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丰睿捷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宣传处
·信息·
健康科普的“五个创新”
王彤,丰睿捷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宣传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健康科普创新面对的是全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如何“以变应变、顺势而为、融合媒体、赢在创意”?
近年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的指导下,上海卫生计生系统与传媒界联动,以《健康演说家》和《医学不能承受之重》这两部作品为抓手,探索从视角、手段、理念、渠道、表达的“五个创新”来推进健康科普。
《健康演说家》是全国首档医学科普电视演讲节目,获中国教育电视一等奖。该作品从传媒视角和受众的心理出发,换位思考,使健康科普从“我要讲什么?”到“观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什么?”。《医学不能承受之重》是全国首部系统阐述医学之无奈与局限的书,2017年在全国最大的书展——上海书展中央大厅签售,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发布的“2017上海书展二十种好书”,同时在京东网医学类图书销售排列第七位。该书的创作视角打破常规,不是强调医学的进步、发达、神奇,只是凸显医学的复杂性、风险性、局限性以及不确定性,破除了对医学的神化,引导公众合理预期,走出对医学认知的重重误区。
《健康演说家》一改医学科普容易陷入长篇大论、过于专业艰涩的毛病,由19位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医生,用时尚的 TED演讲方式,6~7min一个演讲,20秒左右一个小“包袱”,用漫画、比喻、典型案例,紧紧抓住观众,不让观众按遥控器换台。演讲的标题也很“出跳”:《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垃圾食品》《解开肺小结节的“心结”》《工作突出,椎间盘别突出》《乱补,于事无补》等。演讲医生更是“颜值+言值”,成为“网红”、偶像。同时,邀请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著名医学专家贾伟平等担任嘉宾,与演讲者精彩互动、妙语如珠,增强可看性。《医学不能承受之重》用案例说明问题,从大量临床案例、医患纠纷、新闻报道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用21个案例告诉公众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医学世界。
《健康演说家》说明医学科普不仅要原创、权威,还要有趣、生动、好玩,吸引受众,使医学科普好听、好记、好传播,让医学知识流行起来。《医学不能承受之重》是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社会价值的医学科普书,强调做触及人心、引发共鸣、有温度的科普书,要让公众了解医学的初心是“同情和帮助”,医生背负患者渡过生命的险滩,医生具有社会抚慰、社会稳定的价值。
改变宣传容易局限在行业内部、“自娱自乐”的弊端,运用各种传播渠道,融媒体传播,实现宣传效应的最大化。《健康演说家》通过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与报刊、网络等联合推送,实现二次、三次传播,并出版同名新书,发行视频光碟,进而达到科普效果。《医学不能承受之重》实现了融媒体推送和互联网营销,不仅通过大量的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还通过上观读书会深入解读该书所体现的科普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这三重价值,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解放日报》用一整版来刊登。在2017年全国最大规模的上海书展上,该书成功在其中央大厅签售,场面十分火爆。通过东方网的网络直播以及央广网的专访等,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两部作品从表达形式上都做到了不讲套话、不讲过于专业的话不讲缺乏情感的话,而是要讲真话、讲白话、讲有人情味的话,用故事、数据、细节、事实说话。《健康演说家》强调怎么作好快乐而有趣的健康科普,又是怎么让健康科普“年轻”起来。这里的“年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年轻医生层面开始培养会做科普的医务人员,使之形成科普土壤与氛围;二是把健康教育的受众从中老年人延伸至更年轻的人群,使疾病预防的年龄线更往前推。我们把这档节目比作“年轻的战场”——医生不是用手术刀和注射器,而是用睿智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和仁爱之心,通过高清摄像机,通过无线耳麦,把健康知识传递给大众。《医学不能承受之重》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医学之局限与无奈案例的图书,从策划到出版,历经近两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年轻、优秀的医生和医学报道记者本身也经历了深刻的思考与嬗变:改变原先的学术训练、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从证明医学的神奇到直面医学的无奈,从技术万能主义走向医学人文主义;用写惯论文、病史或新闻的笔,创新医学叙事手段,用或深刻或通俗、或沉重或风趣的语言写出了通俗易懂、视角新颖、观点独特、引人入胜,兼具医学科普与医学人文双重价值的精彩文章。
10.16117/j.cnki.31-1974/r.20170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