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汝英,姚 红,李 言
安全社区教师及中学生现场急救知识调查
顾汝英,姚 红,李 言
目的了解安全社区教师、中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为急救知识与技能在学校的普及以及安全社区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上海市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培训教材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虹桥社区249名在职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和552名中学生进行现场急救知识调查。结果有127名(51.0%)教师和258名学生(46.7%)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教师与中学生在CPR知识、创伤急救、突发意外伤害急救三方面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均较低。是否参与过急救培训的教师和中学生,其急救知识水平测试平均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16.692,Plt;0.01;F=25.431,Plt;0.01)。接受过培训的高中生测试平均分显著高于初中生(F=7.196,Plt;0.01)。结论虹桥社区教师与中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很少。应加强学校急救安全方面投入,加强CPR、创伤急救及意外伤害急救方面知识培训和演练,提高教师与中学生整体急救知识水平。
安全社区;教师;中学生;现场急救
“安全社区”的理念起源于1989年第一届防止意外和伤害世界大会决议,即“任何人都平等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建设内容涵盖居民生产、生活及环境各方面,包括交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学校、老年人、儿童、家居、体育运动等诸多领域的安全[1]。研究表明,一定时期内安全社区建设可有效地降低伤害事故发生率[2]。创伤是青少年生活中最常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3-4],极易导致死亡和残疾。国外很多国家都将急救知识教育作为学校的必修课[5-9]。向社区师生普及现场急救知识与技术是提高突发伤害现场公众自救、互救、规避伤害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次在虹桥社区的调查主要了解社区教师、中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为急救知识与技能在学校普及以及安全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采用随机以及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虹桥社区五所幼儿园、二所初中、一所高中的在职教师(包括幼儿园生活老师),以及所有在读高中生、初中三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1 问卷设计
根据上海市红十字会现场急救培训教材,设计自填式调查问卷。问卷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者基本人口学信息,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等。第二部分为急救知识水平测试问题,共18题,包括紧急呼叫、CPR(心肺复苏)知识、气管异物梗塞急救、创伤急救、突发意外伤害急救五个大类。问卷全部采用单选题、不记名形式。问卷第二部分每个问题分值为1分,正确回答得1分,错误回答不得分。
1.2.2 实施调查的方法
学生问卷调查由各校班主任负责安排学生自习课上完成,校卫生老师负责收集问卷;教师问卷调查由培训组成员急救培训前现场完成。
统一培训调查员。学生问卷调查由所在班级班主任负责填写方法说明及问卷完整情况检查。教师问卷质量检查由急救培训现场调查人员负责完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用描述性统计,急救知识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lt;0.05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了 252名教师,其中有 249名(98.8%)提供了完整的调查信息。249名调查人员中大多数为女性(85.1%),平均年龄 35岁,21~40岁的占多数(79.6%),80.3%的调查教师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的学历,见表1。
参与调查的552名学生均(100%)提供了完整的调查信息。调查者男女性别比为1∶1,初中生占多数(67.2%)。53.3%学生曾经接受过急救培训,见表2。
表1 参与调查的教师人口统计学信息
表2 参与调查的学生人口统计学信息
2.3.1 教师急救知识测试水平
249名教师中,有122名(49.0%)曾经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问卷测试平均得分为13.90;未接受过培训的有127名(51.0%),测试平均得分12.31。方差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的教师平均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6.962,Plt;0.01),特别是CPR适应症、CPR按压频率、CPR按压吹气比、气管异物冲击部位、耳鼻流血处置、怀疑脊柱损伤搬运体位、煤气中毒急救、犬咬伤急救等几个问题未接受过培训教师回答正确率显著低于接受过培训的教师。见表3。
从教师文化程度分析来看,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不同文化程度教师急救知识水平存在差异(F=2.379,Plt;0.05),LSD检验表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平均得分高于高中学历(P=0.046)和大专学历(P=0.032),但与初中学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507)。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测试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8,Pgt;0.450)。以上分析表明急救知识水平高低和教师文化程度不呈正相关。从教师年龄层次来看,各年龄组教师无论是否接受过培训,平均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3 教师对急救知识问题的回答正确人数[n(%)]
2.3.2 中学生急救知识测试水平
中学生调查者中,有 294名(53.3%)接受过急救培训,问卷测试平均得分 10.25分;258名(46.7%)未接受过培训,测试平均得分 9.27分。分析显示中学生参加过培训者的平均分显著高于未参加培训的中学生(F=25.431,Plt;0.01)。方差分析显示接受过培训的高中生测试平均分(10.64)显著高于初中生(9.94;F=7.196,Plt;0.01),而未接受过培训的中学生平均得分(均为 9.2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Pgt;0.05)。同时发现高中生在 CPR按压频率(15.5%)和耳鼻流血处理(21.0%)涉及到CPR知识和创伤急救二个方面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初中生在耳鼻流血处理(14.8%)、担架搬运体位(29.1%)、烫伤水泡处理(36.9%)和犬咬伤急救(26.7%)涉及到创伤急救、突发意外伤害急救二个方面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较低。见表5。
表4 不同文化程度及年龄教师急救知识平均得分
表5 中学生急救知识水平回答正确人数[n(%)]
注:答对1题计1分,共18题
本次研究是对虹桥社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师以及部分中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总体应答率99.7%,有249名教师和552名学生提供了完整问卷。有127名(51.00%)教师以及 258名学生(46.7%)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与发达国家中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相比[5-9],存在明显差距。有调查显示77.8%的高校大学生未接受过急救培训[10],提示中学阶段学生急救教育的缺失。虹桥社区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证的国际安全社区网络单位,急救知识培训应尽快纳入中学安全教育课程中。
通过急救知识水平测试,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测试平均分(13.90分)虽显著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12.31分),但涉及 CPR按压频率(58.2%)、担架搬运体位(57.38%)、烫伤水泡处理(43.44%)几个知识点的正确率仍较低,说明急救技能培训有一定效果,但平时应用机会少,容易遗忘。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及演练,以加深记忆。同时发现急救知识水平高低与教师文化程度不呈正相关,与教师年龄大小无关,说明各年龄层次的教师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通过培训均能理解掌握。
