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养霞+冯居易
摘 要:文章分析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构建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文化建设,从“激励机制”“平台搭建”“文化驱动”等方面构建多元化培养机制,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落实“环境、政策、文化”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双创大赛”
信息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电子商务专业,它与经济、会计、管理等专业的结合也非常密切,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高质量地培养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创新思想,继而培养创新能力。
一、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
1.创新环境营造与创新平台搭建发展现状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建设。闵敏研究通过感知实践平台、课程实践平台和角色实践平台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平台[1];牟蕾等人研究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条件与保障机制[2];张宇等人研究了多渠道、多手段、全开放的创新性实践体系构建、专业实训平台建设、多层次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式[3] 。
近几年,我们开展及参与了各种竞赛,如“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成果不断展示;对多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典范进行公布、颁奖。这些都说明大学生应用创新成果“丰硕”,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且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不足的是,笔者总结目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特点发现,学生被动多于主动,创新建设点多于面、个别典范多于文化校园建设。教学中的实践、实训环节操作性有待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需互补,物质保障条件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2.创新主动性激发与创新文化氛围研究现状
创新意识或创造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被激发的研究较少。金伟琼研究大学生先进典型教育,从大学生“主体意识”“行为演变”两个维度挖掘主动性[4]。胡建鹏是对当前高校创新大学生奖励机制的总结与反思[5] ;王建宏是通过发展校园文化和建立创新氛围,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主动性[6]。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中也有不足,各学院创新建设和创新活动仍以“任务”为驱动,还没有上升到制度化和文化创新氛围建设。在创新竞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意愿和主动性培养、教师的意愿和主动性培养有待进一步深入;创新评价和奖励制度缺乏宣传、公开和规范化;创新能力与学分奖励评定标准不明确,操作性不强;典型范例或创新讲座的宣传力度不够。
二、构建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文化氛围
(1)建设“多方位、立体化”环境营造和平台搭建。以 “创新创业大赛”为导向,搭建应用创新人才的实践平台,使本科生有应用实践创新的拓展空间,给学生“全新”的体验环境、参与环境。
(2)建立“公开化和规范化”的政策激励和奖励机制。激励和奖励机制在设定时应遵循:①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因,目标要明确,执行要公正;②立足于以鼓励为主的原则,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③体现协调一致的原则,即遵循立德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优良校风、班风、学风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④重视学生“争先创优”的过程,发挥奖励、激励育人的长效作用。
(3)建立从“任务”驱动到“文化”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注重从学生身边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利用同学讲座、教师辅导、成果展示、典范激发、学长宣传等方式,并通过校内各种媒体、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宣传创新人物的事迹,弘扬创新文化,组织广大学生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创造精神,扩大示范作用,让学生有参与“创造新知识”的动力和热情,实现“任务”驱动到“文化”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政策—文化”驱动的培养方案如图所示。
三、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反馈—修正—完善”创新政策和创新激励机制。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关系,解决“基础”与“特色”关系。主要在完成制订的招生计划和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分层、设置和细化创新竞赛政策等工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建立创新开放型实验室;搭建 “校企”实践、实训互动平台;创立科技竞赛活动中心,开展以应用为目的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和创新训练中。
(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将“任務”驱动转换为“文化”驱动的创新主动性与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联合企业、学校三方资助的模式,完善奖励机制,细化以公平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建立先进典型带动机制等。
通过研究“多方位、立体化”环境营造和平台搭建;“公开化和规范化”政策激励和奖励机制;研究从“任务”驱动到“文化”驱动,激发信息专业学生创新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信息类专业特色,制订“环境—政策—文化”驱动的“立体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闵 敏.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139-141.
[2] 牟 蕾,李 辉,刘西林.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1):79-81.
[3] 张 宇,张荣峰.浅析高校创业与多维实践平台建设[J].中国商贸, 2014(12):186-189.
[4]金伟琼.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创新机制构建——基于综合激励理论的视角[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5):35-38.
[5]胡建鹏,张雅丹.应用型高校多层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35-138.
[6]王建宏.提高大学生参与研究训练计划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5) :172-175.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