资源;隐性资源;整合;科学素养新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基于此教师应广泛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多种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使学生亲历一个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切实构建科学素养探究式新课堂。

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对整合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相关经验,就如何构建科学素养探究新课堂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灵活整合本学科教材资源

(1)自由组合。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现成课本。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课本从会变化的米饭、淀粉和碘酒中,寻找淀粉的踪迹,并制作神秘信件四个部分进行设计,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样的环节设置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在达成教学目标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对课本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设计成“展示神秘信件、探究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读取神秘信件上的信息、寻找淀粉的踪迹、课堂总结”五个部分。通过探究,让学生自行发现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道碘酒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化学变化”的认识。调整后的设计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将教材去繁化简,贴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2)积极拓展。教材不只是课本,课本往往只是教材的一部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学科教材资源的“再创作”。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园OK吧”是一个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形式的科学实验活动室,把活动内容制作成可自由观看的展板,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探究式教学精神。在开展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校园OK吧”里的“螺旋桨电动车”和“水下螺旋电动船”这两个实验,指导学生利用螺旋桨高速转动来产生反冲力推动小车前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反冲力这一概念的理解,促进了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的形成。

二、依托学科优势,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

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小学科学课程也与其他学科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里的小动物”,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蜗牛,并交流探究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又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新趋势。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課“月相变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月相变化,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展示月相变化,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初一到十五的日期及月相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情况对黑板上的月相图作出排列。如若只靠多媒体展示月相变化图,学生对月相变化就不会有如此生动的理解。因此,从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学科属性来看,整合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可使课程的三维目标完成得更加丰富饱满,对构建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锦上添花之用。

三、发掘隐性资源,促进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强调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教学资源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承载着积极的辅助作用。但隐性教学资源所具有的隐蔽性、弥散性、依附性等特点,往往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因此,如何有效挖掘并整合科学教学的隐性资源,对构建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打造“内隐学习”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打破砂锅——挖掘问题性资源。许多时候,小学科学课堂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挑战性,是一个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从搜集整理客观信息到分析客观信息并提出假设,再到制订探究计划,最终动手操作得出结论,验证假设,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例如,在“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杠杆类工具(筷子、开瓶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开瓶器使用起来省力,筷子用起来费力呢?”接着请学生针对问题做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并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费力。看似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不起眼小事,就成为我们难得的科学教学隐性资源。实验中蕴含着许多问题,值得学生思考:“为什么杠杆类工具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既然费力为什么还要使用呢?”面对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正是探究式教学的价值所在。

(2)因势利导——挖掘情境性资源。情境性资源就是运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原理,对学生进行科学信息的暗示。例如,在上“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中的“运动起来会怎样”这课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前带领学生一起做健身操,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起来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这时候,由于刚运动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适度展现一些气喘吁吁、无力说话的情景,这可能会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也正由于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运动时心跳次数增加、呼吸增加、比较容易气喘等这些特点。等到教师说话比较平稳后,又可以适时提出:“运动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呢?”学生就能想到合理的休息。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将科学知识巧妙地隐藏在课堂中,展现了课堂中情境性隐性资源的重要性。

(3)靠山吃山——挖掘背景性资源。学生的思维状态是生成隐性资源的重要情境,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上产生出不同的隐性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最具有挖掘潜力也最容易达到教育目标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到学校的资源局限,忽视了那些在身边的、平常的资源,使得课堂上出现“人为资源而存在,而不是资源为人服务”的现象。笔者在开展“宇宙”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课堂上有的学生父母都是大学天文学专业的高知分子,学生在小时候就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参观科技馆和使用高校天文器材,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天文知识。基于这种情况,在课堂中学生有时甚至能比教师讲述得更为详细、生动。因此,用好背景性教育资源,不仅能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将这种科学氛围延伸向课外,增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氛围。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整合有益于构建探究式科学素养新课堂。教 师应提高意识,因地制宜,多渠道、多途径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提升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Margolis,Eric.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1988.

[3]徐学福,宋乃庆.20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课程资源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引教材活水,滋养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