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中学生调查者问卷测试平均得分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中学生,且存在文化程度的差异:接受过培训高中生整体知识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说明急救培训效果明显。学校应该及时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增加急救知识内容,并且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同时发现:中学生在CPR知识、创伤急救、突发意外伤害急救三方面回答正确率较低,应加强这三个方面内容培训。
综上所述,建设安全社区的主要手段是开展伤害卫生知识宣传,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做好安全防范与安全促进,提高社区成员安全意识与理念,同时在社区还应大力推广和普及心肺复苏等现场急救技术[11]。在校中学生及教师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依从性好,借助学校平台开展培训便捷有效。Jones等[12]研究证实:13~14岁青少年已能完成标准的CPR。本次调查结果提示,与国外发达国家中学急救教育的普及率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学校应定期组织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演练,特别在CPR知识、创伤急救、突发意外伤害急救等方面;针对急救知识容易遗忘的特点,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
如发放急救宣传册、学校板报宣传、理论讲解时穿插热点新闻图片、多媒体讲解、模拟操作、同伴教育、教育游戏等以加深记忆,特别是担任中学安全教育与促进的教师更应掌握各种急救知识与技能。急救教育应从小抓起,建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从立法层面将急救教育纳入中学生必修课中,提高突发意外伤害现场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和规避伤害的能力,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提升城市文明的目的。
[1]王声湧. 创建安全社区是控制伤害的必由之路[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5):369-370.
[2]董会敏, 马新颜, 闫玉英, 等. 伤害预防控制与安全社区[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4):683-687.
[3]刘保池. 创伤急救的实践与探索[J].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0, 37(4):220-222.
[4]张雁, 温新华。陈志, 等. 参与式培训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18(2):221-222.
[5]陈根芝, 胡高楼, 林佳.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5):402-403,334.
[6]Kanstad B K, Nilsen S A, Fredriksen K. CPR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 performing bystander CPR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way[J].Resuscitation, 2011, 82(8):1053-105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以色列的义务教育及其改革措施[EB/OL]. (2006-05).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160/200605/1 5189.html.
[8]林涛, 林毓敏. 美国应急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 中国应急管理, 2012(2):51-55.
[9]殷欣, 李文涛, 安力彬, 等.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J]. 医学及社会, 2009, 22(8):42-43,45.
[10]付忻, 冯铁男, 王朝昕, 等. 国内外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现状[J/CD].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 1(3)228-230.
[11]王劲, 陆远强. 生活方式的改进与安全社区的构建[J/CD].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3, 6(3):132-133.
[12]Jones L, Whitfied R, Colquhoun M, et al. At what age can school children provide effe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heartstar UK schools training programe[J]. Br Med J, 2007, 334(7605):1201-1203.
Investigation of On-Site First-aid Knowledge Among Teacher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afe Community
Gu Ruying, Yao Hong, Li Yan. Hongqiao Community Health Care Center, Shanghai, 201103,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n-site first aid knowledge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afe commun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on-site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as well as construction of safe communities.Methods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emergency training materials of Shanghai Red Cross society and a cluster randomly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conduct on-site investigation on the knowledge of first aid of 249 kindergarten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nd 55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Hongqiao Community.ResultsThere were 127 teachers (51.0%) and 258 students (46.7%) who had not
any first-aid training. The rates of correct answers to questions on knowledge of CPR, trauma first aid, and sudden accident injuries were low among teacher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verage scores between teacher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had and had not participated in first aid training (F=16.692,Plt;0.01;F=25.431,Plt;0.01).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been trained test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7.196,Plt;0.01).ConclusionThe first-aid knowledge is not widely popularized among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ongqiao community. They were not well-trained in first aid. Effective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CPR, trauma emergency and accident emergency.
Safe community; Teacher; Middle school student; On-site first aid
上海市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103。
顾汝英(1966—),女,专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医院管理工作,ruying_gu@163.com。
2017-03-03。
10.16117/j.cnki.31-1974/r.201705027